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知道,其貌不揚的蝸牛,竟然是一種經濟價值極高的小動物。它的肉可以食用,營養價值很高,如果烹調得宜,非常可口,牠的內臟可以作飼料;牠的殼可以製作工藝品、食器,也可研碎了當飼料的添加物;牠還是一種動物性的良藥,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因為牠的用途這麼多,民間因此想到大量養殖與加工外銷。多年來在研究人員的協助下,農民以現代化的方法管理經營,廠商亦以現代化的方法加工外銷,使得台灣蝸牛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取代了一向有名的法國蝸牛的地位,成為食品市場上突起的異軍。
蝸牛專家張文重檢查蝸牛的生長情形。(楊永山)
形雖醜陋,卻營養味美
蝸牛是一種軟體動物,體外有螺旋狀的硬殼保護,爬行時伸出長長的脖子,頭上長有兩枝鼓棒狀的觸角,外觀有點像水牛,所以叫牠「蝸牛」。
蝸牛是一種畏光動物,白天常避開陽光,躲在陰濕處,等到夜晚才出來活動覓食,尤其是在多雨露的夜間最常出現,所以蝸牛在台灣又稱為「露螺」。
蝸牛是雜食性動物,幾乎無所不吃,台灣居民稱牠為「見青即吃的動物」,最喜歡吃瓜類的果實和嫩葉,以及萵苣和白菜。
蝸牛攝取食物時,先用口緣的角顎板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吞進口中,經齒舌板把食物磨碎,才吞嚥下肚。蝸牛的齒舌板相當於人類的牙齒,上面有一萬五千多顆排列整齊的角質小齒,就像一個小銼板,是蝸牛重要的消化器官。
蝸牛在乾燥的環境中,會立即停止活動,呈現休眠狀態。休眠期間,蝸牛把體肉捲縮殼內,分泌一層像臘的薄膜封閉殼口,以硬殼和薄膜抵禦外敵和不良的氣候環境,而在薄膜上留下一個微細的裂縫以供呼吸。等到雨季時,才打破休眠期,恢復活動。
蝸牛利用腹足肌肉一波一波的蠕動行進,爬行的速度十分緩慢。蝸牛爬行時利用吸盤,不但能在地面活動,也能爬到葡萄藤、木瓜樹上。爬行時,腹足底部會分泌一種銀白色的黏液以潤滑路途。
蝸牛殼不但可以外銷當食具,還可加工製成煙灰缸。(楊永山)
台灣很適合蝸牛生長
蝸牛的頭部有一對大觸角、一對小觸角,大觸角末端有許多小眼點,又叫眼觸角;小觸角司味覺和嗅覺,在大觸角的下方,一般人注意不到。蝸牛的觸角就像盲人柺杖的功用相同,爬行時碰觸到物體或受到外界刺激,觸角立即從末端向內捲縮,然後再慢慢伸出來,繼續緩慢的蠕動爬行。
蝸牛分佈全球,足跡遍及世界各地,種類多達二萬二千多種,大部份生長在溫熱潮濕的地區。目前體形較大、肉味鮮美、適於食用的,有蘋果蝸牛、庭園蝸牛和瑪瑙蝸牛三種。
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濕,很適合蝸牛生長,每年春夏的雨季是蝸牛生長的旺季。台灣的蝸牛約有二百種左右,其中以瑪瑙蝸牛最富經濟價值。
瑪瑙蝸牛原產於非洲的馬拉加西島,是世界體形最大的蝸牛,所以又叫「非洲大蝸牛」。民國二十二年,由日本人下條久馬一,從新加坡引進台灣,在民間推廣養殖,供人畜食用。
當時台灣曾掀起一陣養殖的熱潮,但是由於烹調技術不當,蝸牛肉品味不如法國的蘋果蝸牛,銷路成了問題,於是只好把蝸牛棄置野外,任其自生自滅。到了二次大戰期間,台灣糧食供應困難,許多人捕食蝸牛解決飢荒。台灣光復之後,農業生產走上正軌,肉食供應豐富,蝸牛肉也就乏人問津,逐漸被大家遺忘了。
蝸牛殼不但可以外銷當食具,還可加工製成煙灰缸。(楊永山)
昔日為敵,今日是友
蝸牛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很強,在乏人管理之下,照樣漫山遍野生長繁衍,嚴重侵食農作物,被農民視為仇敵,紛紛捕殺,或搗成肉醬養豬餵鴨。
到了民國五十年左右,有人再度發現蝸牛肉的美味,各縣市的夜市出現炒蝸牛的小食攤,在攤前掛著「炒螺肉」的招牌。攤主買來野生的蝸牛,把殼打碎取出螺肉,去掉內臟,用明礬把黏液洗淨,用滾水燙過使螺肉定形,同時殺滅寄生蟲。然後把螺肉加上:醬油、醋、客家香菜(九層塔)、蒜末、薑末、辣椒與五香粉,用大火快炒,頓時香氣四溢,令老饕垂涎不已,民間最喜配合飲用維大力汽水加米酒。
