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父親節前夕,一項針對現代父親的調查顯示,台灣的爸爸不太開心,焦慮指數高達七十三分,而爸爸們最大的焦慮來源是教改和教育經費,其中甚至有一成的父親表示,後悔生下孩子。
爸爸有千百種,有人年紀輕輕就五子登科;有人老來得子;有的爸爸事業、家庭兩得意;有的爸爸失業在家打孩子出氣;有的爸爸離婚後失去了孩子的監護權;有的則成為單親。不同情況的爸爸,各有其不同的心情故事......
當爸爸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爸爸說,當他在產房外看到兒子的第一眼,忍不住流下了感動的眼淚。甚至打電話回家向父母親報喜時,依然淚流不止,哽咽難言。
「我當爸爸了!」男人在確認自己當了爸爸的那一刻,心情是何等的錯綜複雜。
中天電視執行副總經理陳浩用「害怕」來形容看到女兒第一眼的感覺,雖然這是在他期待中降臨的孩子,但「她又軟、又小,抱起來感覺像是火箭筒,隨時會飛出去似的。」
作家張大春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就不時幻想自己有一個孩子。張大春說:「因為自己的父親好,就會想像自己當父親時也要對孩子好。」有了孩子的張大春,果然在孩子年幼時,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超級奶爸」,就連到電台主持節目時,也將兒子帶在身邊,在藝文界傳為佳話。
「在生兒育女這件事上,我沒有意見,」「新新聞」總編輯楊照則表示,尊重女性是男生的道義,因為爸爸不可能像媽媽一樣,「有些事爸爸是幫不上忙的,例如懷孕、餵母奶等等,」楊照說。
結婚十一年後才當上爸爸的楊照,倒是很願意參與。「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折磨,但也有不同的快樂,」楊照說,雖然能不能當爸爸、什麼時候當爸爸,決定權都不在自己,但是當了爸爸之後,「生命中又多了一個絕對的老闆,」楊照說:「這個老闆不止規定你要做什麼,還控制你的情緒!」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說起他當爸爸最得意的一件事──女兒出生時,他仍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博士,有一次在朋友家聚會,女兒「便便」了,林萬億不慌不亂地將女兒放在沙發上,動作俐落地換起尿布來,引發全場驚歎:「博士也會換尿布?!」事實上,這位博士不僅會換尿布,還會刮蘋果泥餵女兒呢!

當爸爸在健康或工作上出狀況,不能擔起「一家之主」的重任時,對家庭和孩子都會產生很大的衝擊。
A級的幸福
隨著孩子成長,爸爸的成就感也向上升級。
「百感交集,」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王雅各說,當爸爸的心情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王雅各有一名現年十歲(小四)的獨生子,「我是一個社會學家,全面向去研究人是我的工作;作父親這件事,讓我在生活上、學術上、人際關係上,變得非常的完整。」王雅各說,很多在知識、理性、抽象邏輯思考上的認知和理解,都得以透過扮演父親的角色,落實在生活裡。而身為父親,讓他變成一個健康、完整、有人性的人。
「孩子給我的快樂超過一切,」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認為,如果事業成功是B級的幸福,那麼當個受孩子肯定的爸爸,則是A級的幸福。
彭懷真指出,兒子國中成績非常爛,高一時還是全班最後一名,但是作爸爸的他一點都不緊張,「我知道台灣的教育經常扼殺人性,我對兒子很有信心,知道他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適合念大學,」彭懷真說,作爸爸的不要太框住孩子,要學習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
事實證明,彭懷真帶領孩子的方式正確,孩子果然在進入大學後有很好的發展,親子關係更是緊密。
「別人的小孩念大學要離父母越遠越好,但我很喜歡跟你在一起,因為你願意給我自由,」兒子考上大學後說的一席話,讓彭懷真打從心底的高興。

當爸爸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酸甜苦辣,人人不同,箇中滋味恐怕只有爸爸自己心裡知道。
許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當爸爸,喜樂與憂慮參半。特別是現代社會給爸爸很多期許,教養方式五花八門,很多父親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什麼才是孩子需要的?缺乏方向,讓許多人因此不生孩子。
此外,對未來缺乏信心,無法承諾孩子一個好的未來,也讓許多人在「爸爸」的這項職務上做了逃兵。
「很多父親真的不知道要怎樣去引導自己的孩子,會有恐懼感,有很大的壓力,」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王叢桂指出,過去父親角色很清楚,只需要賣力的賺錢,孩子功課不好,就狠狠地打,這種勤管嚴教的背後,望子成龍的用意顯而易見。但現在台灣有一百五十多所大學,縱使大學畢業,又能保證有什麼好的未來?「更糟糕的是,我們的孩子要跟對岸的十幾億人口競爭,」王叢桂憂心忡忡地說。
王叢桂的兒子已經高二,他表示,父親的一個重要角色是「引導孩子與世界發生關係」,傳統父親甚至會幫孩子引介第一個工作。但今天身為父親,卻不知道該怎樣帶孩子去認識工作,職場趨勢一直在變,而自己的職業也無法傳承給子女,社會高度專業化之後,父親和孩子之間隔行如隔山,能聊的話題又少了許多。
而在景氣低迷的這些年,失業率高漲,爸爸們甚至隨時得面臨失業的危機。
三十多歲、從事建材業務工作的陳先生,近兩年來工作十分不穩定,每隔兩三個月就要「失業」一次,每次失業回家,面對妻兒都不知道要如何啟齒。為了提高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他開始念假日進修班,希望能習得一技之長,「少年不讀書,老了還是得讀,」陳先生喟嘆:「為了兒子,再辛苦也要做個好榜樣!」

