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八月就業市場熱鬧滾滾,但是高等學歷者找工作卻發生困難。有人歸咎,是太多留學生回台灣競爭造成的。
歸國學人的工作機會真的已經飽和了嗎?許多政府的政策似乎加強了大家的疑惑。卻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樣吸收人才的機會,是台灣一、二十年都等不到的。
事實真相如何?
「在國外業界服務多年的您,是不是有意轉入學界,傳授寶貴的實務經驗呢?這正是一個好機會,您不妨與國立高雄技術學院籌備處聯繫,展開您事業的第二春。」
這是今年二月的海外中心簡訊上一則事求人啟事。刊登出來半年內,一共收到一百三十多封應徵函。
更令矚目的是今年夏天國立中正大學機械系需要三名教授,竟然有七百多人來函應徵,其中,有九成是從海外寄回來的。
這場「博士間的戰爭」,顯示近年來人才回流的浪潮日益洶湧,正從美國穿過太平洋,向台灣直拍而來。

新竹科學園區與工研院吸引了大批人才回流,光是從貝爾實驗室與IBM回來人就多到可以成立聯誼會的程度。(張良綱)
四年超過二十年
根據青輔會統計,從民國七十九年中開始,這四年來的回國人數,共達二萬人左右,將近前二十年的總合。
除了人數暴增,還有一個現象特別值得注意——過去回來的都是剛拿到學位的年輕人;十年前,開始出現已屆退休,被邀請回國奉獻第二春的銀髮族;而近年來的回流人潮中,出現了大批四十歲左右,在美國工業界已有相當工作經驗的青壯年。
這些人回國後,有的進入學校教書,有的到資策會、工研院等研究機構,有的則到新竹科學園區。
根據科學園區管理局統計,歸國就業的資深海外學人,從七十八年起開始大增,目前總計有一千位在園區內工作。而同樣位於新竹的工研院中,也有八百多人是由海外回來的。
這和青輔會的統計結果十分吻合。根據青輔會的追蹤研究,民國六、七十年代,歸國學人多數進入大專院校教書;民國八十年代開始,到民營企業的人數大有增加,超過了到大專院校的人數;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自行創業的人數一支獨秀,遠遠超過其他各種人數的總合。
國科會主任委員郭南宏分析,早期我國留學生大概有九十%到美國,而且多數都留下來了。一般如果拿到博士,到大學教書或政府機構工作,現在都還在任。但是到工業界的,在四十歲的階段,面臨到三種問題——升遷受歧視,或是受到現在景氣的影響,而被迫提前退休、資遣。
世界經濟景氣衰退在民國八十年降至谷底,雖然現在已經漸漸復甦,但工業國家的經濟成長率仍降到一.一%;另方面,去年工業國家平均失業率高達八.二%,為近九年來最高水準。美國IBM、奇異等大公司,都大量裁員。

可以帶領大型研究計畫的資深科學家,仍是我們欠缺的人才。圖為工研院次微米實驗室。(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台灣的那批人「發」了
由於回台人數可觀,這三年來歸國學人分別成立了「中華民國貝爾協會」和「IBM同仁在台聯誼會」。
目前IBM聯誼會的正式成員有八十幾人,若加上沒有入會的,估計在二百人左右。這三年回國人數大量增加的原因,現任工研院光電所所長的會長林耕華不諱言,是因為美國IBM裁員造成的。「這裡面真正被裁掉人的不多,但IBM的動盪,會讓人產生憂患意識,而重新考慮未來。」
即使沒有被裁員,華人在國外普遍升遷不易,愈來愈「鬱卒」,許多人到了四十歲也開始靜極思動。
貝爾協會執行秘書,現任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虞孝成表示,他們在美國工作的年資多在七到十年之間。「在貝爾工作滿七年就可以領退休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另外,根據他們私下統計,華人在公司內升到supervisor(經理階級),平均年資是七到七年半,但是白人只需要三年。七年到了,如果該升的沒升,就會「從頭檢討」一番。
在國外升遷受歧視,反觀留在國內的同學,卻卓然有成。
