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來自宜蘭羅東的小女孩,帶著自然甜美的微笑與純熟精湛的舞技,在過去十年中,走訪了歐洲及中南美洲等十八個國家,讓世人得見中國傳統民族舞蹈之美與中國女子的端莊典雅。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的歡迎,也贏得「小小外交家」的美譽。
一群古裝少女,手持羽扇,半掩嬌容,沉靜而輕柔的在國樂聲中滑入舞台,群扇張合之間,形成水花、波浪,一幅幅美麗的圖案,在眼前漸次展開,舞者的溫柔眼神與含蓄微笑,讓台下的觀眾深深體會中國女子端莊典雅的古典美。這一支最常見的民族舞蹈「羽扇迎春」,在她們舞來,另有一份精緻脫俗的韻味。許多觀眾拿起節目單一看,常會驚喜出聲:「難怪跳得這般好,原來是『蘭陽舞蹈團』的小朋友啊。」

圖2:民國六十九年,蘭陽應新聞局之邀,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擔任表演節目。
她們不只是舞,還有著動人故事
蘭陽民族舞蹈團的精湛舞技在國內外許多人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傑出的表演背後,亦同樣有著動人的故事……。
「停一停。」陳玉俠老師走到教室中間,對正跪在地上的葉文錦說:「白娘娘雖然武藝高強,但現在有孕在身,體力不支而且行動不便,打鬥時無法那樣俐落,臉上也會有痛苦的表情,來,我做一次給你看。」
她們正在排練「白蛇傳」中的「盜仙草」,參加演出的團員用心地聽陳老師講解,不時也跟隨著比劃一番。在陳老師的指導下,團員反覆練習跳躍、翻滾、跪行、圓場等動作,偌大的舞蹈教室裡,只有身體和地板接觸時發出的碰撞聲,一遍又一遍……。
在教室的另一邊,還有一個人正專注聆聽和觀看這些認真的小朋友,他灰褐色的眼睛不時流露出欣慰與讚賞之情。他就是十九年前從義大利隻身來台,在羅東創立了這個「蘭陽民族舞蹈團」的秘克琳神父。
義大利是歐洲藝術水準極高的地區之一,秘神父自幼在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中長大,尤其喜愛舞蹈。「舞蹈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也是傳播文化最好的方式。特別是中國的舞蹈,蘊涵了中國悠久的文化精神與民族情感,這是外國無法相比的。」
初和秘神父接觸的人,常會訝異於他對中國民族舞蹈的狂熱,「我也記不得什麼時候發現中國民族舞蹈的迷人之處,我就是一直認為這是地球上最美的一種舞蹈藝術,應該讓大家都認識。」

圖3:秘神父和蘭陽歷年來所獲之獎盃、獎牌等,滿滿堆了一室。(歐陽芷汀)
「臺灣精神」是舞團成功的主因
回想當年,他至今仍說,在十七年前,對於這些孩子能學到什麼程度,他毫無把握,但仍一心想讓她們試試。「但日子久了,我發現『臺灣精神』一定會促使舞團成功。」什麼是秘神父所指的「臺灣精神」呢?他解釋說:「就是政治上的安定,與老百姓的勤奮,所顯現出欣欣向榮的精神。義大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已換了四十多任內閣,與此地政治上長期安定的情況相較,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在義大利的環境下,藝術活動都可以那麼蓬勃,更何況是在臺灣呢?尤其這兒的學生非常用功,不貪玩,做事情很認真,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一步步去做,一定能做得好。」

圖4:除了舞蹈之外,秘神父還為年紀較長的團員教授義大利文。(歐陽芷汀)
募經費,買土地,挨家挨戶找學生
於是,秘神父以募捐得來的經費,在宜蘭縣羅東鎮買下六公頃土地,於民國五十五年,成立了專門跳中國民族舞蹈的舞團,並以所在的「蘭陽」盆地為舞團命名,招收蘭陽地區有興趣學舞的小朋友。
「但是在民國五十年代,大家都還不像現在這麼有錢,除了經濟情況很好的家庭會送子女去學鋼琴或舞蹈以外,一般中等家庭都沒有這個能力。」經歷了臺灣經濟成長過程的秘神父,回憶起當初「蘭陽」草創的艱辛,仍有著無限感觸:「舞團有老師和教室,如沒有人來跳舞,仍是枉然。我只好到附近的小學去拜訪校長,請他們鼓勵同學來學舞。又騎著單車,一家家去『求』家長把小孩送來跳舞。」就憑著秘神父的毅力和誠懇,「蘭陽」舞蹈教室裡,終於有了翩翩起舞的小身影,和孩子天真活潑的歌聲笑語,這個舞團就此「活」了起來。