蝸牛在法國餐館中是一道名菜。廚師把蝸牛肉挑出,除去內臟,和香料、洋蔥末、適量的食鹽一齊煮沸。然後把蝸牛肉撈起,塗一層奶油,灑上蒜末、食鹽和少量胡椒,塞入空的蝸牛殼中,送進高溫烤箱烤數分鐘後取出,再灑些翠綠的法國香菜,就可以上桌了。
近年來,這道法國式的烙燒蝸牛肉,在西歐其他國家也很流行,美國和加拿大受到歐洲移民和歐風的影響,也把蝸牛視為佳餚珍品。目前台灣許多的西餐廳也都供應這道法式名菜,一盤有十二個蝸牛,售價台幣六百元左右。由於世界各地嗜食蝸牛的消費者愈來愈多,蝸牛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量也就逐日增加。
蝸牛的一生。(楊永山)
市場看好,開始加工外銷
國際市場上蝸牛行情看漲,國內的食品廠商因此想到把蝸牛加工外銷,並特別聘請外籍專家技術指導。民國六十四年,國內第一批蝸牛罐頭,由大益、先聲、鮮元三家食品工廠試銷成功。從此國內食品加工業者,掀一陣蝸牛熱潮,食品冷凍和罐頭工廠,相繼開拓蝸牛生產線,紛紛向農村收購野生蝸牛。過去被農民視為害蟲的蝸牛,從此身價百倍,成為一種新興財源,每年為國家賺取上億美元的外匯。
目前,我國蝸牛外銷以美國、加拿大、荷蘭、西德、法國、比利時、英國等地為主要市場,外銷數量以美國佔第一位。
在前兩年英國華盛頓明星報上的一篇報導說,嗜食蝸牛的美國老饕們,現在對來自台灣腴美可口的蝸牛,愈來愈感到興趣,而且遠超過有名的法國蝸牛。
這篇報導指出,台灣生產的蝸牛,在國際市場上已呈後來居上之勢,在華盛頓地區的著名餐館、超級市場和特產食品公司所供應的台灣蝸牛,正不斷增加。
在這篇報導的旁邊右一幅漫畫,畫一隻台灣蝸牛坐在人力車上,從小山上飛馳而下,一隻法國蝸牛則在後面氣急敗壞地追趕。足見台灣蝸牛在國際市場是一支生力軍。
目前台灣蝸牛外銷的加工方式,主要有製罐和冷凍兩種。
箱式養殖法是台灣目前最進步的一種蝸牛養殖方式蝸牛的一生。(楊永山)
製罐過程要精密處理
無論製罐或冷凍,在蝸牛的加工過程中,都必須先經過「前處理」和「殺菁」兩個步驟。把蝸牛撒上鹽巴或泡在鹽水中,使它的觸角和腹足收縮到螺殼中,稱為「前處理」;然後放入沸水中煮十分鐘,叫做「殺菁」。殺菁後,不但蝸牛肉容易挑出,而且可把蝸牛肉的形狀和色澤固定,並殺死體內的寄生蟲。
殺菁後的蝸牛冷卻後,用小型剪刀的尖端挑出螺肉。在挑蝸牛肉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蝸牛肉變黑而沒有黏液,或觸角腹足未收縮的,都是殺菁前死亡的蝸牛,必須丟棄。
取出的蝸牛肉體可分兩部分。前半部是腹足,後半部是內臟,用剪刀剪掉內臟,把腹足部保留,這就是蝸牛加工的「原料肉」。
目前,國內製造蝸牛罐頭的工廠,都是直接向專門取蝸牛肉的工廠購買原料肉,經過檢查,用鹽水洗去肉上的汙穢及殺滅細菌。清洗時,黏液以儘量保留為原則,因為國外顧客喜歡黏液愈多愈好。
清洗後再度殺菁,接著用選別機依大小分為五級,再做一番檢查修整的工夫,把不合格的原料肉剔除,然後過磅裝罐,加入用香料泡成的填注液,脫氣封罐後,用高溫殺菌,再經過冷卻包裝。
養殖蝸牛要經常噴水以保持養殖場地的潮濕。(楊永山)
冷凍加工比較簡單
至於冷凍蝸牛肉的加工過程比較簡單,只要把原料肉清洗、殺菁、修整、分級、急速冷凍,然後包冰、包裝,就可以交貨出口了。
最近美國商人到台灣洽購蝸牛肉乾,引起國內食品廠商的興趣,並開始生產。製造蝸牛肉乾很簡單,只要把原料肉清洗後,用日曬或熱風乾燥機風乾,再用透明的塑膠袋包裝,就成為一包包的蝸牛肉乾了。
五年來,由於冷凍蝸牛和蝸牛罐頭大量外銷,食品工廠紛紛向民間搜購蝸牛,野生的蝸牛已撿拾殆盡,原料來源成為問題,而每年外國訂單源源而至,漸呈供不應求。於是蝸牛養殖成為民間新興的副業。
省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養殖科主任張文重,是致力研究蝸牛的專家。他是日本東京大學生化學博士,民國六十四年,他回國參加國建會,在屏東萬丹鄉的家裡,看到鄰居競相撿拾蝸牛賣給工廠,使他對蝸牛發生濃厚的興趣。翌年,他回國到屏東農專擔任教授,並開始研究蝸牛的習性和養殖方式。
