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初陳水扁總統過境紐約時,除了與美國國會議員會面、參觀證交所外,最為外界矚目的一項行程莫過於與美國智庫學者的閉門會面。事實上,美國智庫學者除了近年來在台海間扮演第二管道的角色,其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至深且遠,因而也成為兩岸極力聯繫的對象,連一向保守的中共官方對美國智庫學者的到訪與邀約都漸趨開放。
到底涉足台海關係的美國智庫有哪些?他們與美國政府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布希總統執政後對美國相關智庫生態產生哪些影響?我國又如何與美國智庫保持關係?
華府這個政治氣氛濃厚的城市,即使在艷陽高照的炎熱八月天,多數街上行人卻依然西裝筆挺。走訪幾家位於華府的美國智庫,可發現這些地方門禁森嚴更勝政府機關,連已經約好的來客,都還得經過層層的保全關卡。
我國駐華府外交官徐佩勇解釋,此乃因華府智庫為美國重要的政策獻策者,且其中的學者許多都有退休政務官的身分,身負國家重要機密,故而保全特別重要。

資訊爆炸的今日,如何提供給美國智庫第一手正確資訊,讓他們對兩岸局勢充分掌握,應是兩岸積極努力的課題。圖為紐約市立圖書館大廳。
旋轉門人才庫
徐佩勇點出了美國智庫的一個重要特色:「旋轉門」。
以兩岸最為關注的外交政策領域為例,雖然美國智庫在決策「同心圓」中處於最外層,影響力不如總統、內閣、及國會議員來得直接,但學者在智庫與政務官間的流動,就在每次政黨輪替間如旋轉門般進進出出。八○年代共和黨雷根總統上台時,在「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一個智庫就網羅了三十位學者加入政府團隊;「傳統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Jean Kirkpatrick被延攬出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表現出色,更為世人所熟知。
美國主管東亞事務的重要官員,也在出任前與卸任後,與智庫間都有密切的關係。如羅德在出任駐中共大使、助理國務卿前,是「外交關係協會」的總裁;柯林頓政府第二任期的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陸士達,出任前是「美國和平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其他國人熟悉的兩岸第二管道倡議人、前國防部長裴利及助理國防部長羅文,都在退任後前往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任職;前駐韓國、台灣、中國大使李潔明目前擔任資深研究員。而現任美國副總統錢尼是前AEI副理事主席,其夫人目前仍任職於AEI;華裔勞工部長趙小蘭也曾任職「傳統基金會」。

紐約華燈璀璨的夜色形成美麗非凡的天際線,但今年九月恐怖份子攻擊事件後,此情此景只能追憶了。
政策影響舉足輕重
根據統計,美國智庫總數超過一千個,資金來源多為政府機構或民間贊助,但對企業及外國政府捐助自律甚嚴。「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青年領袖部門主任兼「華盛頓季刊」總編輯雷龍就特別強調,美國智庫不是政策遊說者。
美國智庫中,與亞太事務相關、在學術界與政策決策上具影響力者,若包含大學研究機構也超過三十個之多。其中多集中在東岸華府、紐約、波士頓三角地帶,西岸舊金山也有幾個重量級的研究中心,在東亞區域、太平洋安全領域享有盛名。
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學研究所所長Orville Schell分析,位於華府的多屬於「政策導向」型的智庫,他們因地利之便,與政府部門、國會議員互動頻繁,主要任務即為獻策。紐約、波士頓與西岸的智庫則較著重於學術研究,學院中的研究中心則更為單純。
美國智庫有地域、屬性之不同,出入政府的「旋轉門」現象卻無大區別,且不管是否進入政府,只要研究的成果符合美國國家利益,都有可能發揮相當的影響力。如「蘭德公司」軍事專家史文年前的一篇報告指出,台灣軍隊在戰力整合與武器採購上存在許多問題,隨即引起美國政府高度重視,並派員來台考察。