圖1.、5:幼年紮實的基本動作訓練,為日後的舞蹈生涯踏出穩健的第一步。(歐陽芷汀)
堅信中國舞蹈最美
為什麼當初堅持一定要辦「民族舞蹈」團?尤其在蘭陽漸有名氣之後,更常有人對秘神父說,若以蘭陽舞者的基礎,改跳較流行的現代舞,一定會有很好的成績,來報名的人也可能會更多一點。但是秘神父比許多中國人還堅信:「中國的民族舞蹈是全世界最美的舞蹈,自己不跳,難道要等外國人來跳嗎?西方的現代舞,有西方的文化背景與民族情感,中國人的技巧再好,仍難跳出那種文化精神;就好像外國人唱平劇一樣,縱令他再怎麼字正腔圓,但只要吊了紗以後,那藍眼高鼻的扮像往台上一站,你怎麼也不會拿『中國』的標準來評量他,就是一句『不錯』,也還是以外國人唱平劇的標準來看的。」

圖6:蘭陽民國六十三年首度出國公演,轟動羅馬,榮獲教宗保祿六世召見鼓勵。(歐陽芷汀)
以芭蕾與國術奠基,舞出民族韻味
「若真要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我們就一定要走表現自己民族特色的路;即使是現代舞,也要向『民族現代舞』的方向努力。」秘神父舉「雲門」為例:「雲門舞蹈團在國外能享盛名,受到各方矚目,歸根結底,在於『雲門』所表現的是富有東方色彩、中國哲理與民族情感的『中國』現代舞,而不是西方的現代舞。」
積十多年辦民族舞蹈團的經驗,秘神父不同意民族舞蹈是較為「浮淺」、且無技巧可言的說法,「相反的,若沒有深厚的舞蹈根基,就做不出老師要求的動作,更遑論舞出民族舞蹈的『味道』了。」因此,蘭陽舞蹈團將現代芭蕾與國術武功,也列為必修的基礎科目,聘請最好的老師到宜蘭來給小朋友上課。

圖1.、2:蘭陽擅跳各種民族舞蹈,跳山地舞時也能充分表現山胞歌舞的特色與風情。(歐陽芷汀)
鍥而不捨請老師,熱情感動有心人
由於宜蘭比較偏遠,交通較為不便,不容易請到老師,秘神父再度發揮他鍥而不捨的精神,「神父只要聽說那埵釵n老師,一定千方百計請到蘭陽來教課,不管花多少錢,只要真的教得好。往往,老師們都會被他熱愛民族舞蹈的精神所感動,欣然答應任教。」在蘭陽義務協助行政工作的董世傑老師,提起秘神父時,常不自禁的頻頻豎起大拇指:「他對藝術的執著,和對中華民國的熱情,實在令人感動。我常想,一個外國神父為了保存、發揚我們傳統民族舞蹈,能夠這樣全心全力的奉獻,我身為一個中國人,實在沒有理由不去幫助他。」
在寶島度過了十九個春秋,在情感上,秘神父已將中華民國視為「自己的」國家,因此,對國際間姑息主義瀰漫,帶給自由中國的種種不公平,特別關注。

圖1.、2:蘭陽擅跳各種民族舞蹈,跳山地舞時也能充分表現山胞歌舞的特色與風情。(歐陽芷汀)
四度自費出國表演
他一向深信:文化是國家的命脈,外交的先鋒,往往正式外交關係達不到的地方,文化仍可以無遠弗屆地產生深遠而普遍的影響。因此,為了向全世界介紹中華文化與其傳承者——中華民國,蘭陽自行籌措經費,從民國六十三年起,四度以「中華兒童民族舞蹈團」的名義,訪問歐洲和中南美洲等十八個國家,演出近三百場,足跡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她們精湛的舞技,更得到各國藝術界極高的評價。

