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過阿里山的人,都難忘那紅色的登山小火車,毫無不耐地一步一步載運久居都市的遊客,從平地攀爬上山,沿途觀賞熱、暖、溫帶不同的林相。也難忘在寒冷的高山上,當地居民熱心地在凌晨把旅客喚起去看日出,讓人親身體會朝陽自重重山巒後冉冉昇起,剎那間整個世界為之一亮、大地充滿生機的那種喜悅。更難忘漫步在林間,撫摸那千年古木,心中自然昇起的與永恆天地相親的感覺。
阿里山位於台灣中西部嘉義縣境,為東南亞最高山脈——玉山山脈的分支脈,由十八座大山組合而成。她可說是台灣山岳中,令人覺得最容易親近的一座,因為她擁有獨一無二的登山鐵道。
民國前六年,日本人發現阿里山海拔二千公尺以上地帶,盡是原始千年紅檜林木,是一筆可觀的財富,有意大量砍伐,乃於民國二年完成這條運木鐵道。

觀日出一直是遊阿里山的重要節目。
天生麗質難自棄
經過長年砍伐,阿里山林木資源漸少。中央政府遷台後,林務局於民國卅八年起,積極造林,大量伐木工作遂告一段落。但是阿里山上的自然山林之美,卻逐漸為國人所知,且廣為傳誦,阿里山遂成為知名的森林遊樂區。這條原本為載運木材而建的運輸鐵道,便一改而為載運遊客上山的觀光鐵道。想要一遊阿里山的遊客,大多數會自嘉義火車站,搭乘阿里山的專用小火車上山,只有極少數的年輕遊客採「溪阿縱走」方式步行上山。鐵道長達七一.九公里,須費時三個半小時才能抵達海拔二、二七四公尺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這種紅色的登山小火車穿梭行駛在青山翠谷之中,顯得十分醒目。它最大的特色是上山時,火車頭在最後推著整列火車往上行駛,火車漸行漸高,坐在車廂裏的遊客望著窗外懸崖峭壁,不免擔心火車頭會不會負荷不了?豈料是空擔心一場,火車依舊成竹在胸、穩穩地逐漸攀高。在坡度較陡的地方,火車便以「之」字形路線爬坡,坐在車廂裏的遊客,此時但覺火車忽而前進、忽而後退,感覺新鮮有趣。
南台灣的天氣一向溫暖,雖僅初春時節,在嘉義上車時只需著單衣。然而隨著火車的漸行漸高,窗外的寒氣漸重,便需要逐漸加添衣裳。而窗外四周的林相,也隨著高度有著變化。

這是阿里山的雲海美景。
混合林相,目不暇給
阿里山從平地到海拔八百公尺是闊葉亞熱帶林,包括:龍眼、榕樹、相思樹、檳榔、茄冬等。海拔八百公尺到二千公尺是常綠闊葉暖帶林,包括:櫧、樟、柯、楠、烏心石等,這段路程中有個大站——奮起湖,林務局在這附近栽培了不少杉木。二千公尺以上便盡屬溫帶林,以針葉樹為主,觸目所及,盡是名貴的紅檜、扁柏,由於樹齡較老,不僅樹高入雲,而且枝葉茂盛,舉頭幾不見天日,火車似乎都要為森林所淹沒。
阿里山的桃花、梅花、櫻花,通常都是農曆年前後從山下開起,隨著春天的來臨,花海也向上漫延,直開到山頂。早春時節上山的遊客,不僅能欣賞到盎然煥發的新綠,還會欣喜地看見紅、白花朵綻放在綠色的樹葉之中,把整個山林點綴得十分美麗。車中不時有乘客探頭出去,伸手欲捕捉那早春的訊息。
更高的寒帶林如台灣冷杉林木帶,火車未能到達,一般遊客僅能仰望那神秘的原始森林。
火車的終點站在海拔二、二七四公尺的沼平一帶。遊客在此下車,住宿及旅遊。

姐妹潭畔照個像,來日好回憶。
已規畫成井然有序的森林遊樂區
終點站一帶原為一伐木村落,因隨年逐增的旅客而設置許多商店和旅社。這兒隸屬嘉義縣香林村,交通相當方便,也有電信局、郵局、氣象所,及國民中、小學各一所。今年七月林務局更將全線開放更為便捷的從嘉義到阿里山的公路。
民國六十五年時,阿里山的遊客已愈來愈多,林務局鑑於阿里山係屬國有林班地,限制一般民眾隨意遷入居住,遂在該地規畫建設:旅館、商店、住宅區與旅遊中心,租給早先即在該區落戶的一百多戶居民居住或經商。
阿里山的夜似乎來得特別早。而夜間的阿里山顯得特別沉靜。但見一株株參天古木佇立路旁,其間並建有樹靈塔。樹靈塔是一個比人高的石碑。據說民國初年,日本人濫伐千年古木,觸怒了樹靈,伐木工人紛紛染患怪病,於是建立該塔,伐木前先祭拜一番,工人的怪病始漸漸痊癒。
高山種的蔬菜多半經過霜打,特別香甜。遊客在旅社住定之後,都會到餐廳吃火鍋祛寒,同時也嘗嘗當地出產的高冷蔬菜。

