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務員的「鐵飯碗」,銀行職員的「金飯碗」,過去一向是人人豔羨的好「飯碗」;然而這一兩年來,非但鐵飯碗不再受歡迎,連金飯碗都大為貶值。
人才不足,是我國這幾年經濟發展面臨到的最大問題。不過,大家注意的焦點多半放在建築工人、生產線工人、售貨員等基層勞工上,而忽略了大專以上程度的「知識勞工」,這兩年的就業市場,也發生了相當劇烈的變化。
尤其在「解嚴」以後……。
每年七月,是大專畢業生及退伍大專兵求職的旺季。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社會新鮮人」不太像過去一樣被就業市場視為菜鳥,反倒個個成了難得的人才;許多人還沒畢業,就有好幾份工作等著讓他們挑。
原來,台灣的人才荒已由基層勞工,鬧到「知識勞工」了。

報禁開放後,記者的需求量突然暴增。(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工程人員一向吃香
「知識勞工」(Knowledge Worker)是美國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受薪階級所創造的名詞。像空中小姐、觀光大飯店的櫃台人員、公務員、電腦工程師、新聞記者……,都是典型的「知識勞工」。
在國內知識勞工中,缺人最嚴重的應屬科技人才。
台灣由於經濟發展的重心,已逐漸由勞力密集的產業,轉向資本及技術密集,對於科技人力,尤其是工程人才的需求,自然日趨殷切。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在民國七十四年根據科技人力的需求與供給,推估未來十年大學程度的工程人力,平均每年將不夠一千三百餘人。也就是說,廠商若需要一百個人,最多只能找到七十二位;其中又以電機、電子、資訊及機械類科缺員的情形最嚴重。證諸這兩年行政院青輔會的就業統計資料,事實果然與預估相去不遠。
「工程人才一向很吃香,人力不足是個長期性、國際性的問題」,經建會人力處副處長劉玉蘭指出,若以圖形表示,科技人才缺人的情形,可以畫成一條平穩上升的直線。
比較起來,文、法、商科系畢業生的遭遇就戲劇性得多了。

為了改變社會形象,許多房屋仲介公司已開始延攬大專以上人力。(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文、法、商,鹹魚大翻身
根據經建會人力處在七十五年所做的人力預估,至七十八年為止,文、法、商科人力均將呈現供過於求的情況。但是從青輔會今年一月到五月求才、求職登記的統計資料顯示,就業市場對文、法、商人才的需求不但大於供給,而且是呈好幾倍的差異——文科二倍半,法科大約是一比一,商科則超過四倍。
從預期的人浮於事,到實際上事浮於人,文、法、商科人才為什麼突然間能夠「鹹魚大翻身」呢?
「這和我國這一、二年來政治、經濟政策的改變,有很大的關係」,經建會人力處處長張丕繼指出。
他解釋,這幾年我國「一切為外銷」的經濟政策受到貿易對手的抵制,不得不以擴大內銷市場、鼓勵進口,來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
「過去產品只要上船出貨就沒事了,現在要內銷,得有人來鋪貨、促銷、零售、做公關,服務業的需求就增加了」,張丕繼舉例說明。
此外,國民所得的快速增加,也促使各種休閒、旅遊、投資、理財顧問等服務業迅速崛起。
根據統計,我國去年服務業人口首次超過工業人口,佔全國總就業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七。由於服務業對專科以上人力,尤其是文、法、商科人才的需求比工業高,自然使這些「冷門科系」人力的就業機會大為增加。

