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居,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報導。本期刊出以企業務實精神辦校的大同工學院。
「大同大同國貨好,大同電視最可靠;
大同電音最好聽,錄放影機最美麗。
家家歡喜人人愛,品質優秀最老牌;
大同大同服務好,大同產品最可靠。」
這首行之有年的廣告歌,在國內幾乎人人都能琅琅上口;僑居多年的海外遊子,偶在淘米煮飯的當兒,恐怕也能隨口哼上兩句「大同冰箱式樣新、電扇電鍋洗衣機」的老唱法。
除了流傳久遠的廣告歌,「打電話服務就到」的售後服務網,也是耳熟能詳的企業形象;但是,它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獨家服務——

隨著生物工程系設立,大同工學院也成立了一座小型生物博物館。圖為該館陳列項目之一。
大同大同「服務」好
兩年前,一位大學生無故缺席,導師循線查到了家長及乃姐在台中、宜蘭的電話,卻苦無人接聽;最後,他靈機一動,隨即撥通了兩地大同服務站的號碼,勞駕他們按址「服務到家」,居然找到了這個學生。
大學生偶一「蹺課」,似乎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勞動導師千方百計按址追查,只因為他就讀的這個學校,素以嚴謹聞名;而大同分站願意分勞,則是因為這個學校——「大同工學院」,院長正是該公司的董事長林挺生。
大同工學院的辦校精神,正是在林挺生的擘畫下確立。
經營大同公司,林挺生深知理論和實務配合的重要。因此要求工學院重要課程,每一小時理論課,就搭配三小時實驗,部分由大同公司專業工程師來校兼課。寒暑假實習更不在話下,由於該校和大同公司共有一位大家長,學生理所當然地到大同的工廠實習。
如此一來,學生寒暑假就只有短短一周。可是,在林挺生的觀念中,學生根本不應有寒暑假。他認為,高科技時代來臨,想要迎頭趕上先進國家,唯有加倍努力。他對新生演講時說:「先進公司的工作人員一天工作八小時,我們就要工作十六小時以上」,對一周工作六天半的林挺生而言:「早上八點到校上課,下午五點鐘下課」是學生最起碼的標準,至於「無故缺席」,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大同工廠,搖身一變成為學生的室內體育場。(張良綱)
實務、語言、修身——三大課題
紮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務經驗,以及勤奮的工作態度之外,他認為在以外貿為主導的經濟型態裡,若要將美、歐、亞三大洲做為發揮的舞台,流利的語言能力也是一個優秀工商人才必備的工具。學校因此規定:除了一般大學的英文課外,學生還必修第二外國語。研究生也不例外。他們在開學前六周得接受密集英語課程。
「修身課」更顯得特別。這是大同工學院獨創的學門,也是全校共同必修的課程。這門課程一年級採用史記與西洋的人物傳,目的在於瞭解人生怎麼活;二年級研究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三年級引用美國成功大公司的事例,以為借鑑;四年級則研讀國際法,瞭解全球的人與人、國與國如何相處。
綜觀四年課程,無非是要培養一個能夠盱衡世界、跟上時代的成功者。「這的確是大同工學院的辦校精神」,教務長黃正清表示,大同工學院成長的過程與大同公司的發展密切相關,由於緊扣時代、理論實務合一,因此學校的發展幾乎也可以反映國內的工業成長。

(上)半導體研究室的一隅。(張良綱)
與國內工業一齊成長
民國卅二年,大同公司創辦人林尚志(林挺生之父),有感於發展工業需先培育人才,於是成立大同工職;四十五年,升格為大同工專,因當時大同公司從事製鋼工業,也重視培養管理人才,於是成立電機工程、機械工程、事業經營三科;五十二年,又改制為大同工學院,將原來的三科改為三系。五十九年增設化工系;爾後,我國開始擴展外銷市場,因而成立工業設計系。七十一年之後,國內資訊工業發展,又相繼成立資訊、材料、應數三系。今年增設政府現列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的「生物工程系」,總計該校現有九系六所。
一般大學的工學院,幾乎都有電機、機械,甚至資訊系,提起工業設計系,除了成功大學,僅見於大同工學院。

