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自由中國的老人,在我國傳統深厚的「孝親安養」觀念,和「老人福利法」的雙重保障下,過著老有所養、不虞匱乏的生活。但現代老人並不滿足於此。為了創造老人更為積極充實的晚年,高雄市設立了我國第一所老人大學——「長青學苑」。
老人大學的學生極為用功,他們充分把握時間,用心汲取新知,把「上學」當作一件無比的大事;並且因為年高,在學習過程中發生不少趣事。
「阿公,你去哪?可不可以帶我去?」
「乖乖,今天可不能帶你去,因為阿公是要去上學。」
「啊——阿公那麼老了,還要上學呀?」
「是啊!阿公不但上學,還是上『大學』呢!」
阿公一面說,一面得意地用手指著襟上一枚綠色小徽章。皤皤銀髮下,那張滿布皺紋和壽斑的臉,頓時顯得神采奕奕,自信而驕傲。徽章上,是兩枝松梅,中有一頂方帽和白鶴,象徵著「松鶴遐齡、學苑長青」。

高雄市社會局長白秀雄表示,老人大學只是文化性老人福利的一個起步。將來還有更多計畫要陸續實現。(楊永山)
阿公阿婆上學去
去年十二月六日開始,高雄地區六百多位阿公阿婆,在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和女青年會的安排下,歡歡喜喜上學去。他們的年齡,從五十五歲到八十三歲不等,其中有人大學畢業,也有人從未上過學;有退休的校長、工程師、將軍……,也有一向足不出戶的主婦。相同的是,大家都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求知精神,一嘗老來上大學的滋味。
「長青學苑是去年高雄市廿五項老人福利計畫中的一項」,高雄市社會局長白秀雄說:「主要的目的,是提供老人學習進修的機會,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同時,我們也希望因此提高老人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地位,使這些貢獻一生心力給家國的老人,在年高退休之後,不致與社會脫節,並藉此疏減他們與兒孫間可能有的代溝或隔閡。」
這位以學者身份從政的年輕局長,分析目前我國老人的生活現況,他指出,在「孝親安養」觀念仍極深厚的文化傳統下,我國大部份老人都能得到子女的奉養;據統計,目前臺灣地區有80%的老人與子女同住。
此外,我國於民國六十九公佈「老人福利法」,其中已經實施的老人福利有:免票搭乘車船、醫療保健服務、設立安老設施及老人活動中心、觀光地區及電影院半價優待……等。由此可知,目前我國的老人,在傳統倫理道德及老人福利法的保障下,絕大多數都是老有所養、不虞匱乏。再加上社會安定富裕,醫療衛生發達進步,我國社會似乎沒有嚴重的老人問題。但白局長提醒大家:「大多數的老人雖然生活沒有問題,但精神可能相當空虛。」

長髯老翁張振雲老來學英文,研讀、演練十分用心。(楊永山)
含飴弄孫並不夠
在上一代生長的農業社會中,老者是智慧與成熟的象徵,老年人憑著豐富的人生經驗,成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決策者,自有其受尊重的地位。但時代不斷前進,當今是個注重專業,講求不斷革新、求進步的工商時代,這一代老人在種種科技知識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不但要放棄「唯老是尊」的決策角色,還必須在不算太老時即從職業崗位上退出,把位置讓給擁有新知識、新技能、富有創造力的年輕人。而家中子女或孫子女又講求獨立、自主,不太聽長輩的意見與教誨,於是老人在家庭中也失去了昔日的權威地位。
此外,由身體機能老化引起的種種不協調,兒媳、孫子上班上學後公寓生活的冷清……,都益發增加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虛與隔絕感。白局長指出:「過去大家以為,讓老人家吃飽穿暖,生活無憂就是孝順;能含飴弄孫,則更被認為有福氣。殊不知這些層面,已經不能減少這一代老人由於角色變化、地位銳減所產生的沮喪。尤其對於部份生命力旺盛、企圖心高昂的老人而言,更無法從蒔花、養鳥、打拳、逗孫子等活動中得到滿足和價值感。」他認為,飽暖安逸之外,這一代的老人還期望生活得充實和有意義。