服務業的快速成長,使文、法、商人才也奇貨可居起來。(王煒昶攝)(王煒昶攝)
報社不再是窄門
此外,像解嚴後報禁的開放、金融自由化後新設證券商的開放,以及民營銀行的即將獲准成立,都使得就業市場產生結構性的變化。
「這種需求線和理工科人才平穩上升的直線不同,是一種階梯形線條:在制度突破時會突然上升,然後有一段平穩期,等到又有新制度突破時,才會又有上升的現象」,劉玉蘭表示。
在制度突破時進入就業市場的人,大概就是所謂「生逢其時」的幸運兒。
過去文科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威脅,但自去年一月報禁開放以來,情況就變了。一般日報不但由三大張增為六大張,國內報紙更由卅一家增加為一百八十四家;此外,由於新聞局從今年五月起開放記者赴大陸採訪,大陸立刻又成了國內報社新聞競爭的新戰場。
由於張數、家數、及採訪線的突然增加,新聞界只有提高待遇、「饑不擇食」地到處找人;不但新聞系畢業生一出校門就很容易在報社找到一份二、三萬元起薪的工作,一般「相關科系」的文、法科學生,也同樣大受歡迎。
「四、五年前我應徵中央社時,共有七、八千人報考,只錄取二個人;但聽說一向很不好進的經濟日報最近招考廿個記者,竟然只有卅多人去應徵」,報禁開放後由中央社跳到自由時報,最近又被即將出刊的環球日報挖角的林天良表示。

(上)為了確保人才的來源,各企業已開始聯手至各大專院校徵才。(王煒昶攝)(王煒昶攝)
仲介業也要提高人力素質
除了報社,解嚴後成長最快速的行業大概就屬證券業與房屋仲介業了。
根據財政部證管會的統計,自去年五月證券商開放設立以來,已有將近九十家新號子加入股票市場,新吸收的就業人口已在一萬人以上(有關金融人力市場的變化,請參看本期「號子英雄」一文)。
證券業的快速成長固然與金融自由化的政策有關,但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則是解嚴以來社會上金錢遊戲的泛濫。這些游資在另一個「炒鍋」——房地產——的翻攪,則造成了房屋仲介業的急劇成長。
國內仲介業的人力過去一向以高中程度為主,但由於這二年仲介業生意興隆,優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大專程度的年輕人投入。此外,有些業者鑑於仲介業的社會形象太差,為了建立不同的企業文化,在招人時也開始要求業務員的學歷,必須在大專以上。
台灣這兩年工商企業,尤其是上述一些行業的蓬勃發展,在統計上,使大專人力的失業率降到近七年以來的最低點,在實際就業市場上,則興起一陣挖角、跳槽之風。
其中,又以人才不易快速培養的行業,如新聞業和金融業最為嚴重。

