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過電信研究所專線笑話的人,大多除了記得好不好笑外;另一點即是講者聲調怪怪的。
調皮的人說:「好像鸚鵡學講人話。」
其實,在線彼端的,既不是鸚鵡,更不是人。
卅年前,彭鵬是一名商人。因為聯絡客戶,他常常需要打電話到高雄去。那時候打電話遠不如現在方便,每次都得經過接線小姐轉,才打得通。
不過對於這點小小的不方便,彭先生始終沒有抱怨過,因為現在的彭太太,正是當年幫他轉話的那位小姐。
今天要找太太的光棍,這一招卻行不通了;電話筒那邊傳來的嬌滴滴聲音,很可能只是一具不解風情的「語音合成器」。
我們的老朋友電話,可能已經變得你快不認得了。

下)已退休的手搖電話機,一副歷盡滄桑的模樣。(鐘永和攝)(鐘永和攝)
電話不是新秀
一百一十年前的一天,一個名叫貝爾的美國人拿起話筒,對正在隔壁房間等著的朋友說:「華生過來!」
當時這句話不過傳了短短的數呎,在人類通信史上,卻是無遠弗屆的一步——電話發明成功了。
它慢慢發展、改良、「擴充地盤」;然而,近年來,各種資訊產品搶著亮相,它並不出鋒頭。但是誰可以想像一個沒有電話的世界?
根據電信局的統計,去年台灣地區接通的電話,平均每天高達六千六百多萬次。到今年五月底,電話機總數已經超過五百八十萬,在全世界排名第十七位;平均不到四個人便有一具。
在今天,電話不但越來越普遍,它所能做的事,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很多。
前年四月間,中壢的一條中繼線路在五天之內,打進十萬通電話,使得「電話交通」大為阻塞。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只是電信總局電信研究所試辦的「打電話聽笑話」服務。誰也沒想到,開辦的頭兩天裡,就創下專線每小時受話八百次的紀錄,到最後,打不通電話的人脾氣發到電信局頭上,笑話來源又無以為繼,這項服務只得匆匆收場。
電信局的這次實驗雖然沒有繼續發揚光大,一般人熱烈的反應卻觸發了民間企業的興趣。由去年年底開始,先後出現了打電話聽笑話、打電話聽童話的專線,甚至還有「傾訴中心」,設專人「聽」電話,儼然成為一種新興行業。

玩竹筒電話遊戲,是許多人的童年往事。(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誰在說笑話?
事實上,當初電信所做這個實驗,純粹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的出發點,只是想做語音合成的研究。
所謂語音合成技術,就是把人說話的聲音特色先儲存在電腦裡,等到有需要:如有人來電要聽笑話時,再覆述出來;因為本來只存入聲音特質,所以覆述不是原音重現,會有些僵硬、不自然。
這樣處理的好處是,因為只存入聲音特色(術語叫特性參數),不像以往把所有資料(參數)都存入,可以節省電腦的儲存空間。從此電話就不只可以說「對不起,這個電話已改成三一二三三六九」,還可以有效輸出更多訊息。
這個裝置還可以有更多的用途,銀行就是一個大主顧。
由前年底起,國內出現了電話銀行業務,目前有兩家銀行開辦。客戶只要撥專線號碼給銀行的語音電腦,在按鈕電話上按自己的帳號、密碼、查詢項目(如存款餘額、匯率、結匯手續)的代號,語音電腦就會告訴你答案,不必苦候銀行人員的服務。

傳真因傳輸資訊的效率提高,有逐漸取代電報、郵遞的趨勢。(張良綱)
—○四小姐的救星
在未來,語音合成技術還可能幫一○四小姐一個大忙。電信研究所最近研究出查號台自動應答系統,現在正在試用階段。
這套系統,不但可以答話,甚至代替查號台小姐發問,如:「請問字怎麼寫」、「對不起」、「不客氣」,或報出電話號碼,值機人員按一個鍵,電腦就說一句話,為尖峰時間每七點五秒就得接一通電話的一○四小姐,節省不少力氣。
去年年底的資訊月中,電信研究所推出的語音存送系統,及電話遙控遙測遙警系統,深受觀眾矚目。
語音存送系統和語音合成存放聲音的裝置原理相似,僅是數位編碼方式不同;用戶只要向電信局租用一個音箱,凡有人打電話給他,碰上線忙或沒人接聽,電話便自動轉進音箱,打電話的人照常講話,語音存送系統會將聲音轉換為0與1的數碼,存入記憶體中,口信便存入音箱。
音箱接到口信後,還會自動打電話通知音箱的主人,非要把口信送出,才會善罷干休。音箱的主人也可隨時撥電話給自己的音箱,看看有沒有「最新消息」;聽完留言,他還可存一些話,請語音存放系統送給留話的人。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將是第一個受這個系統嘉惠的地區,預定今年十、十一月間,這套系統就可由中壢的電信所,「登陸」新竹,隨後再漸漸擴大到全省。