(下)工業設計系上「色彩實驗」課的情形。
工學院的稀有系——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近來被視為我國工業再出擊的利器。它主要是取現有的產品再行改良設計,有時也開發新產品。設計著眼點在於親人性,讓使用者覺得產品合用又好看。所以,它是製造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橋樑。
為了搭起這座橋,工業設計扮演整合的角色。工設系主任林季雄說:「以電器產品而言,電機工程師負責它的性能、線路、電子電路,工業設計師則要策畫掌握產品設計、生產製造、銷售計畫到售後服務、消費者反映的全部過程,不僅要符合消費者需求,也要考慮製造的過程;比方說成本、使用材料、色彩計畫等等。」
為瞭解決這些問題,該系學生必須修習人體工學、工程、藝術以及市場學等課程。
畢業作品則是試煉「功夫」的好機會。對工設系學生來講,大四的畢業展,是四年來的大事,能否拿到證書,端看這一舉。「到了大四下學期,實習工廠廿四小時開放給學生作最後衝刺」,工設系講師陳進富表示。
一舉也有兩得的時候。近五年的「台灣產品設計周」中除了企業界參展商品外,尚有十三所大專院校工業設計、商業設計科系與高職學生的畢業作,其中,具商品化價值的,展出期間即已接到訂單,學生甚至就此得到工作機會。

白衣、黑褲、整齊短髮,是「大同」人的正記商標。(張良綱)
進軍生物科技
工設系是國內大學的稀有系,生物工程系更是絕無僅有。
近年來,在西方國家,尤其美國,生物科技公司以這種技術發展農業、製藥業、化工業的新產品,向市場進軍。例如,糖尿病患者的治病良藥現在是改造細菌製成的胰島素,而非動物性胰島素。
四年來,大同公司利用與大同工學院建教合作關係,也從事生化工業的研究發展。
早期,大同公司的形象,屬於電扇、電鍋、冰箱等家電產品的銷售者;爾後,逐漸轉到電視、錄影機、電腦等電子和資訊產品。由現在起,更要開發生物科技產品。最近,他們就推出了所謂的「環狀糊精」。
生物工程系系主任熊傑田指著辦公室牆上的一幅字說:「下筆時,我在筆墨中加入環狀糊精,可使它的墨水香味保持一年。」環狀糊精是澱粉經一種酵素作用而生成的多醣化合物,它的環狀結構,可包圍小分子,保持安定性,譬如經環狀糊精處理成粉末狀的辣椒,原風味可長期保存不致走樣。除此之外,還可應用在脫臭劑、食品加工等方面。
大同公司向廠商推介環狀糊精,準備商業化生產。熊主任曾隨著公司業務人員,向廠商說明它的優點,「我們賣給廠商環狀糊精,他們就可以用它開發新產品」。
生物工程系由今年開始招生,預收四十五名學生,四年內他們將將修習的重點是:有關基因重組的遺傳工程、細胞組織培養、如何調節培養環境中:溫度、氧氣、酸鹼度的生物反應器,以及酵素。

工學院少數民族,趁著課餘的社團活動,展現一下女性的嬌柔。(張良綱)
品質優秀最「嚴格」
工學院的課程原本就重,再加上修身、第二外語等,四年下來,大同工學院學生幾乎得修滿一百五十個學分(教育部規定修習學分為一百廿八個),才能畢業。以今年機械系畢業生而言,他們甚至得修滿一百五十四個學分。
學生承受的壓力固然大,相對地學校投注的心力也多。以師資而言,院長林挺生擬定教師培養計畫,由助教(多是校友)中遴選優秀者,公費出國進修,學成後返校服務。目前該校講師以上的專任教師共一百六十五位,其中六十二位是自己培養的,佔百分之卅七。所以,「年輕」是大同工學院師資的特色,不少系主任在卅十啷噹時走馬上任。
師生比例偏高也是特色之一。全校一千四百位學生,約有二百位老師(包括兼任教師),而專任老師不僅每天留校八小時,方便學生隨時就教;導師還必須每天早點名、批改學生實習日記……。
大同工學院對學生照顧的周到程度,的確是大學院校中所罕見。猶如父母對子女照顧愈多,要求也愈高;該校在生活管理方面,也以嚴苛出名,於是在國內學生間流傳著非正式的稱呼:「大同軍校」。