慈雲禪寺建寺已達六十幾年,是阿里山的八景之一。
日出奇景,氣象萬千
白天的阿里山又是另一番風情。凌晨四時許,當地的旅館主人主動喚醒旅客,要大家一起去看日出。當時天還黑漆漆的,滿天猶掛著寒星,阿里山的公車站卻已人聲喧譁,大家都等著搭車前往祝山看日出。也有些更早起的人逕自步行前往。
觀日人潮群聚在祝山頭的觀日平台上,人人仰望著東方天際,四周寂靜無聲,人們猶如虔敬的朝聖者一般。日出奇景是光影、色彩的交錯變化,於是太陽、雲朵、層峰、山林、雲霧……都受到影響,各種美景層出不窮,觀日遊客一個個看得屏息凝神,深受感動。終於,耀眼的太陽由玉山主峰的背面冉冉上升,及至整個驀然騰空,陽光遍灑山谷,驅走了早晨的霧氣,大家的心頭都感覺開朗、溫暖無比,精神亦為之大振,興緻勃勃地開始遊覽阿里山八景。

這是象鼻樹,你看,它是不是有點像個象頭?
山上八景傳說多
八景包括:姐妹潭、受鎮宮、高山博物館、高山植物園、慈雲寺、神木、三代木以及前述的樹靈塔。
姐妹潭是兩個一大、一小相鄰的天然湖,背後有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有對曹族姐妹花,因不甘受異族統治,她倆為求全節而投湖身亡。族人為了紀念她們的節義,就將此二湖命名為姐妹潭。
受鎮宮供奉玄天上帝,香火很盛。據說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生日時,都會有七對古銅色的蝴蝶從西方飛進廟裡,附在神像上。當日一過,蝴蝶即自動飛離神像,到廟庭上空盤旋數圈,然後不知去向。當地居民都奉若神明,不敢捕捉。
慈雲寺前身即民國八年建立的阿里山寺,民國三十四年改名為慈雲寺。全寺以阿里山原產林木建成,古意盎然。該寺供有由日本送的千年古佛,及泰國國王贈送的釋伽牟尼像。
一過午後,雲霧又起。當地人常常觀察雲霧陣勢,如果霧一下子就散開,便判斷將可看到雲海奇觀。雲海湧起時,在阿里山上俯視山谷,常可看見雲海變幻,有如波濤洶湧,而峰巒、林木一簇一簇,則似海上仙島。如果遇到斜日映照雲海,更是氣象萬千,使人有置身仙境之感。
夕陽也是阿里山的美景之一。傍晚時分,往四方的塔山望去,天邊一片金黃,火紅的太陽並不刺眼,在一天將要結束之時,仍將美麗的餘暉投給大地。

這是阿里山最有名的神木,樹齡高達三千多年,廿幾年前,它曾遭雷劈,已成枯木。爾後,人們在其上種植檜木幼苗,倒也活得綠意盎然。
青年學生樂山行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為方便青年學生上山旅遊,特別建立阿里山山莊,以低廉的費用供應食宿。並於每年寒暑假辦理冬令活動,帶領大批青年學生上阿里山。我們此行正遇上了冬令活動的學生隊伍,青年朋友把他們蓬勃的朝氣與活力帶到了阿里山上,其他遊客也深受感染,使人感覺阿里山之行特別歡愉。
參加冬令活動的青年學生來自全台各個學校,他們雖是萍水相逢,但三天三夜的相處,每天起居與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深濃的情感。下山前一天的晚上,他們舉行營火晚會,會中都拿出看家本事,表演了許多精彩節目,並且大家在一塊兒又唱又跳,氣氛熱烈感人。最後唱起了驪歌,青年人感情豐富,有人不勝離情,悄然淚落,連旁觀的我們也忍不住鼻酸起來,更有感於這難能可貴的赤子之情。

每年三月,阿里山的櫻花帶來春的訊息。
長留心中的美好回憶
第二天早上,青年學生結束旅程,搭火車要下山時,輔導員在車廂前和他們一一道別。此行下山,各自東西,不知何時能再相聚?當此時刻,又有人暗自飲泣起來,輔導員也不由得泣不成聲。這種真情流露的場面,見者無不深受感動。火車開動了,月臺上的、火車裏的人都不斷揮手,高聲道再見。輔導員跟著車行跑了一段,車愈行愈遠,終至不見蹤影。但這一份真摯的感情,相信與阿里山的景、物、人一起,將長留他們心中,永難忘懷。

這是阿里山上經過規畫的住宅區。

漫步在阿里山的林間小徑上,塵慮盡消。

太陽出來了,阿里山高地居民攜老扶幼,享受早春溫暖的陽光。

這是制芥末的原料,是阿里山的特產。

上阿里山的登山火車。

阿里山氣溫低,這位阿里山的小女孩,臉孔給凍得紅冬冬的。

阿里山新完成的火車站。

這是阿里山的老火車頭,偶而還擔任運材的任務。

救國團每年寒暑假都為青年學生舉辦阿里山活動隊,讓青年學生有寒暑假有個度假的好去處。

救國團每年寒暑假都為青年學生舉辦阿里山活動隊,讓青年學生有寒暑假有個度假的好去處。

青年學生在阿里山上與救國團輔導員幾天朝夕相處後,建立了醇厚的友誼,下山時依依不捨,月台道別的場面頗為感人。

青年學生在阿里山上與救國團輔導員幾天朝夕相處後,建立了醇厚的友誼,下山時依依不捨,月台道別的場面頗為感人。

暮色四合,晚霞滿天,阿里山的夕陽也是美景之一。

暮色四合,晚霞滿天,阿里山的夕陽也是美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