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癡情
閱讀像這樣的「工具書」,能被感動,若不是因為有著相同的喜好,就是作者執著於興趣的癡情,挑逗讀者掀起羨慕與嚮往之心:在這樣不確定的年代裡,居然還有人如此確定他的夢想!閱讀者如溺水之人,抓住了某片浮木。
從為舊書市場「招兵買馬」的角度來看,傅月庵無疑是成功的,每一篇在網路上陸續發表的文章,都引起網友瘋狂轉寄,造就風潮,傅月庵的文字感染力特強。但若從「工具書」的功能性來看,《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卻顯得鬆散,與一般工具書的鉅細靡遺有所不同。
「我根本不喜歡寫作,那太痛苦了,要不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得不在網路上定期發表文章,我根本就不想寫,」傅月庵整個臉扭曲起來,真的可以感覺到他的痛苦。
單篇散文的集結,是這本書的特色、缺點,但也是迷人之處。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顧名思義,主題是介紹台北的舊書店,全書以「舊書」和「舊書店」為兩大重點,談舊書蒐集如何入門、台北舊書市集與舊書店的歷史演進、戰後幾家已走入歷史的重要出版社。書末並有禁書目錄,供讀者參考。
舊書是史、舊書是人生
沒有購買舊書習慣的人,總不免要問:舊書有何樂趣,讓人可以忍受多年積塵所引發的過敏之苦?
傅月庵深入淺出,從什麼是「古書」、「舊書」、「二手書」、和「珍本」?為什麼要買舊書?蒐集方法有哪些?如何保存?什麼是「初版本」、「簽名本」、「題贈本」、「手澤本」、「殘本」?如何查詢一本書的版本變遷?乃至於,如何定價?如何殺價?如何撫平買不到書的憤恚?
傅月庵不只為讀者解惑,他擅用典故、詩詞,連枯燥的教戰守則都寫得引人入勝,尤其當他背起購書袋,帶著讀者從牯嶺街、光華商場走起,順序進入幾家知名舊書店,書店導覽成了看盡台北奇人軼事的旅程。
舊書是夢,也是舊書店老闆的人生,從這些人的故事中,台北舊書市場的興衰枯榮有了血肉。
除了舊書店,傅月庵也正經寫史,將戰後台灣的出版史細說從頭,重光文藝出版社、大業書店、文星書店、純文學出版社、大雁書店等走入歷史的重要出版社,傅月庵以書為媒,道出這些出版社的重要性,書中並列出各家之代表性書籍,甚至刊出封面照片,知識性十足。
商品VS.文化媒介
在物資缺乏、禁書頻頻的年代裡,舊書買賣促進知識的流通,閱讀的意義大於收藏,但今天台灣每年高達四萬種的新書量,為何還要收藏舊書?
「就是因為出書量太高,漫漫書海,無一是從,但時間自會篩選出值得留下來的書,」傅月庵表示,買書最大的意義還是閱讀,舊書不應該只是被當作古董,它所提供各類版本、絕版書,對喜歡深度閱讀的人來說,是一項拓展知識層面的重要管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舊書市場活絡,讓回收管道系統化,對於一個社會文化資產的保存也極具意義。
傅月庵收藏舊書二十多年,藏量卻始終維持在一萬本左右,書籍「進進出出」,朋友喜歡就拿走,「反正自己已經看過」。雖然書籍具有文化上的意義,隱含了許多理想性,但傅月庵不諱言,書也是商品、消耗品,有消費才能創造榮景,文化才能隨之累積,所以他不斷購買舊書,也不斷於任職的出版社協助生產大量新書。
「愛舊書並非盲目地懷舊,愛書人對閱讀的熱愛不分新舊,」他特別強調。
傅月庵引一段《楞嚴經》的文字比喻書癡之愛:「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是愛智人的愛智文字,等待同頻書癡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