老人上學自動自發,從無賴學、蹺課情事,往往上課時間還沒到,他們已早早來到等著進教室上課。(楊永山)
松鶴遐齡,學苑長青
基於以上體認,高雄市政府和女青年會合作設計了一套問卷,對高雄市的老人展開調查。經統計調查結果後發現,老人果然有強烈的求知意願,他們不希望與時代脫節,也不願被社會淘汰。於是雙方合作,為五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成立了我國第一所老人大學——「長青學苑」。
為了便利分散各區的老人就近上學,長青學苑授課的地點分為老人活動中心與女青年會二處,此外為了使市立仁愛之家的院民也能享受這項福利,老師也在院中開課。雖非教育部正式立案的大學,但為鼓勵學生持之以恆地研習課業,長青學苑也和正規大學一樣採學分制。目前共開有基礎英語、英文會話、國語、陶藝、園藝、國畫、書法、詩詞欣賞、太極拳、韻律操、平劇十一門課程。每種課程算二個學分,每半年為一學期。老人每學期可自由選擇兩門以內的課程修習,修完一學期,即發給結業證書,修滿十學分以上,還有獎章鼓勵。如能全部修習完畢,市政府將頒發畢業證書,並戴象徵性大帽。
參加長青學苑的老人,年滿六十五歲以上或低收入者,以及仁愛之家院民,都可免費選修。六十歲以上,每學期繳納新台幣五百元,五十五歲以上則要付一千元學費。
儘管長青學苑的畢業證書只是一項榮譽,並不是教育部認可的學歷證件,也不能成為謀職的能力證明,但從報名情況的熱烈看來,這項榮譽顯然甚受老人重視。預計的兩百個名額,在報名的第一天就超出兩倍多,加上後來陸續要求加入的,長青學苑目前共有六百多名學生。而其中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阿公阿婆,選擇了最為吃重的英語課,可見老人求取新知的強烈意願。長青學苑為此特別將原來預計的兩班增加到十班。

老眼昏花亦阻擋不了上學的熱忱,老學生多半戴著一付眼鏡看黑板,一付眼鏡看課本。(楊永山)
學生緊張,老師也緊張
早上八點多。距第一堂英文課還有十幾分鐘,女青年會第六教室中已坐滿了早早到來的阿公阿婆。
「班代表」點完了名,「值日生」也在講桌上沏好一杯熱騰騰的茶。教室中,有人搖頭晃腦,默默背誦;有人互相討論,矯正發音。前排一位剪著齊耳短髮的老太太忽坐忽站,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詢問之下,原來這位老太太站坐之餘,嘴媮暀@邊覆誦著:「Stand Up」「Sit down」,她訕訕地說:「這樣比較會記住嘛!」
八點半,年輕的英文老師推門而入,阿公阿婆在班代表的口令下起立,此起彼落的「Good morning」有各種腔調,聽來十分有趣。
一個多月的課程,師生間已有相當的默契。老師先找幾位同學一對對上台背誦教過的會話。儘管在家中個個都是高齡尊長,但在課堂裡,面對老師的問話,有些人仍會緊張得面紅耳赤。有的老人乾脆事先「警告」老師:「我有高血壓、心臟病,你不要叫我背書哦!」有的則吞吞吐吐背完後,囁嚅地向老師說:「來上學以後,我的血壓升了廿度。」經常弄得老師也緊張起來,因此,對於夾帶小抄或偷看課本,也就不嚴格禁止。

領襟上的綠色徽章,代表老而彌堅的榮譽。(楊永山)
學生極用功,出席率維持百分之百
畢業於文藻外語學院、已有十年教學經驗的謝淑敏老師說:「他們都很用功,但有些老人緊張過度,弄得我也緊張起來。我本來計畫最近舉行一次期中考,看看他們學到了多少,但是又怕他們太在意考試成績,太用功、太緊張引出什麼毛病,因此到現在都不敢考。」她並且說,一個月來,老人大學各班的出席率幾乎天天維持100%,有些老人抱病也不肯錯過一次。她班上還有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公公,由孫子陪著從台南坐一百分鐘公路局,趕來上九十分鐘的課,再坐一百分鐘車回去,也從未遲到或缺課。
「基本上老人比孩子難教」,謝老師說:「他們記憶力較差、反應較慢、鄉音重、程度不整齊,而且,還經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難題。」比如有一次,為了教「I am fine」中“f”的發音,謝老師清楚地教道:「上牙齒扣下嘴唇——F-ine!」教了好幾次,老學生們總念不准。終於台下舉起一隻怯生生的手,一位老先生道出部份同學的難題:「老師,上面沒有牙齒怎麼辦?」

