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名畫家顧愷之曾說:「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鳥,……」人物畫在中國所有的繪畫中,最早出現,卻一直被視為最難表現的一種。本刊曾多次介紹故宮所藏帝后圖像,無不描繪細膩,堪稱人像中的精品。其實,帝后圖像只是人物畫中的一門,故宮還藏有數量極大、種類極豐的人物畫,其中更不乏佳作。
傳說遠在黃帝時代,就曾畫蚩尤以弭蠢亂;又畫神荼、鬱壘兩兄弟以禦鬼魔(此即現今年畫中兩位門神的由來)。到了殷高宗時候,文有畫像以尋良相的故事:據說殷高宗有天夢見上天賜給他一位賢良的宰相,於是將夢中形貌請人畫出,然後按著圖像到四處尋找,結果竟然真找到了傅說,造成殷代盛世。
後人將我國的人物畫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自三代到秦漢,人物畫多為政教推行的工具,如高宗為尋良相而畫傅說即為一例。
第二期自三國魏晉以迄於唐,此時由於正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宏揚佛法的佛像畫應運而生,使人物畫進入宗教化階段。
五代、宋到明清是人物畫的第三期。晚唐五代佛教漸式微,宗教思想日益衰薄,繪畫開始注入唯美意識。這期間佛道鬼神畫顯著減少,另方面也由於文藝的發達,純為觀賞而作的仕女、貴族、蕃族人物,以及歷史故事人物畫逐漸增加。「折檻圖」,就是一幅典型故事體的人物畫。
本圖高173.9公分,橫101.8公分,畫的是「朱雲折檻」的故事。
根據漢書的記載,朱雲是漢成帝時的一個縣令,他上書求見成帝,並在朝廷百官之前揚言:「……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朱雲要求借用尚方寶劍,斬佞臣張禹。成帝以為他居下訕上,污辱朝臣,有僭越之罪,於是令人拖下問斬。而朱雲攀住門檻,仍嘶聲力諫,直到門檻折毀。此舉感動了左將軍,為他叩頭求情,終得赦免。事後成帝不許人更換折毀的門檻,讓自己永遠記得直臣死諫的忠心。
這幅畫構圖極佳,人物表情生動傳神,畫中涵義更是引人深思,卻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這是因為古人作畫,大多署款在畫幅兩側不起眼的邊緣,而年代久遠,幾經重裱,畫邊勢必一次次切割修整,款名就被裱工不經意地切去了。故宮有許多這類無名的古畫,雖然未曾留下姓名,但藝術價值卻是恆久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