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民國五十八年的馬躍•比吼(彭世生),父親是湖南人,母親是阿美族人。自稱半個阿美族人的馬躍從小在花蓮縣春日部落成長,直到就讀世新大學電影系後,才第一次離開部落。
來到都會中生活的馬躍,漸漸體會到主流社會是如何看待原住民,也體認到事實與報導的落差。他希望能突破以往以漢人觀點的原住民報導,重新以原民的觀點切入。從拍攝公共電視的《原住民新聞雜誌》、《我們的島》、超視的《生命告白》到現在的獨立製片,馬躍堅持自己的理念,從未改變。
馬躍對紀錄片情有獨鍾,大學時期即開始拍攝《我們的名字叫春日》、《如是生活,如是Pangcah》、《天堂小孩》、《季•拉黑子》等四部作品。畢業後,更完成了《親愛的米酒,妳被我打敗了》、《國家共匪──美麗的錯誤》、《心中的土地──目擊者田春綢》等作品。
馬躍拍攝阿公的故事已經進入第三年了,《如是生活,如是Pangcah》僅是阿公生命故事的第一部。拍攝的第一年暑假,馬躍就在阿公家住了下來,與阿公的朝夕相處,馬躍更見識到阿公對於阿美文化的堅持與要求。阿公認為他的紀錄片,「記錄了像我這樣的年紀的人,究竟都做些什麼,」但是阿公還是對馬躍說,「馬躍,你工作一定要快一點,一定要多來找我。」馬躍也砥礪自己努力地把已拍攝完成的關於阿公講述部落、打獵、宗教、戰爭的影片,一部一部整理剪輯出來,讓阿美族的故事,在這個他們居住了上千年的島嶼上,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