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我們自幼熟悉的一句話。
根據佛書的解釋,佛陀為拯救眾生,開出「人人皆可成佛」的方便法門,不分貴賤賢愚,一念既發,佛門不遠。
近年來,發念學佛的人愈來愈多,為十丈紅塵平添清幽的梵聲。西方淨土,是否存在?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嚮往那個「世界」?
這段因緣該從何說起?
作家林清玄在報社擔任採訪工作的時候,生活日夜顛倒;加上奔波應酬,經常一個月有廿天在喝酒,其中有十天醉倒在酒館。有一位學佛的朋友見他神情疲憊,煩慮萬端,建議他讀讀佛書,改變一下生活。
原本在電視台擔任導播的孫春華,多年來一直在為自己找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想為「人為什麼活著?」找個滿意的答案。她藉著到山上耕地、寫作、學習皮雕……等的生活方式,希望找到真理。她也接觸過密宗、參加宗教團契,並從心理學、哲學的領域中,試圖解釋世間的種種現象,總是無法如願。
直到有一天,散步途中,她聽到不遠處寺院傳來僧侶唸經的聲音,那一聲聲平淡無奇、卻彷彿前世即已熟悉的聲音,竟然令她當下感動得淚流滿面。

阿彌陀佛聲聲唸,只待有緣人來聽。(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可信不一定是迷信
民國五十四年,北投農禪寺聖嚴法師所著「正信的佛教」一書,初版印了一千冊供應善男信女索取,久久乏人問津。五年前,這本書卻突然暢銷起來,現在每個月將近有一萬冊的發行量;十年前,法師開壇講經,台下經常是稀稀落落二、三十人,而今幾千人的會堂,仍無法滿足前來聽講的群眾。
種種跡象顯示,親炙佛法或發願學佛的人口正逐漸增加。
昔衰今盛的現象,聖嚴法師的解釋是:一方面現代人生活空間越來越小,人際間的緊張卻越來越大;世事無常,而佛法裡正好有許多對諸般世相的解釋,更有無限的空間任人遨遊;其次,由於人們的知識程度提高,對佛學有新的認識,因此較能接受。
他表示,過去一般人多將民間信仰與正統的佛教混為一談,只要言及佛教,即被指為「消極」、「迷信」,間接影響佛教的傳揚;而今天在家學佛的知識分子,分散在各行各業,也影響身邊的人。

一雙雙鞋子,彷彿說明眾生與佛結緣的一段故事。(邱勝旺)
萬物緣生,執著為苦
孫春華自從學佛以來,分送給親朋好友的佛書不可勝數。她形容自己是「漫天撒種」,並不寄望對方能馬上悟得什麼。但是,有了種子,因緣和合,總有發芽的時候。
林清玄在佛經中重新找回自我,為了「普渡眾生」,發下願心,將佛經故事和自己學佛的體驗,以及對人間世象的觀察所得,化為一篇篇淺白易讀的系列散文,作為讀者發掘佛學中豐富寶藏的「墊腳石」。
佛的世界,究竟有什麼樣吸引人的法理,使得這些學佛的人迫不急待地傳遞自己的證覺?
台大哲學系副教授楊惠南以他從事佛教研究的角度表示,佛教的思想,主要在於「三法印」的觀念。「諸行無常」說明世間諸般事物的本質就是不安定,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永恆的愛情、絕對的真理,實際上皆不可得。「諸法無我」則是要化解自我的執著,解釋「我」的存在,是由於外界各種條件如家庭、社會、學校的聚合,並沒有真正的所謂「自我」。
人會有苦惱,是因為人會追求一個恆定的東西而產生執著,以自我為中心而起「貪、瞋、癡」之念,由於「求不得」,所以有苦。若能認清「無常」、「無我」乃是最後的真相,才能擺脫心念的陷溺,達到完全解脫的「涅槃寂靜」境界。
聖嚴法師也表示,佛教的基本教理就是「因緣法」,說明宇宙萬物,存在是因為因緣的聚合,消失是因為因緣的分散,都不是真實的、永恆的;既然不是永恆實在的,所以一切皆空。佛學上講「緣生性空」,是就現界的本質來剖析,警惕眾生不要為名利物欲這些虛幻的現象所迷惑束縛,才能「看破」、「放下」,得到真正的自由。
正因為佛理的產生,是透過人世間困境的反省而發,所以能切中人們的需求,成為精神生活探索的一個方向。

頓悟解脫,也許就在這盤坐凝思的剎那間。(邱勝旺)
佛陀說法,解眾生之苦
針對著人世間種種煩惱,釋迦牟尼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花了四十九年說法,開出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就是一種解決困境的方法。例如「楞嚴經」在化解情慾的苦惱、「華嚴經」教導人脫離時空的限制、「醫經」告訴人應該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等等,都是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而分別提出來的「藥方子」。
「基本上,佛教主張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林清玄說,「人會迷失在世間的幻象中,是因為佛性被種種知識、觀念遮蓋,只要這些障礙除去,自然佛性就能突顯出來,找到真正的自我。」
孫春華認為,「檢查動機」是一個證明佛性是否存在的方法。例如:當你讚美一個人的時候,是出自你的真誠,還是有意向對方示好,以便有求於他?「每一個發念,你心裡最清楚,即使全世界都被你瞞住了,但是絕瞞不了自己」,她說,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每當惡念初發的時候,就能馬上止住,懺悔改過,久而久之,透過佛性的認知,而能對自己的言行有所掌握。
因為學藝術、從事佛像雕刻而與佛法結緣的賴鎮遠,當年為了要讓佛像表現出真正的佛教精神,因此勤讀佛經,「沒想到最後竟然會產生這樣大的興趣」,他在家裡佈置了一個四面綴滿佛像,「佛」意盎然的房間,引來了很多學佛的朋友,不定期地在這裡交換心得。