圖3:服裝與道具是表現各種民族舞蹈不同特色的要件,圖中舞者的服裝與所持之皮鼓,是屬於中國西南苗族人跳舞時所採用的。(歐陽芷汀)
最難忘的經驗——在教宗前獻舞
民國六十三年,蘭陽選擇義大利做為首次出國表演的重點地區。在為期三個月六十七場的演出中,最令大家難忘的,是在聖保祿廣場側殿,為教宗保祿六世獻舞的經驗。當時晉見教宗的團體很多,執事先生並不同意當場表演,「但是,秘神父還是要我們先將服裝、道具、音樂都準備好,只要一有機會馬上就上台跳舞。」已加入「蘭陽」近十年的楊玉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顯得十分興奮:「當天我們坐在最前排的位置,輪到晉見時,二位團員隨著秘神父上前呈上禮物(一株梅花和一面繡有國旗的團旗),教宗很喜歡,神父乘機報告說,我們準備了一支中國的民族舞蹈要獻給他。教宗馬上就要我們表演。我們高興得不得了,因為這不僅是蘭陽的殊榮,對國家來說,也是極有面子的事。」那天她們表演的是「羽扇迎春」,教宗觀後十分高興,隨即為大家祝福,並和全體團員合影留念。
第二年,蘭陽再度到羅馬晉見教宗,這一回打破慣例被安排和教宗一起坐在台上,並蒙教宗贈予聖年金牌。

4:上台前由老師為她們上妝的情形。(歐陽芷汀)
跳出傳統中國女性之美
提起她們在教廷表演的羽扇舞,可以算是蘭陽的招牌舞。她們在參加國家重要節慶演出時,各主辦單位也常指定要表演羽扇舞;在國外演出時,羽扇舞往往是最受歡迎的節目。秘神父說:「華美的服飾固然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還是該舞所表現的,是中國女子端莊柔美的氣質,這一點更令外向開放的歐美人士著迷。」她們第二次出國訪問時,在德國的一場表演結束後,觀眾安可之聲不斷,表示想再看一次「羽扇舞」,小朋友樂得再跳了一次;誰知觀眾仍覺意猶未盡,安可不斷,她們遂創下在一場表演中跳了三次羽扇舞的記錄。
但是表演的次數太多了,團員也有一些抱怨,劉雪華就嘟著嘴表示:「每次都表演羽扇舞,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我們只會跳這支舞呢!」於是去年僑委會為歡迎回國僑胞參加十月慶典,籌辦「四海同心」團結自強大會,邀請蘭陽提供表演節目時,小朋友央求秘神父,換一支表現中國西南苗族同胞自由浪漫、喜歌善舞特性的「跳月」舞。透過國內三家電視台的轉播,被大家公認是當晚藝術水準最高、最有可看性的節目。

圖5:老師指導初級班的小朋友勤練基本動作。(歐陽芷汀)
年紀小,舞藝高,藝術名城佳評湧
蘭陽的舞者,清一色為女性,包括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年紀很輕,但她們的藝術造詣,比之任何一個職業團隊,絕不遜色。
民國六十七年蘭陽第三次出國訪問,抵阿根廷首都——素有「南美巴黎」之譽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該城在文化藝術方面,素來居拉丁美洲領導地位,世界上許多藝人也以來此的演出評價,作為他們藝術成就的試金石。蘭陽在布城的三場演出,不僅阿根廷國營電視台將全部節目錄影後播出,且布城行銷最廣的二家日報:理智報(La Razon)與民族報(La Nacion)都以最顯著的地位刊登評論文字,描述中國的民族舞蹈有如一個令人目眩神迷的神話世界,擴大了當地人士的文化視野,對於這群來自東方文化古國的小小藝術使者,給予極高的評價。

圖6:蘭陽舞者真摯的情感、甜美的微笑,留給觀眾深刻的印象。(歐陽芷汀)
接待家庭情意摯,淚灑機場不忍離
在平均每次為期三個月的旅行演出中,團員多被分別安排住在各國的接待家庭中,除了表演時,由各家家長負責送到演出場所外,其餘時間都和接待家庭生活在一起,「每次出國最大的問題並不在語言,而是戲服。」江秋玫笑著說:「因為不管到那裡,接待家庭和當地的僑胞都很照顧我們,看我們表演很辛苦,總是買好多東西給我們吃,不停的吃,到後來每個人都長胖了好多,戲服愈穿愈緊,幾乎每個人都有在台上把舞衣跳裂的經驗。」
每當要離開一個地方時,大家心中都依依難捨,「我們可以說是一國一國哭回來的。」楊玉玲說:「住在接待家庭中,『爸爸媽媽』都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般疼愛,臨別時,更是買了一大堆禮物塞在我們的行李箱中,洋娃娃多得都帶不回來。」
秘神父最頭痛的時刻,就是機場道別:「孩子的感情本來就十分純真,加上她們又特別感情豐富,每回在機場我都得一家家、一個個去安慰,怕她們哭得上不了飛機。」

