臺大博物館群中,2008年才加入、身分也最特殊的,是隸屬於總務處文書組的檔案展示室,它的地點在臺大水源校區飲水樓內,庫房中保有1945年臺大改制以來的所有紙質公文檔案,數量約150萬件。
要如何透過公文檔案,說出有趣的故事?檔案室舉辦的「消失的印記」特展就跌破眾人眼鏡。當時檔案室人員創意發想:臺大成立已逾80年,使用過的印信、圖記數量驚人,於是將這些印章元素從紙張上萃取、重組,竟然成為頗為震撼的金石藝術。
文書組組長葉明源認為,過去檔案只被視為歸檔後的公文,然而檔案還是歷史軌跡的重要記錄,「從每一份文件裡,可以清楚透視校園發展的深度記憶。」
在檔案展示室的展覽間,條理分明地鋪述臺大歷史:臺北帝大誕生、接收的承先啟後、風起雲湧年代與社會互動;不同的發展時期有對應的關鍵公文。
檔案中也不乏令人會心一笑的往事,例如,由於早年腳踏車是非常稀有珍貴的財產,當時的公文常見校園腳踏車竊案的記錄:「謝某屢屢在本校偷腳踏車,已是累犯。這次偷本校某教授腳踏車並轉賣被逮,判刑8個月。」又如,從早期學生服裝儀容規定的變革,可一窺校園「美的進化」。
體內住著老靈魂的葉明源說,近年臺大許多院系搬遷到新大樓,過程中拋出許多斑駁文獻、不再使用的古典儀器、舊時桌椅器具等,他跟總務處建言,不要輕易報廢遺棄,能留儘量保留。文書組也以身作則,籌組了「檔案價值鑑定委員會」,延請校內不同領域學者共同鑑定,如有一定價值,就當作永久典藏品。
檔案展示室自豪的展品之一是經歷8屆臺大校長尊臀的皮椅,「這張椅子隨著新校長上任,原本要報廢處理,但我們認為,它的斑駁痕跡,正顯示歷任校長夙夜匪懈為學校的進步而努力,很有紀念價值。」葉明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