電信總局希望在民國七十九年以前,將轉盤電話全面更換為按鈕電話。(張良綱)
電話幫人看家、報警
音箱可以替人打一個電話,當然也可以打更多的電話。現在國外還有一種「電腦電話」,用戶只要將所有要聯絡的電話號碼輸入電腦,電腦可以同時向幾千個地方掛電話,傳送預先錄好的通話內容,並且能根據對方答話的內容(肯定或否定),選擇回答事先預備好的說辭;通話時,還能自動錄下對方的談話,通話結束後,再分析對方的反應態度,交代結果。
在美國,這種電話已廣泛應用在廣告宣傳、市場調查、民意測驗上;還有警方利用它,向刑案發生現場附近的民眾蒐集線索呢。
如果你一時之間還不能接受「人和電腦通電話」這種怪事,這兒有個壞消息:電腦電話合作,還可以幫人看家,甚至報警!
三年前,美國大西洋城的一家電話公司,將一具小型電子感應器裝置在電話機的話筒上,只要使用人在離開房屋前,按一下中央電腦的電話號碼,讓感應器開始工作,它就不斷偵測屋內空氣中微粒的數量與振動量,並輸入電腦。
一旦微粒數量高到足以顯示房間內充滿煙霧,或是振動量強到足以顯示有腳步聲時,電腦就會自動撥個預先設定好的號碼給消防隊或警察局,這種電話還兼具自動調節室溫、定時開關電燈,及追查電話費的功能。
目前在國內,這種系統的研究已經開始流行。資訊月中,台灣松下、東訊公司、工研院都不約而同地展出了類似的設備。
只是這三家的產品「遙測」功能均付之闕如,電信所在發展中的系統,遂成一枝獨秀,身價百倍。電力公司對電信所的系統興趣很高,但電信所副所長呂學錦認為,還必須評估經濟效益。

傳真照片有正(左圖)、副(下圖)片兩種;副片通常為了報社拷貝之用。(張良綱)
給你好「看」
電話顧名思義,是利用電波來通話的工具,只能「聽」,不能「看」。
時至今日,電話早已不只務正業;電話傳真和電傳視訊都是利用電話線路發展出來,傳遞文字和圖像的工具。
簡單說,電話傳真機就是一台影印機,只不過是印的一方,和印好的成品,分在不同的地方,中間以電話線連接。
現在,電信局的收費方法,除了每月線路使用費三三○元外,是以電話的通話時間計算,如果是在市內,只要一塊錢,便可以傳個盡興,所以電信局正考慮實施三分鐘限時通「話」,以免線路被壟斷過久。
這兩年,電話傳真機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公司行號出現,在華日本商社用得尤其多。
電傳視訊也是利用電話網路傳送資訊的例子。
電傳視訊和電傳文件最大的不同,是它以電話線路輸送的資料,必須在螢光幕上顯現;用戶以電話撥叫特定的號碼,先聯絡電信局視訊中心(資料庫)的電腦系統(聯線),再利用家中的電腦,或電視附加的鍵盤,輸入指令,「告訴」它所須要的資料,最後用戶螢光幕上就會出現彩色中英文文字或圖案資料。
電傳視訊的業務自從去年開辦試用以來,申請的用戶約一六○戶,大多是從事股票買賣及果菜交易的大盤商,還沒有普及一般家庭。據電信總局營業處處長饒福昌估計,電傳視訊至少還要四、五年才會大眾化。