長髯老翁張振雲老來學英文,研讀、演練十分用心。(楊永山)
老來學英語,琅琅上口真得意
報名參加英語課的老人,學習動機大致有:想學會這種通行國際的語言,一方面顯示自己並不落伍,一方面也好出國觀光或探望子女。六十五歲的楊老太太,去年曾到美國照顧女兒生產,嘗過在外地因言語不通而成了「聾子」、「瞎子」、「啞巴」之苦,回臺灣以後,就很想學點實用的英語,她說:「雖然到處都有英語補習班,可是我們年紀大,記性不好,不可能和一般年輕人一起上課。有了長青學苑,大家年齡相仿,學起來心理上輕鬆得多。」
六十歲的陳進益兩年前隨旅行團到美國觀光,在西雅圖換機時,排在最後一個登機。忽然登機前的檢驗設備大聲作響,海關留下他特別檢查,心裡急,語言又不通,折騰老半天,等到發現只是他身上幾枚硬幣作怪而放行後,旅行團的同伴早已不知去向。人生地不熟,又有口難言,最後還是機場警察帶他及時趕上飛機。陳老先生說:「真不好意思,那回人家幫了那麼大的忙,我連句Thank you都沒說。」字正腔圓的英文脫口而出,可見一月來的苦讀已經收效。

陶藝班的成品,多半是這樣具象而精緻的。(楊永山)
陶藝不難,跟擀麵一樣
除了知識性的課程,像英語、國語、詩詞欣賞之外,技藝性的課程對老人而言,學習起來心情比較輕鬆。像陶藝班的阿公阿婆,繫著圍裙玩泥巴,笑呵呵地搓、揉、捏之餘,還出驚人之語:「做陶不難嘛,跟擀麵差不多!」
陶藝班的指導老師陳有樂表示:「一般教年輕人做陶時,喜歡開發他們抽象的想像力。但這種教法對生活經驗太豐富的老人家行不通。第一次手捏成型的結果,我們發現,老先生喜歡做實用的煙灰缸、茶杯,而老太太巧手下水果盤或花瓶的造型,很可能由廚房裏的蒸氣鍋脫胎而來。他們的成品很具象、很精緻,但不奔放。」
陳老師表示,豐富的人生經驗在藝術上也是寶貴的泉源,他正試著教老人從實體造型中簡化線條。
而這些樂在其中的老學生們,似乎對自己的「藝術前途」並不關心。他們是真正的「遊於藝」。楊老太太說:「玩泥巴是很好的運動,自從我來這裡捏泥巴以後,兩手的關節炎很少痛了!」另一位陳老先生則對煙灰缸情有獨鍾,他做了好多煙灰缸,還一 一刻上「長青」二字。原來當他捏了個漂亮的煙灰缸請老師上釉煅燒後,得意地放在客廳裡,每有來客總會問起:「這個別緻的煙灰缸那兒買的啊?」兒孫們便搶著回答:「不是買的,是阿公自己做的!」自此他做出了信心,繼續做了許多分送親朋好友。

一位老先生正在用心地雕素胚。(楊永山)
學習精神佳,師生感情好
園藝課的黃傳賢老師,除了教老人怎樣養蘭花、栽盆景、種蔬菜之外,也教他們怎樣挑選果菜和庭園設計、室內佈置等。老人也學得津津有味,往往下課後還圍著老師久久不散。他們上課時且常將家中「發育不良」或「體弱多病」的盆景、盆栽,帶到課堂上請老師診治。
其他平劇、書法、國畫課程,通常報名參加的老人除素有興趣之外,多少有些根基,且不乏高手,他們多半是想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琢磨。但也有人原本抱著消磨時間的心理,入門之後愈來愈有鑽研的興趣,書法班七十四歲的葉老先生說:「以前閉門造車,頗得意自己的一筆字;來這兒後大開眼界,不但高手雲集,而且經過老師講解其中精神,才真正深入體會其中的奧妙。」
國畫老師陳縱材歡迎沒有基礎的老人報名參加,他強調:「學任何一門技藝,最重要的是耐心、決心和興趣。」
其他像太極拳和韻律班,是長青學苑為老人提供體能活動的項目,參加的人數也極踴躍。韻律課的李老師還透露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平均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家,最熱中的學習項目竟是跳Disco!

