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身長只有廿公分,身價卻值新台幣十萬的魚嗎?
這兩年,農委會在全國不到百條的「台灣鱒」身上,花了近千萬元,而且這是一筆「穩賠不賺」的投資。
只因為台灣鱒來自冰河期,具有學術研究價值,它曾是泰雅族山胞的主糧;如今數量所剩無幾。
兵分三路救國寶
第一步投資工程艱鉅,是在鱒魚生長的地區——兩千公尺高的大甲溪上游設立研究站;第二步投資則兵分三路:
一由台大生物系教授林曜松與自然科學館的曾晴賢做台灣鱒生態調查;二是鹿港水產試驗所,進行台灣鱒的人工繁殖;三請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駐當地人員,負責巡邏、保護台灣鱒的活動範圍,以免被不知情的人捕食。
七十二年十月研究站動工時,行政院政務委員張豐緒、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鄭為元、觀光局官員及學者專家,還到山上「監工」。
有「國寶魚」之稱的台灣鱒,日據時代就在國際生物界出盡鋒頭;如今又這般備受禮遇。台灣地區生長在溪流堛熔H水魚類有一百五十種以上,台灣鱒何以雀屏中選、貴為國寶?
「因為台灣『不應該』有鱒魚」,曾晴賢說,鱒魚是溫帶魚類,它必須生長在水溫攝氏十六度的溪流;副熱帶的台灣溪流,只有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上游,才有十六度的平均溫。
日本理學博士大島正滿,在民國廿四年發表的一篇台灣鱒報告中提到:民國六年,台灣總督府的日籍技士青木糾雄,至宜蘭縣山上做淡水魚類調查,聽當地派出所警員說,山胞常在溪流中捕到鱒魚。
溫帶魚類,熱帶出現
青木糾雄雖覺狐疑,但在查證屬實後,便寫信告知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做研究的大島正滿,與魚類學大師喬丹,結果是聽者藐藐。
民國七年,大島正滿來台,上山取得了鱒魚標本,將之寄給喬丹,才消除學術界的疑慮。大島正滿接著展開調查,就台灣鱒與日本鱒魚的比較提出報告。這可能是台灣特稀有動物中,最早公諸於國際的一篇報告。
「台灣鱒原來與一般生長在溫帶的鱒魚一樣有『迴游性』」,魚類專家鄭明能解釋,成熟的鱒魚會從大海溯河而上,回到它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產卵;雌魚產卵後會死亡,雄魚則順河而下,回到大海;魚卵孵化後,稍長會下游出海,成熟後,又回到老家交配、產卵,如此循環不已。
為何鱒魚如此「念舊」,非得逆流而上,回鄉孕育下代?它們又如何辨識這趟遙遠的行程?
「有人以為每條河有它獨特的味道,鱒魚能記得這熟悉的味道;有人說鱒魚有方位判斷能力,不會迷路;又有人以為它靠地球磁力迴游……,總之沒有定論」,曾晴賢說這是魚類學家「傷腦筋」已久的問題。
大甲溪上游的特產
冰河時期,台灣溪流裏的鱒魚,也如此來回溯河,生生不息。到了第三世紀冰河時代末期,地殼劇烈升降,台灣地形隆起、溫度升高,平緩的河川變為陡峭、短急,台灣鱒無法生存。
唯獨大甲溪流域上游維持平緩的地形,保存了台灣鱒的生活環境;但中、下游水溫高,中游在今天的德基水庫到谷關間又形成一小斷層,阻止了鱒魚遊回大海,台灣鱒遂變成「陸封性」鱒魚。
不少人稱台灣鱒為「櫻花鉤吻鮭」。因為大島正滿的報告中曾經提到,台灣鱒因體側有九到十個紅色斑紋,被誤認與如今仍有迴游習性的日本櫻花鉤吻鮭同種。
「櫻花鉤吻鮭在十月回到河流產卵期間,體色豔紅,與春季日本遍地鮮放的櫻花相輝映而得名」,曾晴賢說。
在大島正滿親自採集標本後發現,台灣鱒斑紋並非紅色,只是有少數粉紅斑點。產卵季節,其體色呈黃綠,與分佈在日本北方的陸封性鱒魚同科。
目前這種陸封性鱒魚,只分佈在我國東北、韓、日與大甲溪流域,「台灣鱒也成了台灣原與亞洲大陸相連的活標本」,水產試驗所所長鄧火土說。
大島正滿的研究裡,台灣鱒和其它鱒魚比較,背鰭條數和體側斑點比較少、吻端較長、腹面的橢圓斑紋清楚,證實它為台灣特有亞種,國內學者便依山胞的稱呼,為原本誤為櫻花鉤吻鮭的「台灣鱒」正名。
魚兒水中游,大家樂悠悠
大甲溪流域的台灣鱒原本非常多,漁獵時期就已是當地泰雅族山胞的主食之一,大甲溪流經的環山部落,更有「司界蘭溪(大甲溪支流)裡,有珍魚環山鱒……,請來咱的美鄉觀魚!」的歌頌。
如今魚少了,只因捕魚技術大大進步,電魚、炸魚、毒魚方法紛紛出籠,加上未受保護前,不少人上山欲睹國寶魚的真面目,脆弱的台灣鱒經不起人來人往的騷擾,族群大減,農委會不得不派人巡邏、保護,只為求給它們一塊「靜」土。
「目前只希望大家靜待佳音,不要上山打擾它們,人工繁殖的成功機率才能提高」,農委會一位技士說,唯有如此,大家才能真正見到鱒魚族群再度悠游大甲溪;農委員的這筆投資,也才不算「穩賠不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