「人都沒有智慧看到未來」,曾在AT&T工作,去年回國進入工研院電通所的藍敏宗慨然歎道,當年台大同班同學李焜耀已經是明砦q腦的總經理,李琳山則是中研院資訊所所長。在美國的同學常說,「台灣的那批人都『發』了!」

回國留學生學歷狀況統計 回國留學生任職機構統計。(張良綱)
市場態勢丕變
正因為國內外的際遇是如此迥異,當國內有發展機會時,多數人的反應都很熱烈。
三年前「六年國建」正在大舉進行,為了延攬海外人才,當時經濟部委託「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帶隊赴美巡迴徵才。當時參與這個案子的創新公司專案經理張清俊記得,每一場參加的人都很多,像達拉斯有八十多人,舊金山那場更達兩百人以上。來的人多是當地工程師學會、玉山科技協會或政府駐外單位邀請的華人菁英。
「會場氣氛是有點熱絡,又有點欲言又止,大家心照不宣」,張清俊表示,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大家都很想回來,但又不希望在還沒有談成的時候就被傳出去,渲染開來,對他現在的工作不好。所以他們都留下下榻飯店的電話,會後再私下詳談。
一年後,根據創新公司統計,共促成了五十一位海外專家返國服務。其中博士廿四人,碩士廿六人,學士一人,平均年資九到廿三年。張清俊表示,一直到現在,還有人把履歷寄到創新。
「以前花月薪二十萬請的人,現在十萬就請得到」,國科會綜合業務處科長楊英爽形容國內的高級人力就業,已經由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了。
青壯年期的海外學人踴躍回國,還有一個經濟上的因素。虞孝成表示,過去四十歲的人較少回來,是因為這個階段的人養育兒女、房屋貸款的壓力都還大,但國內的待遇太低;現在台灣的待遇和國外比起來,雖然還要打個六、七折,帳面收入較少,但台灣稅率較低,再加上做顧問、演講、寫稿等賺外快的機會比較多,經濟上並沒有多大犧牲。「何況回台灣創業還可能發財!」他笑道。
蘿蔔坑愈來愈少
然而這股四十歲人才回流的浪潮,卻可能在國內吸納力不足的情況下逐漸消退。
教育部曾經有過「擴大延攬旅外學人回國任教處理要點」,每年延攬約兩百五十人,由教育部補助,統籌分配各校名額,學校要優先納編。不過近年由於校園自主及專任教師大多額滿,這個辦法曾在八十三會計年度暫停辦理;現雖又恢復,但名額已降至原來的五分之一。
在延攬教師方面,國科會過去也有「延聘特約講座」、「補助海外學人來華短期講學」等辦法,現在也停止辦理,只保留研究方面的人才延攬。
「延攬海外人才的實質沒變,但環境變了」郭南宏解釋,第一,是科技預算未成長,但申請的人多了,所以感覺愈來愈困難;他們正在考慮是否從其他部分,例如貴重儀器挪一部分到人事費,來改善這種情況。
第二是大學的位置少了。所以新辦法以研究為主,教學為輔。
青輔會第三處處長賴茂男表示,如果海外學人回國後希望到大學及研究機構等公家機關服務,未來幾年會愈來愈困難。政府因為重大工程及全民健保所需經費龐大,其他預算緊縮,不但大量精簡人力,連研究機構也被刪減經費。像工研院,去年預算就被立法院刪去十多億元,現在幾乎所有的員額都已經凍結。
「貝爾協會成立兩年多,頭兩年回國加入的比較多,今年確實已經顯著減少」,虞孝成指出。
民間吸納力強
市場本來是由供需決定,毋須太過干預;人力市場亦同。這也是為什麼自今年三月起,青輔會原本對歸國學人及留學生的機票補助,刪除了眷屬部分。
然而如果眼光放遠來看,「這些有實務工業經驗的人回來,是以前沒有的。我們工業要轉型,這批人回來正用得著;如果能到大學工學院教書,也比沒有實務經驗的年輕博士更好」,郭南宏表示,這些人當中有些很優秀,不能容納很可惜。
這也是經建會主委蕭萬長當年要經濟部到海外徵才的原因。他表示,日本人即使願意轉移技術給我們,也都是他們要淘汰的東西,所以最重要還是靠自己。數十年留學先進國家累積的大量人才,如今在海外已有基礎,也樂於回來。台灣研發關鍵技術,正是時候。
事實上,已經有人開始這麼做。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處長張丕繼指出,目前提供給歸國學人的就業機會中,民營企業幾乎佔去一半,顯示民間具有吸納高級人才的能力。