下左)除了讀經唸佛,菜圃的耕作也是修道人必修的課程。(邱勝旺)
以藝術廣結佛緣
「也算是廣結佛緣吧!」賴鎮遠表示,從事佛教藝術,一方面是興趣;一方面也希望藉著佛像的推廣,恢復佛教原本生活化的面貌。
「如果你家客廳擺著維納斯或是掛上油畫,客人很可能就與你談起西方藝術來;反過來說,家庭中的佛像擺飾,也很容易引起佛教藝術或佛學上的話題了」,賴鎮遠認為這種潛移默化的功能,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實」,他指出,「過去傳統中國人的家庭裡,佛雕、佛畫是極普遍的東西。」
自從西元第五世紀,佛教自西域傳入中國以後,對於中國的文學、書畫、雕刻、建築、哲學……等都有極深遠的影響,乃至民間風俗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的因果、輪迴等觀念,也深深地嵌入中國人的心靈。
楊惠南認為,目前學佛風氣所以盛行,並有不少知識分子投入,其中原因之一,正是因為佛理中有許多精神與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有共通之處。
佛教曾經大盛於隋、唐,而後產生中國佛教的各大宗派,王公貴族以及知識分子的提倡,在當時都是一股很大的推動力量,由歷史背景來看,今天知識分子學佛的現象,其實是很容易瞭解的。

下右)打坐是一些學佛的人每日例行的持修工作。(邱勝旺)
佛門不是避難所
對佛學有興趣的人不斷增加,似乎並不難理解,但是,目前有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即皈依佛門、剃度修行,這個現象不免引起社會大眾的疑惑:大學畢業,前程正好,為什麼他們選擇出家?知識分子學有所長,走向空門,豈不浪費了社會的辛苦栽培?
針對這個現象,聖嚴法師認為,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只要發下菩提心(願心)學佛,出家或在家修行,同樣能功德圓滿。固然現在的社會似乎紛擾複雜,但並不表示佛門就是最佳的避難所,「要解脫,在家修行一樣可以看破世間幻想,超生了死;如果不能認真修行,擺脫俗念,即使出家,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
聖嚴法師同時也解釋說,出家並非外界想像中那麼容易,除了要遵守諸般的戒律,還得發下宏願,如非有大覺悟,是很難下這個決心的。唐太宗曾說:「出家者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道理即在於此。
所以他認為,大學生如果經過理智的衡量,選擇出家,站在不同的立場,從事社會、教育、文化工作,一樣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而佛理中無我的觀念,更能讓他們真實、不帶目的地服務人群,且不以為苦。

寺廟的大門永遠為信徒敞開(攝影.張文森)(邱勝旺)
現象界不變心境變
楊惠南教授則認為,社會大眾會懷疑大學生出家的意義,一方面是因為歷史上佛教徒曾經遭受迫害,而走向遁世;一方面佛法中一些類似無常、無我、空的觀念,被一般人認為是消極悲觀,自然將出家想像成與社會發展相背馳的事。
「但是,出家是否消極、悲觀,得視它的動機而定」,他認為,如果出家只是為了逃避社會壓力或感情困擾,絕對不值得鼓勵;倘若出自對佛教的深刻體認,願意將普渡眾生當做畢生的事業來經營,則應該被肯定、尊重。
中央日報海外版編輯宋雅姿由於曾經編一份佛教刊物而與佛結緣,多年來持續地讀佛書、與法師接觸,在生活的態度上有很大的轉變,「過去性子很烈,凡事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往往會因挫敗而有失落的感覺,接觸佛法以後,看事情的角度寬廣多了,就好像跳到另一個層次作整體的探視;其實,現象界並沒有改變,但是因為自己的觀念、態度變了,外界事物對你的意義也不一樣了」,她說,就像世人所追求的名利,是因為你在乎它,它才顯得特別重要,如果你知道一切是「空」,名車華廈,你還會動心嗎?

佛曰:「不可說!」
作家林清玄在皈依三寶後,全家茹素,菸酒都戒掉了,生活也變得有規律。從清淡的生活中,他更能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智慧。他認為現代的社會,表面上好像每個人在做主,事實上卻是被物質牽著走而不自知;而人類由於科技文明發達,總以為可以征服自然。類似這樣的觀念,他以前也有過,但是從佛經中悟到了宇宙奧秘以及世間真相,才知道自己是如此渺小。
透過佛理來看宇宙人生,使他更懂得謙卑,以及對環境順逆的應對。他表示,佛書告訴世人眼光不要放在現世,因為善惡的因緣都是種在心裡,生生世世,輪迴不已,一念一行間,都足以影響來世,這樣的觀念,或許對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有警惕、覺醒的作用。
學佛的人正如其他宗教的信徒,總想將自身的喜樂告訴身旁的人。
但是,佛曰:「不可說!不可說!」,是希望讓眾生用心靈去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不自陷於文字語言或形式。
學佛的人說了什麼嗎?好像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