(下)今年大專以上人力的失業率,已是七年來最低的一年。(本刊資料)
八個月的「資深記者」
據一位工商時報記者透露,由於各大晚報都開始著重股市新聞,因此他們報社跑股票的記者一年內就走了七個,在工商時報待了不過只有八個月的他,現在已算是該組「資深記者」。
我國外商銀行的老大——美國花旗銀行,最近也飽受人才流失之苦。據該銀行透露,過去一年的人員流動率是百分之廿五,「除了號子,還有人被挖到其他銀行的,因為他們的人也被號子挖走了!」他們很無奈地表示。
俗語說「人怕出名豬怕肥」,現在各行各業中經營的佼佼者,大概最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台北亞都飯店總經理蘇國垚就表示,現在不但有同行來挖人,連一些不相干的行業,都來動他們員工的腦筋。
「我們最近就有一位經理,被一家玩具連鎖店以二倍的高薪挖走;還有人到房地產、證券公司去」,幹勁十足的蘇國垚,不懂為什麼現在找人那麼難,留住訓練好的人才更難,「我們已經算是走得很快了,但還是跟不上這個變動的社會。」
事實上,不僅民間企業看怕員工的辭呈,連一向「與世無爭」的政府機構,都受到這波人才流動的衝擊。在各公務單位中,又以各種國營事業及各事業的主管單位(如新聞局、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工業局等)受到的影響最大。(有關公務員人才流動,請參看本期「公家有本難念的經」一文)。
挖角後遺症
由於企業間搶奪人才,「知識勞工」的身價頓時節節上升。
若從強調「均富」社會的角度來看,這未嘗不是件好事;然而,挖角也造成許多影響大局的後遺症。
最近工業局長楊世緘,就為了局內人員被證券商高薪挖角而大傷腦筋。原來證券商為吸收產業分析人才,竟把腦筋轉到工業局負責釐訂產業政策的人身上。這些人的離去,勢必影響到我國推動產業政策的效率。
面對這類後遺症,令人不禁憂慮,解嚴後「知識勞工」就業市場的變化,究竟是長期性、結構性的呢?這是暫時的現象?
曾為勞委會職訓局編寫「行職業展望」一書的環球經濟研究社社長林建山認為,若從服務業整體來看,我國服務業人口的比例,比起先進工業國還相距甚遠,故仍有成長可能。
「在製造業的基礎上,有一定比例的服務業空間」,林建山指出,台灣過去只著重製造業的發展,服務業被綁得太緊,故未來仍有發展空間。
經建會人力處處長張丕繼也認為,先進工業國服務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由百分之五十八至百分之七十四不等,我們的百分之四十三.七離此標準還有不小的距離。
「況且我國政治、經濟自由化的方向應該是不會變的」,張丕繼認為,未來的政策只會更開放。例如解嚴後反對黨正式成立,為了和執政黨競爭,會不斷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下一步大概廣播電台也要開放了」,他頗為肯定地猜測。
是賺是賠誰人知?
然而對目前各新興行業急劇成長的家數,許多人卻懷疑,有這麼多業者來瓜分市場大餅,究竟幾家吃得飽?賠錢的企業又能如何留住人才?
「據我所知,很多記者就是因為跳過去的報社,發不出挖角時答應的薪水,才又跳走的」,林天良認為,再過一陣子,現在新聞界的戰國時代,就會因為一些報社不堪賠累而告一段落。
證券、房地產業的狀況更令人憂心。
我國證券業現在能對員工發出高居全球第一的紅利,大量吸收「各方神聖」,是因目前我國股市成交量幾乎每天都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號子可以抽取鉅額手續費的結果。
「我國股市每日成交量已是世界第三大,僅次於紐約、東京;但這是不正常的」,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研究處副處長湯明憲指出,美國、日本的股票市場上市公司都有一千多家,而且是國際性交易;我們只有一百多家,國民生產毛額(GNP)又只有人家的幾十分之一,「實在太離譜了」,他表示。
人才是資源的一種,由市場價格(薪水)來決定動向,應該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但既然現在證券業的高利潤是不正常的,那豈不誤導了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造成了浪費嗎?
沒有永遠的「好年冬」
這個問題,也同樣發生在房屋仲介及類似的期貨、投資公司身上。
仲介業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業務員的銷售獎金與開發獎金相當優厚。雖然每家公司的規定不同,但大多各佔公司所賺佣金的百分之五以上。
這二年國內房地產狂飆,且買賣房屋的景氣熱絡,一個業務員只要接到並順利賣出一個價值二千萬的案子(在台北市,這個行情比比皆是),公司抽取約一百萬佣金中,業務員可以領到大約十萬元的獎金。
「這種行業真是三年不開張,開張一次吃三年」,經建會劉玉蘭認為,這幾年股票、房地產「扭曲」的從業人數倒是其次問題,更嚴重的是,這些人容易錢賺多了,一旦好景不在,他們是否還能轉到其他行業,腳踏實地工作呢?
「知識勞工現在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迷失在向錢看的漩渦堙v,林建山痛心地說,由於向錢看,這些人不斷尋找待遇更高的工作機會,而忽略了對自己「專業」能力的累積。
「我不相信年年都是good year,只有某一個行業的成長率比經濟成長率高的時候,才有這樣不斷跳槽的機會」,林建山指出,我國勞動力在同一工作地點平均的年數隻有五年,不但遠遠低於日本的廿年,甚至連美國的十二年都差得極遠,「但長期來看,一個成熟的社會沒有抓不完的機會,只有『專業』,才是知識勞工最寶貴的資產。」
在就業市場的「好年冬」裡,這些逆耳之言,對於知識勞工未嘗不是一顆身心「清涼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