陶藝不難,果然跟面一樣。(楊永山)
把晚年生活安排得豐富、有意義
從長青學苑中老人熱情、主動的學習,和開朗、和諧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一代的老人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只想無爭無為地安享餘年;相反地,許多老人精力旺盛、求知慾強,他們極想替自己安排豐富的晚年生活。
長青學苑的老人,幾乎都是自己看見報紙或電視報導後,自行前來報名的。他們之中,有人為了充實生活,結交年齡相仿的朋友;有的因為年輕時失學,一直想重拾書本,嘗嘗讀書、受教的滋味;也有人學歷不錯,但還想修習一些以前沒有學過的課程,或沒有餘力從事的風雅活動。
王春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到公園跳Disco,然後回家吃早飯,上市場買菜;每逢星期二、四,就趕到長青學苑上英文課。下課回家後,為中午回家吃飯的兒子、媳婦做午餐,下午又去上書法課。她神采奕奕、健步如飛,誰也看不出她是七十歲的「老」太太。

園藝班的老師,常為學生的盆栽「看病」。(楊永山)
一償多年宿願
馮紹堯與向卓華是對七十幾歲的老夫妻,他們的子女多在國外,在臺灣的小兒子也已成家獨立。兩老平日種花、養鳥、養小狗,也頗能打發時間。武漢大學畢業的馮老先生說:「我和內人都是學化學的,畢業以後一直幹本行,總覺得需要增加些國學修養,所以我們一起參加詩詞欣賞課。」
七十四歲的葉蓁,家人留在大陸,隻身來台,八年前從中華工程公司退休後,頗覺日子孤單乏味。自從參加書法班和平劇班之後,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變得開朗和樂起來,日子也過得有勁了。
六十六歲的黃亦秋,先生很早在戰亂中過世,她帶著三個孩子來台,獨立撫養他們長大。如今孩子也都在美國,她自己在去年退休,她說:「去年退休時,親友都為我擔心,認為我奮鬥了一輩子,忽然變得無所事事,可能會受不了。結果不然。以前因為生活苦,沒有餘力和心思去進修,現在我正好利用退休後好好補償自己。」
除了長青學苑的英文會話和詩詞欣賞課之外,黃亦秋還參加公園的太極拳、市立圖書館的論語班及女青年會的長青合唱團,她笑瞇瞇地說:「我還擔任英文會話和詩詞欣賞的班代表,忙不過來唷!」

書法班上課的情形。(楊永山)
結合社會資源,創造老人福利
長青學苑給高雄市的老人帶來豐富的學習機會,使他們的晚年生活積極、自信、愉快、有意義。
「這得歸功於高雄市許多民間社團的贊助。」社會局長白秀雄指出,許多人以為社會福利是政府的事,有了成效也多歸功於政府;其實來自社會大眾的力量才是真正的資產。有效結合社會資源,是舉世興辦社會福利的趨勢。他說:「高雄市設備完善的老人活動中心,是由高雄五家信用合作社集資興建的;而長青學苑的大部份經費,也來自民間團體。此外,長青學苑從構想、規畫、設計、到實際執行,都由基督教女青年會一手包辦,大部份師資、教室,也由該會提供。」
女青年會執行總幹事顏惠玲表示:「我們民間社團辦起事來不像政府單位,須要層層節制、請示,比較好辦事,容易有績效。而且政府單位財力、人力有限,能夠結合社會上各民間團體的人力、財力,必能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福利。」

平劇班的老人拉弦吟哦,十分自得。(楊永山)
為老人創造「二度事業」
白局長表示:「長青學苑的成立,顯示老人文化性福利的受到重視。這是一個起步,接下來我們還有一連串的計畫,舉例來說,像近期內要實施的『長青榮譽服務團』和『長青研究社』,讓老人依其能力、志願,或到醫院看護病人,或為青少年舉辦文史講座,及語言技藝的傳授等。至於有興趣研究深造、關心市政的老人,可參加各類市政建設、國際時事……研究社,並可提供研究成果,促進市政建設的進步。這是為了讓老人繼續參與社會活動,發揮其能力,將他們豐富的經驗、知識,再度貢獻給社會。」白局長又說:「為老人創造『二度事業』,不僅能使他們忘卻地位、權力減退的不愉快現實,使他們過得開心、有意義;對社會國家而言,也是充分利用人力資源。」
繼高雄市在十二月上旬成立長青學苑之後,臺北的一群退休老人也在十二月下旬組成「遐齡學園」,他們在一塊兒研究高齡學、人生哲學……,並對國家建設、政治外交進行研討。他們向這個標榜年輕的時代,提出了:「遐齡有遐思,高齡多高見」的自我肯定。此外,臺北市社會局也將在「老人第一文康中心」開放啟用後,以「老人教、老人學」為原則,加強推廣老人教育。
我們欣見社會對老人福利觀念有了新的突破,「老者安之」的時代意義,是不只使老人有所「安養」,更讓他們有所「作為」,使他們在飽暖安逸之餘,活得更尊嚴、更有自信!

韻律班的「小」老師教「老」學生做墊上運動的情形。(楊永山)

韻律班的「小」老師教「老」學生做墊上運動的情形。(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