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兒子去上音樂課,授課老師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小號演奏家,他每次同時為兩三個孩子上課,一開始先練長音,一練就是20分鐘。然後開始吹曲子,孩子先吹一遍,然後聽一遍CD,接著老師再好整以暇地現場示範,用美的不得了的音色,一小節一小節細細詮釋曲中的感情和故事。
上這位老師的課,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哇,他真是一點都不趕時間!」一首重要的曲子可以磨上大半個鐘頭,不在乎接下去還有好多首曲子要吹,也不在乎下課時間到了沒。事實上,每次都是孩子已經沒作業可吹了,或是實在夜深了,吹累了,他才有點捨不得似地「放」孩子走的。
老實說,每次拖著下班後疲憊的身子陪兒子上課,還要惦念著恐怕要熬到半夜的工作,心裡著急是難免的。但當然,老師比我更忙,上課中總不時有人打電話邀約他,但他那種「全世界都不重要,眼前這首曲子先吹好再說」的熱情,那種對每一個音符都視若珍寶,即使是為孩子示範,也認真一如在台上演奏的專注敬謹,總是讓我深深感動。我想,這就是成功的要素,這就是「基本功」。讓孩子跟這樣的老師學習,不只是學藝,更是學著怎麼做學問,怎麼做人。
和這個相對照的,前個星期六晚上10點,我和老公練完氣功,開著車子,帶著睡袋去接女兒。馬上就要考大學的女兒剛補完一家「全科班」,又準備趕往另一家補習班。在那裡,她的死黨好友已經排了10個小時的隊,正等著她去「接班」,打地鋪,熬通宵。幹什麼呢?原來是第二天早上9點,補習班要「劃位」。為了在700人的大教室裡搶佔一個好位子,孩子們(當然還有他她們苦命的爹娘)都要卯足全力,即使風雨夜瑟縮在補習班前的大樓騎樓走道上過夜,也在所不惜。
在補習班,一切都是超速的。女兒為了要寫完每週100題的數學、100題的化學和物理,還有背完每週280個英文單字,加上每天必考2科的學校課業,只好每晚在24小時開放的大學閱覽室中熬到半夜,再一個人摸黑回家。
這麼多題目,又深又難,孩子實在寫不完,只好用抄的(補習班很絕,作業都附有解答)。一面抄,一面又有很深的罪惡感和焦慮感。她老是恨恨地說,「為什麼我動作這麼慢?為什麼我這麼沒有『方法』?」其實不是的,那些題目真的很難,至少我是一題都解不出來的。而且她說的「方法」,就是記題型,套公式,這樣的方法只會越念越笨,不要也罷。
這期光華封面故事,談的是「基本功」,是很不討巧、很不合時宜,但又實在非常重要的題目。事實上,不只是封面故事,這期報導的成功人物,無一不是奠基於基本功。像是連切個蒜末都能講出一堆道理的「食神」張國榮,連作夢都扮著皇帝的歌仔戲天后唐美雲,還有「音樂菩薩」黃友棣,雖已95高齡,還常常琢磨著自己半世紀前的舊作,這裡改幾個字,那裡修幾個音符,為的就是無止盡地追尋完美。
作為一本創刊30年的「老」雜誌,光華也一直堅守著某種「基本功」,勤勤懇懇做採訪,老老實實寫文章。下個月,光華即將度過30週年生日,也將以「台灣光華」的新刊名和讀者見面。
冠上「台灣」兩字,只是為了方便與對岸中國做區隔,但立足台灣之外,光華關懷及報導華人世界的初衷是不會變的。希望讀者能繼續給予光華支持和鼓勵,光華也將更努力練功,做出更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