蝸牛原料肉用選別機分成五級。(楊永山)
亟需加入現代化的養殖技術與管理方法
張文重覺得,國內的蝸牛養殖事業大有可為,而許多養殖業者對蝸牛習性,不夠瞭解,缺乏現代化的養殖知識和技術,使得國內的蝸牛養殖業無法迅速發展,非常可惜。於是,他和食品廠商、貿易商及熱心人士協商,在今年年初組成「台灣餌料生物產銷企業社」,建立一個民間有計畫、有系統的蝸牛產銷制度。
蝸牛養殖首先需要有種苗。企業社由張文重培育優良母螺,廉價供應給母螺養殖戶,並提供孵育技術;再以高價定期收購母螺養殖戶孵育出來的幼螺,轉賣給成螺養殖戶飼養,並輔導養殖技術;最後把育成的成螺定期以高價收購,賣給食品加工廠,以確保蝸牛肉來源及從事計畫生產。
目前,台灣蝸牛的養殖方式有野放式、室內式和箱式養殖法三種。
野放式養殖是在野外選定一塊廣闊、潮濕而不積水的土地,四周用尼龍網圍成一個養殖場,場內種植茂盛的甘薯藤,供蝸牛掩蔽及食用,是最早的一種養殖方式。
蝸牛肉裝罐後,用機器脫氣封罐。(楊永山)
各種養殖方法的利弊分析
野外養殖的缺點是容易遭受紅螞蟻、蟾蜍、老鼠等敵害,而且蝸牛容易逃失。因此,養殖業者必須加強管理,每早巡視養殖場,如果發現蝸牛逃走,馬上尋覓撿回。蝸牛的爬行速度很慢,根據測量結果,非洲大蝸牛在崎嶇不平的路面行進速度是每小時四公尺左右。由這個速度推斷,蝸牛一夜之間最遠可逃三十二公尺,所以翌晨仍能在三十二公尺的範圍內,將逃走的蝸牛撿回。
針對野外養殖蝸牛逃走的缺點,張文重設計出「蝸牛電網」。所謂蝸牛電網,就是在尼龍網上編穿兩圈細銅線,銅線兩端接上一個變壓器,通上微弱的電流,對人畜無害,蝸牛只要爬行到有電線的高度,受到電流刺激,就會從網上掉落,可有效防止蝸牛逃失。
室內養殖法,不需要有太大的土地,只要有幾分地,在其上搭建多棟的蝸牛飼養舍,或利用老舊停用的雞舍、豬舍或菇寮均可。這種養殖方式,目前已有不少人採用,不但管理較野放式方便,而且單位面積的飼養量也大為提高。但是為了防止蝸牛爬上屋頂逃失,最好也在室內圍上電網。
蝸牛肉加工的罐頭成品。(楊永山)
箱式法最值得推廣
箱式養殖法是張文重設計的最新養殖法,目前正在推廣中。是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積,在飼養箱內從事蝸牛生產,最適合都市居民當做副業經營。箱式養殖法雖然釘製木箱成本較高,但管理方便,單位面積產量最高,而且可完全避免蝸牛逃失及敵害,是目前最進步的養殖方法。
張文重強調,無論用何種方式養殖蝸牛,都要隨時保持養殖場地的潮濕,在養殖場要有噴水設備,每天黃昏前把場地噴濕,才能使蝸牛成長迅速。
在飼料方面,蔬菜和嫩葉都很合適。最近,張文重把雜草曬乾研成粉末,再加上利於蝸牛殼成長的鈣質,做成顆粒狀的人工飼料,不但價錢低廉,飼養的成效亦佳。孵化出的幼螺,只要飼養四個月到六個月,螺殼長到四公分以上,即可出售加工。
根據營養學家的分析,蝸牛的營養價值甚高,具有高量的蛋白質,而脂肪含量很低,很適合做為高血壓患者的食物。
用途真不少
蝸牛不但可以食用,還可當做動物性的良藥。根據日本醫學界的研究,自非洲大蝸牛體內可提煉出一種含磷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對腎疾、結核病、貧血、糖尿病、氣喘、痲疹都有效,也可醫治便秘、痔疾,及預防感冒。
為使蝸牛充分利用,張文重也頗費一番心思研究,他發現,蝸牛除了腹足部可供食用之外,內臟用來餵飼雞鴨效果很好;蝸牛的排洩物可飼養紅蚯蚓,長大的紅蚯蚓再用來飼養魚類;蝸牛殼含有鈣質,可把裂殼磨碎當做飼料的填加物;完整的殼外銷當成食具,因為歐美習慣把處理過的蝸牛肉塞回殼中食用,目前每個蝸牛殼的港邊價格是新台幣七毛錢。
由此可見,蝸牛全身一無廢物,經濟價值非常高,而且外銷市場廣大,蝸牛養殖及加工是一項極具潛力的事業。張文重希望國內廠商要設法開發市場,不要在老市場中彼此殺價求售,同時注意維持品質、商譽,假以時日,我國必可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蝸牛供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