圖1:練舞告一段落,小朋友常常三三兩兩的在室外遊戲,她們和一般孩子一樣活潑、爛漫。(歐陽芷汀)
共黨挑撥真可笑,只重利益不見情
在國外碰到最可笑的事,莫過於共黨份子的「挑撥」了,「他們私下對我們團員說:『你們真是太傑出了,若有人好好幫你們策畫,在國外一定能賺大錢,就不必跟著秘神父四處奔波,去做這種沒有實質報酬的表演了。』」他們那裏知道這些小朋友和蘭陽、秘神父的深摯感情,團員們說:「十多年來,我們可以說是和『蘭陽』一起長大,沒有『蘭陽』,就沒有今日所得的一切榮耀。而若少了古道熱腸的秘神父,則根本不可能有『蘭陽』。更何況我們是為宣揚中華文化而舞蹈,又不是賣藝。」

圖2:團員過生日,秘神父致贈蛋糕為她慶生。(歐陽芷汀)
大舞台,小鄉村,一樣舞得賣力
就在宣揚文化與傳播友誼的目的下,蘭陽除了在各國設備最完善的國家劇院表演外,也深入鄉村,在被太陽曬得燙腳的洋灰地上,將遙遠而神秘的東方舞蹈藝術,展現在當地居民眼前。不論是在聲光俱佳的大舞台上,或鄉村小鎮的露天廣場,也不管台下的觀眾是總統、部長,或平民百姓,這一群年輕舞者的表現都同樣賣力。
民國六十八年蘭陽第四度出國訪問,當時正是世界兒童年,他們很榮幸地接受厄瓜多爾總統夫人的邀請,在基多與瓜亞基爾市為當地兒童公演二場。在基多表演那天,正逢我國雙十國慶,楊玉玲回憶說:「以往每場結束我們都會唱一些民謠給觀眾聽,那天我們和神父商量,希望能唱首愛國歌曲。神父就向全場來賓介紹當天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我們要為自己的國家唱一曲『我愛中華』。唱完後,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令我們激動不已。」
遊巴拿馬運河的經歷也最難忘。當她們到達的時候,剛好有一艘大船緩緩通過運河,忽然有一位團員像發現新大陸般地揚聲道:「啊,船身有一朵梅花呢!會是我們的船嗎?」這下引起大家的興趣,真有這麼巧的事嗎?不知是誰想了個求證的法子:「我們來唱『梅花』吧!」歌聲一起,船上的船員興奮得都擁近船舷,拚命揮手,也放大了喉嚨高聲和著。千里之外巧遇同胞的貼心感,至今難忘。

3:一齣山地舞劇中的一幕。(歐陽芷汀)
撒下友誼的種籽,收回誠摯的真情
蘭陽在國外盡心盡力撒下友誼的種籽,究竟有沒有收穫?從下面兩件事,不難看出端倪:
在哥倫比亞的首都波哥大,有一所「中華民國小學」,三千名學生中沒有一個中國人,但我國大使館每年提供獎學金,並捐贈教育器材,中哥二國的國旗一起飄揚在校園裡。民國六十六年蘭陽赴該國訪問時,特別到此校表演一場,招待全校師生欣賞,但聞訊而來的校外人士更多,把運動場擠得水洩不通,散場時無法「突圍」,結果短短五十多公尺,足足走了卅多分鐘,才在淚眼模糊中,告別了熱情的觀眾朋友。
不久,哥國政府與我中止正式外交關係,許多哥國友人紛紛寫信給這一群小朋友,為他們政府的決定表示歉意,並說明:「雖然我們政府犯了一個大錯誤,但我們永遠會記得你們,也不會忘記中華民國才是哥國在東方真正的朋友,我們也會把她介紹給所認識的人。」接到這樣一封封感情真摯的信,大家更深信秘神父所說的:「不須刻意去安排,只須由真誠的情意去感動,去贏得友誼,這樣一定比其他方式更深刻而有效。」
另一件讓蘭陽團員開心的事是:年前哥斯大黎加副總統來華訪問,他曾在哥國國家劇院觀賞過「蘭陽」的表演。舞蹈團的小朋友到他下榻的圓山飯店去拜訪他,令他十分驚喜。大家談起民國六十八年在哥國相處的愉快回憶,哥國副總統一再讚揚她們精彩的表演令他難忘,由於時間有限,小朋友沒有機會再跳「羽扇迎春」或「山地組曲」給他欣賞,臨別依依,只有圍著他唱了許多中哥二國的民謠。當他乘車離去時,感動得流下眼淚,頻頻邀約蘭陽早日再去訪問。