傳真由正面和負面組成。 新聞機構經常使用否定來傳送新聞照片。(張良綱)
走到哪,電話跟到哪
除了這些比較聳人聽聞的新發展,電話還有一些比較不為人注意的改變。
鍵盤號碼突起的設計,使盲人可以輕易撥號,鈴響時會發出閃光的,則是重聽人使用的電話。
全家大小外出度假,家裏有重要的電話沒人接,最令人頭痛。現在用戶只要將度假處的電話輸入家裏的按鈕話機,有人打電話來,交換機便自動將這道電話轉接到新號碼去,這叫「指定轉接」。
李表哥正追女友追得很緊,每天都要打幾通電話,如果每次都得撥六、七個號碼,直讓他心焦,這時他便可利用家裏的按鈕電話,將女朋友的電話號碼儲存在電子交換機的記憶設備裡。打電話時,只要按「*」及兩個代號,就能接通,這叫「簡速撥號」。
如果連「簡速撥號」也嫌麻煩,還有「直通電話」可以補救。用戶只要指定一個號碼,使用時拿起電話,不須撥號,便可通到對方。
自此,所謂熱線,不再只是美國總統和蘇聯頭子之間的專利;唯一的麻煩,是這具電話就此「忠心耿耿」只通一個號碼。
除此之外,還有「勿干擾」的設計,可以讓電話鈴暫時「休息」;「按時叫醒」是把電話鈴權當鬧鐘;「話中插接」,專門為打不進電話的人設想……。
千里傳話「?」線牽
顯然地,現在的電話和當年貝爾的偉大發明,已經大不相同;但是不同之處,究竟在哪裡呢?
事實上,貝爾當年發明的電話,在今天看起來並不十分科學;那是所謂「一對一」的電話。
「一對一」電話,就是一架電話只能和線彼端的一家用戶通話。如想和第二家通話,不僅要牽第二條線,更須第二架電話;十家,則需十條線、十架電話,牽不勝牽。更傷腦筋的是,如果幾個電話同時響起,「真不知先接那一隻」,電信總局副局長李炳耀笑著說。
後來,有人想到在線路當中加入「牽線」的設備,如此用戶藉著一具電話,就可四通八達和親朋好友暢談,這套設備叫「交換機」;一開始,由人(接線生)操作,而電話網路就此形成。
早期,打電話得先猛搖話機(手搖電話機),產生電流送到電信局的交換機用戶插口上,使得插口上的用戶號碼牌掉落,提醒接線生和用戶通話;告訴接線生受話人號碼後,他會將線路接到受話戶的插口上,振鈴通知後,兩方就可通話了。
不過,對大多數用戶而言,經由人工交換機打電話,還是不方便;一方面費時間,一方面也容易出錯,所以後來又有了自動交換機。
近年來自動交換機更融合電腦技術(電子交換機),除了轉接通話訊號,還可以控制程式,具記憶、儲存的功能。換言之,可以利用程式的變換、設定,玩出各種花樣。
按鈕電話的玄機
人腦分語言區、記憶區等部分,電子交換機的電腦,也劃分區域以發揮不同功能。例如,三方通話、按時叫醒、直通電話……各有地盤。問題是,電子交換機如何知道用戶要使用那一種功能?
問題的答案,就在按鍵電話比傳統電話機多出來的兩個信號:「*」和「#」。
一般人按鈕時,辨認的是數字、符號。電子交換機不認識這些,它們只能辨識十二個按鈕所送出的頻率訊號。
例如:按「*」送出的訊號,是告訴交換機「行使特殊功能」,而非通話;再按「77」,則表示是「指定轉接」,最後的「#」,就是「記憶」在電子交換機內了。「*77# 」就是設定特殊功能——指定轉接的意思了。最後,按下指定處的電話號碼,以後只要有人撥原來號碼,交換機就會轉接過去。
但是,你必須是繳了這項特殊功能租金的用戶,否則,即使依樣畫葫蘆,交換機電腦翻出「指定轉接」服務等級表,發覺用戶的紀錄是空白的,就會來個相應不理,電信總局企劃處鄧盛錦科長說。
其他功能的情形也相同。所以,地攤上買的按鈕電話,沒有和電信局交換機打過招呼,搭不上線,就無法享有這些功能。
除此,電信局本身設備與用戶的電話也須配合。目前,電信局的交換機約只有百分之廿是電子式的,而按鈕電話普及率不到百分之六,像「勿干擾」、「指定轉接」等「第二波」服務,目前在國內影響範圍有限。
隨著民國七十九年電信現代化計畫的實現,這種情形可望改觀。根據計畫,屆時數位式電子交換機將增至二二三萬門,如此不僅電話第二波服務範圍擴大,電話網路數位化又向前邁進,為「整體服務數位網路」(ISDN )奠基。
在西元二○○○年的整體服務數位網路裡,電話將和其他夥伴共同執勤。電信所副所長呂學錦說,未來的電信將形成一個整合的工作站,在站內,有電話機、終端機、傳真機;如果不高興「看」來的數據,還可將之轉變為聲音,所要費的力氣,不過是按個鈕罷了。
(為保護個人隱私,本文第一個例子的主人翁彭鵬,係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