家庭規模縮小,使得現代父母在工作之餘,都得參與親職;若生下的寶寶稍有缺陷,照護的沈重壓力更令人心力交瘁。
分身乏術的單親爸爸
社會的快速變動,讓現代爸爸有工作價值不被孩子認同的焦慮;婚姻的不穩定,更讓爸爸的身份、角色充滿了變數。
隨著離婚率的節節高昇,單親家庭的比例也隨之增加。比較特殊的是,台灣的單親爸爸佔單親比例的百分之三十五,明顯地高於其他國家(男性單親僅約佔一成)。
究其原因,「傳宗接代」是主要因素。林萬億指出,在我們的社會裡,男女離婚後,男性的原生家庭(阿公、阿嬤)多半會介入;有了家庭的支持,使得台灣的爸爸較無後顧之憂,勇於爭取孩子的監護權,而法院也多半會把男孩的監護權判給爸爸。
目前以賣茶兼為人相命、看陰宅維生的黃元成,在女兒半歲時離婚,轉眼之間,女兒今年已經要上小學了,回首這條單親路,跌跌撞撞地充滿曲折,黃元成至今仍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
剛離婚時,黃元成在保險公司跑業務,行動比較自由,索性把女兒帶在身邊,女兒乖乖的、不吵也不鬧。女兒三歲時,送去給姊姊託帶一年,自己每個禮拜下台中去看她一次,直到母親來與黃元成同住,才又把女兒接回來。
黃元成說,前妻提出離婚時,他唯一的條件就是要女兒。「她還年輕,帶著一個拖油瓶再婚不易,再加上我自認以後不太可能再婚,小孩當然跟我比較好,」黃元成說,雖然因此被女兒「綁住」,喪失了很多機會,例如不能和朋友去大陸做生意等等,但是他從不後悔。
「我只是覺得對不起女兒,」因為替人擔保身陷財務泥沼、總是入不敷出的黃元成說,自己為了賺錢、軋錢忙得暈頭轉向,陪小孩的時間很少,更沒有空教導她,阿嬤也不會陪她玩,女兒無聊只有整天在家看電視。
相見時難,別亦難
當然,有更多離了婚的爸爸,孩子不在自己的身邊。
女兒四歲多時,文化工作者陳板與前妻因個性不合離了婚,兩人共同擁有女兒的監護權,但基於「女兒跟著媽媽比較好」的理由,陳板只能二、三個星期與女兒見一次面。他說,一開始父女會面後,要送她回去時,女兒會很捨不得地哭鬧不休,大約過了兩年,女兒才了解「爸爸不會消失」,這種分離焦慮才解除。
陳板的女兒目前已經就讀國中,記得當年她幼稚園畢業典禮,陳板全程參與,但如今只要有同學的場合,陳板都儘量淡出,原因是女兒的同學所認知的父親並不是自己,他也不想因此造成困擾。對女兒來說,陳板和母親、後父是分屬「客家人」和「國語人」兩個不同國度的人,面對陳板,女兒向來只以客家話和他交談。
儘管女兒不在身邊,但對陳板來說,「女兒永遠是女兒」,「女兒是我快樂的泉源!」離了兩次婚的陳板認為,愛情、婚姻雖然不長久,但父女親情卻是永遠的。
因為婚姻的變化或外遇等種種原因,爸爸們對於遺落在外的「外子」,總是心有牽掛。有人覺得那是心口永遠的痛,不能、也不願碰觸。
在運輸公司上班的朱先生,幾年前鑄下的一場錯誤,讓他有一個婚外私生子,但當太太發現後要求離婚時,他卻毅然選擇回歸家庭,如今一幌兩年多,對外面那個早已不再聞問的兒子,心裡縱有虧欠,無奈因為家中的大兒子正值青春期,女兒又因結締組織異常,必須就醫治療,教養、經濟上的雙重壓力,讓他無心他顧,實在沒有多餘的心力去想念。
「孽緣已了,既然沒有辦法在一起,就讓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不要去打擾他們吧,」朱先生說,他相信孩子的媽媽不會虧待他。「或許等到我六、七十歲,才會對『認祖歸宗』、『香火』這類的問題有感觸吧!」
也有不少爸爸,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要「拋妻棄子」,遠赴他鄉。
四十多歲的王先生外派大陸時,兒子只有三個月大,幾個月回家一趟,每每驚訝於兒子有如吹氣球般的成長速度,但兒子似乎不認得他,有一次他回家時,兒子甚至害怕得躲到沙發後面哭泣。
異鄉寂寥,王先生又惦念孩子,每星期至少打一次電話和兒子聊天,但由於長年在外,父子間的話題越來越少,總是圍繞在「考試考得好不好?」「有沒有交新朋友?」等問題上打轉。
事實上,王先生對於兒子的未來充滿焦慮,「比起其他地方,我覺得台灣的小孩太養尊處優了,」王先生認為,孩子要多方面的學習與磨練,什麼都要會,將來才有競爭力。為此,他趁休假回國時,一口氣幫孩子安排了很多課程,繪畫、下棋、游泳、英文、鋼琴、直排輪......,以確保孩子縱使沒有他在身邊督促,也不會虛度光陰。
悲傷的爸爸
掛心不在身邊的孩子,是許多爸爸們心中難言的苦痛,然而,當爸爸最最大的打擊,仍莫過於失去孩子。
作家黃春明在兒子黃國峻自殺忌日,發表了一首感懷詩作,名為「國峻不回家吃飯」: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
思子傷懷的老爸爸,寫下了對兒子的懷念,讀來叫人傷感。
一樣米,養千百種人;同樣的時代,也有千百種爸爸。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父親節,我們不禁要問孩子們:「爸爸的心情,你可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