圖4:為了充分利用時間,隨時可見一面練習一面準備功課的鏡頭。(歐陽芷汀)
亟需有心企業家的支助
蘭陽出國訪問表演卅多人三個月約需新台幣一千萬元左右。出國表演時,有收費與義演二種,由於旨在宣揚中華文化與促進國民外交,故不能比照職業舞團的票價與收費方式;而且亦常接受有意義的免費表演邀請,是故收入少而支出大。在沒有什麼補助的情況下,那來那麼多經費,隔幾年就出國訪問一次呢?「這全靠神父到國外去募捐。」董世傑老師說:「也由於經費的限制,我們沒有辦法年年出國,其實是應該年年去的,這樣一切的聯繫都在,不必每回都得從頭開始。」因此他們非常希望能得到國內有心企業家的支持,使蘭陽能充份發揮潛力。
蘭陽的孩子,家境都不很富裕,所以沒有某些學舞孩子的驕氣。她們常有機會出國,且得到教育部特許,為跳舞需要髮長不受限制,但能和學校的同學處得很好,並沒有自成小圈圈的現象。秘神父為了鼓勵更多的孩子來學舞,一直採取「低學費」政策,至今每月學費只收六百元。住得遠的同學,還有專車接送,且高中以上就不必再繳學費,「因為高中以上的學生,都已有了相當深厚的舞蹈根基,我希望她們不要因課業而放棄舞蹈,鼓勵還來不及,所以不收學費。」

圖5:跳中國傳統的民族舞蹈,一直是蘭陽所堅持的原則;圖為「戲獅」所用的面具,很有中國味。(歐陽芷汀)
學業舞藝並重,從不喊累叫苦
團員都是在學學生,出國表演所耽誤的課業,在她們回國後,蘭陽都負責請老師補課,「每學期神父還要看我們的成績單呢!」葉文錦伸伸舌頭。其實這些同學自己很懂得安排時間,練舞時專心的跳,休息時便在一旁心無旁鶩的念書,幾乎全部團員的學期成績都在全班十名之內。
「要強」,幾乎是所有蘭陽的老師給她們的評語。教武功的陳玉俠老師說:「她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練起舞來十分認真,從不喊累、喊苦,有時我無意間發現她們身上的青紫傷痕,實在覺得心疼。」
民國六十九年,新聞局宋局長來看她們準備「金馬獎」表演節目的練習情形時,感動之餘,特別送了每位團員一副護膝。

圖:陳玉俠老師指導舞劇「鍾馗嫁妹」的情景,其中要用到一點國劇動作。(歐陽芷汀)
秘神父的心願——讓「蘭陽」與「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齊名
除了出國宣揚中華文化,蘭陽更常在秘神父的率領下,到前線各地演出勞軍,也因此,秘神父曾二度當選敬軍模範。這位豪邁、熱情、酒量奇大的外國神父,無疑是蘭陽的支柱:平時在國內為了請老師、籌措經費四處奔走;到國外表演時,他更是全團唯一消瘦的一個,由團長幹到工友,演出時控制全場音樂,散場後搬運道具行李……團員都說:「神父很愛護我們,稍微重一點的行李,他都不讓我們拿。」而他搬運行李的矮胖身影,不知有多少次,都令他這一群心愛的孩子偷偷落淚。
「我自己也不懂為什麼要那麼辛苦?那樣地為著舞蹈團的孩子?我能夠瞭解的是:我的父在天上,我的國就在這兒——中華民國,我來到這裡,奉獻一切給我最愛的孩子和中國的傳統舞蹈。」秘神父說:「我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的,我愛中國與她博大精深的文化,願盡力把她宣揚到世界各地。」
「我已決定,不論有多大困難,仍要繼續努力做下去,我要將蘭陽舞蹈團辦得像維也納少年合唱團一樣傑出!我相信孩子的想法也和我一樣。」秘神父重申他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