四年修煉的功夫:「修身」、「第二外語」……,都是「祖師爺」林挺生傳下來的;學藝既成,合影留作紀念吧!(張良綱)
也是軍校?
明明是大學聯招的學校之一,為什麼被冠上「軍校」之名?
原來該校有一些規定:必須穿著制服上課,夏天是白衣、黑褲,冬天時外罩黃卡其大學服,男生每三周要檢查頭髮一次,隨時維持齊耳整齊的短髮。除此,學生也有留校八小時制,非經導師簽章,校門口警衛不得放行;實行責任清潔區,學生必須打掃校園……。
和正牌軍校的嚴格比較,這些規定自然遜色不少。但對大學「自由」生活有所憧憬者,不免感到失望。一位新鮮人曾在校刊上透露心聲——「從此,我必須對大學生活重下定義。」
無怪乎學校實習廠廠長(如同一般院校的代聯會主席)競選期間,時聞「解除門禁」的熱門政見。
大同工學院的這些規定也引起注意,上了報,甚至遭到輿論批評。在這樣的壓力下,學校依然不改初衷。
教務長黃正清是大同校友,他表示:「我來自宜蘭農家,過慣了清樸日子,這些規定難不倒我。」工業設計系講師陳進富也是過來人,他認為師生在朝夕相處之下感情彌篤:「即使現在開同學會,我們當年的導師也會參加。」

悠閒的腳步、清美的景緻背後,是沈重的課業壓力。(張良綱)
近水樓台先得「?」
繁重的課業壓力,嚴格的生活管理,似乎影響了學生休閒的型態。
以社團來講,全校四十個社團中,以羅浮(童軍)、采風社(古蹟尋訪)較為活躍。調皮的學生說,這是因為平常太悶了,非得趁著假日,好好活動筋骨、拓展生活空間。
例外的是,合唱團雖然不具這項特質,卻頗熱門。原來合唱團是大同和實踐家專聯組而成。
大同工學院過去清一色是男生,直到四年前才開放招收女生,但原本工學院的女孩子就少,所以只來了「五」花瓣。如今,男女生比例雖提高到十比一,但初來乍到的女同學還是會忐忑不安。
一位新鮮人形容,她好像從「峨嵋」(高中女校)入了「武當」。
男女比例懸殊,對大同男生的社交不致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該校所在地的圓山附近,除了大同工學院,另有實踐家專、銘傳商專二所「近水樓台」,前者近兩年才招收男生,但女同學仍佔絕大多數;後者更是純粹女子學校,兩者都是大同男士經常聯誼的對象及「站崗」的哨站。
事實上,大同工學院學生最常「聯誼」的對象,仍是近在咫尺的大同公司、工廠。
「走出工學院大門,腳步不自覺就會走向大同公司」,一位系主任如此形容二者建教合作的緊密關係。除了學生的實習課程,大同工學院老師的研究專題,也多半配合公司方向,開發各種知識、系統、產品。以七十四學年度為例,大同工學院的研究案,有二百一十八案屬於大同公司,非公司的只有十二件。
大同大同國貨好
大同公司充分運用大同工學院的人才資源,使得學校難免被視作大同公司的「員工訓練所」。
根據統計,大同校友約百分之廿服務於大同公司。教務長黃正清指出,大同學生不享公費,沒有義務待在公司,更沒有所謂的保障名額。
至於大同員工中校友比例偏高,那只能說是學生與學校、公司長久培養的默契使然了。電機系主任陳昌甫說:「大同公司甄選人才時,品德、知識同時列入考慮;如果應試者的學問相當,我們會優先考慮品德優良者。而我相信經過大同工學院磨練的孩子,一定是負責任、有耐性的年輕人」,他表示:「這不正是所有企業都需要的員工特質。」
可以想像嗎?「大同」工學院學生一旦進入「大同」公司做事,他的老師、同學、同事多是「品質優秀最老牌」的「大同國貨」,這豈不成了「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