華府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上,一排排似乎綿延無盡的犧牲將士名字,見之令人鼻酸。越戰是美國最痛的傷口,也讓美國警覺而不願介入外國內戰。
紅藍相間
雖然美國智庫學者都標榜研究中立客觀,但外界依然可就其多年來所發表的重要研究報告,與美國兩大政黨政策之走向相符合之程度,做一基本的區隔。專門研究兩岸事務的學者就被區分為藍隊(共和黨)與紅隊(民主黨)。
紅隊學者一般認為,經濟是化解與中國衝突最好的方式,柯林頓政府的「積極性戰略夥伴關係」就是來自紅隊學者的提議。前「美中友好關係協會主席」藍普頓、現任會長何立強等人是外界眼中的紅隊代表人物。
藍隊學者則主張美國應對中共採取堅定立場,戰略應該明確,支持軍售台灣等。包括「傳統基金會」會長佛訥、前美國駐中共大使李潔明等人都是外界熟知的藍隊學者。另外,一般認為布希總統上台後,不斷釋出協防台灣的訊息,便是與他的幕僚多為藍隊學者有關。
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就表示,美國任何一個智庫之獻策皆以「美國利益」為第一考量,台灣應深入了解各智庫學者的亞太政策立場,而非選邊站,才符合國家利益。

提供資訊
事實上,由於「旋轉門」現象,加上智庫學者意見益為美國政策所倚重,我國近年來也特別注重與智庫的往來。
林中斌表示,目前我國外交部、新聞局駐外機構都有專門負責與美國智庫聯繫的人員,而陸委會人員到美國時,也會提供智庫學者我方訊息,陸委會今年夏天更組成國內記者團訪美,與智庫學者直接交流。而月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也為了「戒急用忍」政策鬆綁赴美國參加「洛杉磯公共論壇」,並飛往華府與多家智庫學者直接溝通。
「主要在於提供資訊,」林中斌舉例說,我國在美國發行的重要中文報紙僅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聯合報系立場在台灣可能僅代表三分之一的輿論,但在海外卻可能因此被誤認為百分之百。
「智庫學者多研究中立,我們只要提供豐富的訊息給他們,他們自有定見,」林中斌舉例,如紅隊學者藍普頓以前對台灣有較多批判的觀點,走訪中國的次數也較多,但在陸委會提供給他許多國內民調資料後,去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時他就發表與之前非常不同的談話:「希望中共不要打壓台灣,打壓台灣只會適得其反。」另外,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學研究所主任Orville Schell過去研究多著重在中國社會的變化,這兩年經過二軌會議獲得台灣的豐富資訊後,也開始關注兩岸議題的研究。
事實上,這幾年來美、中、台三角關係互動頻繁的情況下,美國智庫除了從政府部門、學者研究等傳統管道獲得資訊外,三地智庫學者的閉門會議也大大增加了他們研究資料的豐富性與準確性。近年有些美國智庫還提供兩岸學者赴美的短期研究員名額,甚至代辦兩岸軍人的訓練課程。如「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今年就代辦了一批台灣校級軍官的進修團,預計明年還將舉辦將級軍官的訓練課程。只是這種可以直接窺得兩岸第一手訊息的管道十分敏感,究竟美國智庫有多少類似的兩岸訓練或交流活動正在進行,外界很難得知。

和平旋轉門
除了學者研究的成果外,我國與智庫的聯繫亦在與美方的關係上產生重大影響。駐美代表程建人就表示,布希政府上台後,「藍隊」學者進入決策中心,立即可見的效果就是陳水扁總統過境紐約時所受到的禮遇。「與去年過境洛杉磯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程建人指出。
林中斌也表示,目前親民主黨的紅隊退守智庫,正是我方與之加強聯繫的最好時機。「我們沒有要拉攏誰,只是提供更多更正確的資訊,對雙方都有利,」他說。
誠如「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主持兩岸關係二軌會議的Donald Zagoria教授所言,美國國旗包含了紅白藍三種顏色,不管是紅色或藍色都代表著美國的利益。
美中台三角關係絕非零和的遊戲,只要能透過溝通找出三方利益的共同點,就是三贏的局面。而美國智庫不管紅隊或藍隊,他們將不只是美國政府人才的旋轉門,也是兩岸和平溝通的旋轉門。

史丹佛大學「亞太研究所」
◎成立背景:設立於一九七八年。前助理國防部長羅文 (Henry S. Rowen) 為中心主任之一,前國防部長裴利退任後亦任職於此。已過世之知名中國問題學者愛森柏格生前為此中心重要研究員。
◎研究範圍:日本、中共、朝鮮半島等區域,議題包括:政經問題、工業政策、發展、科技、通訊資訊、能源、環境、安全暨國防、外交關係、區域研究等。
◎重要學術觀點:由於為校園學術機構,故標榜學術觀點自由,但因愛森柏格、羅文、裴利等人被歸為紅隊學者,所以也被認為較親中共。