像台灣吉悌電信自民國八十一年開始,新聘的海外學人總數就高達八十三人,其中博士六人,碩士七十七人。
吉悌電信總經理谷家泰表示,光纖是未來重要產品。吉悌的母公司西門子已經發展出第一代光纖,但他們光是歐洲系統就忙不過來,希望台灣發展第二代,供應美、加及亞洲市場。為了這個專案,他們特地派了兩位資深經理,跟著創新公司到全美國舉辦巡迴求才說明。
「找到的都是美國一流學校畢業、又有豐富經驗的,過去想都不敢想」,谷家泰開心地說。
未來五年的機會
被延聘回國,現在擔任吉悌產品發展處處長,分別負責軟、硬體部分的黃瑞安、翁寶惠夫婦,就是看到這個案子對台灣的技術生根很有影響力,才決定回來。「這也是我們的幸運,能把自己所學在自己國家發揮出來。」當時夫妻倆評估,台灣大概再也沒有第二家公司會有這種傻勁,在光纖通訊上投入那麼大的研發計劃了。
不過,目前積極爭取海外人才回國的仍是高科技公司、科學園區廠商;要找出其他的吸納空間,仍然必須放眼未來。最近行政院院會通過了經建會提出的人力發展專案計畫,將民國八十三年到八十五年的人力需求,做了前瞻性規劃,同時也預估到民國八十九年的情況。
經建會指出,我國未來需要的人力,最主要是產業升級,及建立亞太營運中心所需人力。另外,為了因應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農業及服務業人力也必須調適。
以亞太營運中心為例,台灣較具潛力的發展形態包括:產品研發製造中心、人員培訓中心、經營管理中心、航空航海的客貨轉運中心、電訊傳輸中心、媒體事業中心及金融中心等。
為此,國內將需要研發、外語人才及同步翻譯人才,具有國際觀,熟悉國際市場特性及了解國際業務操作的金融、運輸、通訊方面的實務人才。
別讓本土排斥
「高等學歷不等於高級人才」,張丕繼表示,他也是花了很久時間才弄清楚,業者口口聲聲說缺乏的高級人力,是指「具有領導能力與經驗豐富的傑出高級技術人才」;與剛拿到學位,卻什麼實務也不懂的書呆子是兩回事。他表示,未來要推動振興經濟方案、加速產業升級,及建立亞太營運中心,高級人力仍然缺乏。這可以透過延攬具豐富實務經驗的海外專才補充。
「國內還需要吸收有能力主持大型研究計劃的優秀人才。希望他們提前退休,回台灣再創事業的高峰」,郭南宏表示,這些人通常都還在大學擔任榮譽講座教授,做得很好,並不需要動。但是他認為,要說服這些人回國還是有機會,因為他們在國外再做下去,情況也跟以前一樣;如果回國有機會創造事業的另一個高峰,待遇也還可以,就可能會回國。像中研院院士當中,就有不少已經決定回來。
中研院物理所所長鄭天佐表示,現在是我們吸收人才最好的時機,一、二十年都等不到。政府應該調整政策,多投資一些在吸收人才上。他憂心地指出,如果政府不增加研發經費,國內研究人員就會擔心回國的人會分掉資源,反而形成排斥的力量。
鄉土情的呼喚
這的確是個問題,海外人才回國萬一引起本土反彈,必然影響到他們是否能在台灣好好發揮,安定地待下。在國人本土意識高漲之後,也有人質疑這些人的雙重國籍,以及美國景氣好了以後,會不會又流回去呢?
「來回走的情況是一定會有的,但不會像以前一樣,全部一面倒」,林耕華表示,台灣很多產業已經是世界一流,對許多人而言,回台灣的意義不是回台灣,而是換個公司而已。換句話說,台灣是世界市場的一環,所以在人才回流的浪潮中,也有人離開美國後,到了新加坡或是香港,端看發展的機會而定。
然而對台灣的鄉土情,卻是從這邊出去的人誰也抹煞不了的。像黃瑞安表示,自己是「認土」的人,在國外每次聽林強的台語歌「向前行」——我要來去台北打拚,人講啥米好康A攏在那……都會忍不住想掉淚。「像我們這種回來的,就不會要走了」,翁寶惠說:「連我們國代打架了,都覺得很丟臉,覺得我們的榮辱是和國家與共的。」
這些,不正是台灣最寶貴的資產嗎?
〔圖片說明〕
P.15
現在連私立院校缺一位老師,都收到上百封應徵函。
P.16
新竹科學園區與工研院吸引了大批人才回流,光是從貝爾實驗室與IBM回來人就多到可以成立聯誼會的程度。
P.19
可以帶領大型研究計畫的資深科學家,仍是我們欠缺的人才。圖為工研院次微米實驗室。(薛繼光攝)
P.20
回國留學生學歷狀況統計
P.20
回國留學生任職機構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