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俏、大學生平、大專生滯」,這句大陸俗諺形容的是高學歷者在就業市場的行情,為了子女日後前程,如今的大陸父母,無不賣力栽培子女成龍成鳳。
一九九九年,中共總理朱鎔基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有感而發:「現在全國每年有一千四百多萬初中畢業生,其中一半上不了高中;每年有三百五十多萬高中畢業生,百分之七十上不了大學。」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不少獨生子女的家長對這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強烈不滿,」為籌設恕德大學在上海已居住一年的前台北市教育局長陳漢強說,大陸一般公立中小學的教學品質不符合家長期望,品質好的民辦學校就成了搶手貨,入學還要繳「贊助費(樂捐)」,從一萬到十萬元人民幣不等;但開放民辦大學的市場,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不過,即使政策不明朗,大家仍是鴨子划水,動作頻頻。陳漢強指出,美國杜蘭大學已經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找地,準備在大陸設分校。
恕德大學是強恕中學校長鈕廷莊的理想,他計畫在上海馬橋興建一所由幼稚園、中小學、高中到大學的全系列學校。經過申請,一九九八年上海教委會允許他們興建三年制的學院,但鈕廷莊一心想辦四年制的大學。
「在台灣辦學財力不足,土地價格太高,何況前有東海、靜宜、東吳、長庚、元智等教會、財團支持的私立大學,新學校很難和他們競爭,大陸還有機會實踐理想,」家族自清末即投身教育事業的強恕中學校長鈕廷莊說。
由陳漢強主導、規劃的恕德大學藍圖,完全針對大陸市場需求,將設置數位藝術、資訊、電子遊戲製作等科系。「今年暑假,北大也增設數位藝術課程,全世界都缺乏這種人才,」陳漢強說,此外,外語能力更是課程重心,大一學生托福考試若成績不滿六百分,不能升上大二。師資將延聘國外知名大學教授以休年假方式來大陸任教。
只欠東風?
規劃書中說,恕德大學「近期目標期望二○○二年開始招生,中程目標以六年內成為四千名大學生規模的綜合大學。」
洋洋灑灑的一本規劃書,送了二十幾本給上海市教委會委員看,都肯定他們的規劃是所有申辦者中最好的。但今年五月,上海教委會以「建校資金沒有有效證明」否決申請案,恕德大學籌備處秘書鄭曉慧說,不給同意籌建的批文,他們無法匯錢,現在又說沒有資金證明,真是矛盾。
其實,早在恕德大學之前,也有人企圖突破辦大學的障礙。
一九九四年,湖北同鄉會曾到家鄉籌辦弘道大學,但因資金不足,轉向佛光山星雲大師求援,不料卻引發當地人士「爭錢」糾紛,校務停頓。
孔子大學夢
中原大學教授馮定亞一九九七年走訪孔子周遊列國遺跡,興起籌辦孔子大學的想法,讓孔子作為兩岸教育交流的橋樑。原本說定校地由中方出,籌建物資金由馮定亞負責。不料東南亞金融風暴發生,有心投資者卻步,籌辦事宜也停頓下來,但她仍盼望有心人士能伸出援手。
儘管困難重重,但不少人相信,提升大陸大學品質可以改變大陸。「台灣的大學教育品質比大陸好,大陸當局是工農兵出身的傳統,看不起知識份子,文史受政治壓抑太大,基礎薄弱,」多次走訪大陸考察教育市場,曾任陸委會文教處處長的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說。
只是相較於科技產業,教育事業登陸顯然不受歡迎。「大陸認為,大學是計畫經濟最後一個堡壘,不能輕易讓市場機制攻破,」陳漢強說。
大環境轉變的主軸就看何時加入世貿組織。「入會後,整個教育生態都會重組,包括台灣在內,現在進入大陸市場時機可能稍早,但又不能不做準備。尤其大陸政策說改就改,只要高層領導一句話,不像我們立法院吵幾年,」陳漢強說。
該不該去辦大學?何時去辦?這百年樹人的大業,費煞多少人心思。教育是為下一代服務,兩岸對作育英才的熱誠,何時才能超越政治?
p.076
希望以教育改變大陸的台灣教育界人士,期待大陸開放民辦大學的政策。圖為歷史悠久的清華大學。(林格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