史丹佛大學「胡佛戰爭、革命暨和平研究所」
◎成立背景:美國第三十一任總統胡佛創立於一九一九年,成立之初旨在蒐集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文件,圖書藏量執世界牛耳。包括六十位駐會學者,各級研究員兩百多名。
◎研究範圍: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工業政策、發展、科技、農業、能源、安全、國際關係、法律等,相當廣泛。現任所長為John Raisian。
◎重要學術觀點:資深研究員墨子刻 (Thomas Metzger)、馬若孟 (Ramon H. Myers)專攻中國經濟史、台灣史、中國問題等。墨子刻在一九九八年出版 《美國與不民主中國的友善關係?——當代中國反對資本主義與民主之估量》 (Friendly U.S. Relations with an Undemocratic China? Weigh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Objections to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二人被視為親台派學者。

外交關係協會
◎成立背景:於一九二一年成立。目前會員人數高達三千六百人,總部位於紐約,華府設有辦公室。
◎研究範圍:美國外交、安全及國際經濟政策。發行的「外交事務月刊」(Foreign Affairs)在國際關係研究領域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現任會長為Leslie H. Gelb。中國問題專家孔傑榮為亞洲資深研究員,曾任教哈佛大學多年,我國副總統呂秀蓮、行政院副院長賴英照、台北市長馬英九等皆曾為其學生。二○○○年該會曾邀請陳水扁總統以「台灣:新總統講述近況」為題演講,召開閉門視訊會議。
◎兩岸議題相關部門:亞洲中心主任為Robert Manning,副主任為Elizabeth Economy。相關研究計劃與小組有「與中共積極性接觸研究小組」、「香港論壇」、「法治與美國外交政策研究小組」。
◎重要學術觀點:美國在亞太地區安全的政策上,防止軍事介入、模糊的策略是嚇阻的前提;美國反對台灣單方面宣佈獨立,也應果斷阻止台灣宣佈獨立;美國應支持台灣爭取不需以國家為資格的一些國際組織席位,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發展計畫」、「糧食與農業組織」、「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等等;美國應繼續依「台灣關係法」使台灣得以維持具有可信度的軍事嚇阻能力。

布魯金斯研究所
◎成立背景:前身「政府研究所」創立於一九一六年,是美國最早旨在研究公共政策議題的全國性智庫。一九二七年合併另外兩個研究機構,成立「布魯金斯研究所」。
◎研究範圍:包括外交政策、經濟、政府等研究。尤其政府研究部分,針對美國政府、政治運作如競選經費改革及其他相關機制,已有相當深入之研究成果。外交政策研究部分,則包括:軍備管制、區域安全、國防預算、危機處理、軍事戰略等。所長阿馬克思(Michael Armacost)曾任老布希政府之駐日大使。每年出版「布魯金斯評論」(Brookings Review) 四期、「國防預算」(Defense Budget) 一期。
◎兩岸議題相關部門:一九九八年「東北亞研究所」成立後,成為兩岸議題研究重鎮。目前季北慈(Bates Gill)為主任,副主任是此次接受本刊專訪的Catharin Dalpino。長期延攬東北亞各國學者、專家、記者進行訪問研究。
◎重要學術觀點:資深研究員羅迪認為,美國應完全取消對中共的經濟制裁,加速中共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但美國應讓中共瞭解華府強烈反對中共任何削弱其他亞太國家與美國關係的舉動。季北慈長期研究的主題,以中共軍事現代化與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擴散為主。Catharin Dalpino認為台灣的民主化對兩岸關係有相當之影響。

美國企業研究所
◎成立背景:創設於一九四三年。現任院長為Christopher DeMuth。前資深副院長John Bolton已出任布希政府國務院次卿,主管軍控及國際安全。
◎研究範圍:包括經濟政策、社會暨政治、外交暨國防政策等。
◎兩岸議題相關部門:外交暨國防政策研究部門,包括中共解放軍軍事能力、台灣民主化與兩岸關係、北韓軍事威脅與韓國統一、中共政經改革等亞洲研究。藍普頓 (David Lampton)、李潔明 (James Lilley)、我國現任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等,都曾在此服務。李潔明大使現為該所資深研究員。
◎重要學術觀點:自一九九一年起針對中共人民解放軍現代化,與「中華民國高等政策研究協會」舉行年度會議。一九九六年第七屆研討會中,曾對中共在台海附近試射飛彈進行專題討論。與會學者專家的立場是,再度向台灣表示支持的承諾,並向中共表達美方對和平利益的追求。認為時間或許能化解台海兩岸的衝突。

傳統基金會
◎成立背景:一九七三年成立,會長佛訥(Edwin J. Feulner, Jr.)與美國保守派重要政治人物熟稔,被歸類為華府保守派重要智庫。前亞洲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趙小蘭為現任勞工部長,前資深中國政策分析員葉望輝(Stephen Yates)是副總統錢尼辦公室亞洲事務顧問。
◎研究範圍:各類美國重要政策評估。出版「政策評估」雙月刊(Policy Review),「經濟自由索引」(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等。
◎兩岸議題相關部門:設有「亞洲研究中心」,並在香港設有亞洲辦公室。
◎重要學術觀點:一九九八年四月, 副會長Kim R. Holmes與該基金會中國政策分析員葉望輝在「華盛頓郵報」以《保護台灣》(To Protect Taiwan) 為題,反駁奈伊 (Joseph Nye) 的「台灣交易」(A Taiwan Deal) 觀點。認為要求台灣放棄獨立,而北京不放棄武力犯台,又不承諾促成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對台北是不公平的。美國要維持和平與民主的最佳策略為阻止北京在國際上孤立台灣,並且協助台灣來嚇阻中共可能採取的軍事侵略。

蘭德公司
◎成立背景:前身屬美國空軍的「蘭德計劃」,於一九四八年二次大戰後成立,經費主要來自美國軍方委託之研究預算。雇用一千多名研究員,每年經費一億六百萬美金左右。
◎研究範圍:包括國防、教育訓練、健保、民刑法、勞工暨人口、科技、社區發展、國際關係、區域研究等。
◎兩岸議題相關部門:設有「亞太政策中心」,關注美國亞太政策、亞太政治經濟、亞太人口教育暨交通環境等等,是目前全美最大的亞洲計劃研究單位。
◎重要學術觀點:美國依「台灣關係法」有義務軍售台灣足夠之防禦武器;兩岸問題的解決之道不在精良的武器系統,而是政治手段。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成立背景:一九六二年創立,總部設於華府,目前研究學者超過一百九十位。另有「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 位於夏威夷,創於一九七五年,兩者預算各自獨立。旨在透過戰略分析、召集決策者與有影響力人士會商,共同建構政策。前國防部次長John Hamre為現任會長兼總執行長。前會長Robert Zoellick已出任美國貿易代表,前太平洋論壇會長James Kelly即現任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國務卿,與布希政府關係密切。
◎研究範圍: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國家安全、區域研究、環保、組織性犯罪等。
◎兩岸議題相關部門:設有亞洲研究中心,除在台北舉辦圓桌會議、香港有核心團體會議外,亦安排我方學者、官員參加其中心的座談。一九九八年三月,香港小組曾出版(Hong Kong, China, and Taiwan: A Triangular Relationship)一書。太平洋論壇則與我國「國策研究院」、 菲律賓「戰略暨發展研究所」(ISDS) 有密切合作關係。
◎重要學術觀點:美方應向中共強調南海對美國利益的重要性;美國應堅持它認知台海兩岸中國人都主張「一個中國」的立場,並應依三項美中(共)聯合公報與「台灣關係法」行事。
卡圖研究所
◎成立背景:設立於一九七七年,旨在促使公共政策討論勿失「有限政府、個人自由與和平」的原則。
◎研究範圍:包括電訊暨科技、外交暨國防、貿易政策、貿易暨移民、教育政策、金融政策、健保、資訊等研究。出版品有「卡圖期刊」(CATO Journal),「卡圖政策報告」(CATO Policy Report)。
◎兩岸議題相關部門:外交暨國防研究領域。
◎重要學術觀點:主管國防與外交事務副會長卡本特 (Ted Galen Carpenter)曾著有《讓台灣自衛》(Let Taiwan Defend Itself),主張美國應該武裝台灣而非協防台灣,而為嚇阻中共犯台,美國應在武器供應上,儘量滿足台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