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里蘭卡,一如她的名字般美麗,走訪蔚藍海岸,陽光照映下海水閃閃生輝,椰子樹伴著藍天白雲,粉綠、鵝黃、淡紫色的小巧房舍一路迤邐,過往行人掛著春風般的笑容,好一個怡然純樸的國度。
2004年聖誕節翌日,南亞海嘯讓這個浪漫的渡假天堂哀鴻遍野,全國7成海岸村落頓時成為廢墟,3萬多人冤死惡浪。經過3年重建,海岸重現昔日嫵媚,遊人漫步,漁伕重回大海,只有矗立岸邊的幾處斷垣殘跡,提醒人們莫忘傷痛。
有別於許多國際救援團隊NGO著重住屋、學校重建等硬體援助,執行「一萬個希望」的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從心靈出發,聚焦在兒童和青少年的創傷復元,將沿海鄉鎮曾一度被海嘯摧毀的社區網路和崩解的人際連結重新建構,並找回再出發的動能,成為斯里蘭卡災後重建版塊中,一朵別緻的花朵。
2008年初的一個週日上午,斯里蘭卡南岸的庫達維樂村熱鬧滾滾,來自附近3 個村子的大、小孩子,聚集在即將揭幕的社區運動場參觀板球錦標賽。
南國的太陽照在一片光禿禿紅土,偌大的廣場上隊伍各就各位,廣場旁被海嘯沖垮的牆垣殘樁上,孩子們或坐或站,賣力地為自己的隊伍吆喝加油,興奮心情充塞在每個角落。
這個既無漂亮跑道,也沒有看台、燈光等設施的運動場,外人看來陽春得乏善可陳,但對庫達維樂村民及孩子來說,卻意義非凡。
興奮心情不下於孩子們的庫達村兒童福利委員會(CWBC,兒福會)主席黛薇卡指出,原來這裡是一所頗具規模的小學,因為離海岸只有幾百公尺,海嘯沖毀了所有校舍,海嘯後學校遷移到附近坡地,這片土地按新規定不能再蓋房子,也無人使用,附近村莊遂運來建物殘骸、斷樹、損壞家具,愈堆愈多,最後竟成了佔地2、3公頃的大型垃圾場。
海嘯後兒福會發現,許多孩子雖然陸續回到校園,但因為失親或家長忙於生計無力照顧,竟群聚喝酒、磕藥,令許多父母憂心忡忡,因此委員會決定闢建一個休閒場所,希望藉各種比賽競技,讓青少年發洩精力。他們看上這塊地後和社區青少年社團合作,向政府爭取經費整地,又發動村民清除垃圾,終於有了一塊屬於社區的運動場。
事實上,過去2年,台灣家扶基金會透過其國際網絡──美國CCF所屬的斯里蘭卡分會的執行,早已陸續和各地兒福會合作,推動大大小小的軟硬體建設案,比如設立社區課後輔導中心、宣導社區意識、推動公衛教育活動及社區營養方案等等。

板球錦標賽戰況激烈,還沒上場的少年在一旁加緊練習,原本學校的建築被海嘯摧毀殆盡,只留這棟差堪使用。
美國CCF斯里蘭卡分會會長賈米尼表示,海嘯發生後,很多NGO投入各項硬體重建,唯獨災民心靈的創傷,是看不見卻極需復元的一環。CCF從自身擅長的領域出發,把焦點放在兒童、家庭的關懷和社區網路重建上。由於兒童和家庭究竟有哪些切身需求,只有社區在地人才能深入發掘,因此他們首先在各災區成立兒福會,號召社區人士加入,初期由家扶訓練和輔導,最終希望兒福會能獨立運作、永續經營,成為社區兒少保護的基石。
「兒福會以最小的行政單位G.N Divison(類似台灣的『村』)為基礎,」CCF基金會設於漢班托塔區的區域經理戴威卡表示,以唐卡拉分區為例,下有3個村,每村各自成立兒福會,並依不同年齡層──青少年(13-18歲)、兒童(6-12歲)、學前兒童(0-5歲)──設置獨立組織,提供不同課程和功能的照顧計劃。
CCF在海嘯後,共在全國57個目標社區推動兒少保護的重建方案。其中南部4個區域──安帕拉、馬特拉、高爾、漢班托塔共33個社區的各級兒童中心和各種重建方案,便是由台灣「一萬個希望」專案提供經費贊助。
原本是平凡家庭主婦的黛薇卡,海嘯後因為孩子有嚴重的創傷症候群,向兒福會求助,從小組成員一路被村民拔擢為兒福會主席,3 年來見證了社區從死寂一步步走向新生的過程。
「海嘯後我幾乎失去希望,」黛薇卡居住的庫達維樂村,原有一百多戶共七、八百位居民,海嘯中一百多人罹難。海嘯來襲時,她正好外出逃過一劫,但當她回到面目全非的家園後,赫然發現老父親因驚嚇過度而失憶、不認得她了;一雙原本活潑外向的兒女變得退縮、沈默不語,她怎麼安慰都沒用,「這比房子毀了、學校沒了,更令人絕望。」

台灣家扶基金會斯里蘭卡重建區
「孩子送去CCF的兒童中心一段時間後,終於可以提筆畫畫,但畫面總是黑色的海水,和漂在海水裡的屍體,」黛薇卡回憶,在家扶老師的耐心陪伴下,兒子逐漸畫出彩色的、美麗的風景,並開口和爸爸、妹妹分享心中想法,她更意外發現兒子的繪畫才華,雖然女兒進展較慢,但已燃起她極大的希望。
半年後她加入兒福會,一方面和同病相憐的居民互相打氣,一方面參加兒少保護、社團領導人的培訓,而走上社區服務的新人生。
板球比賽的下午,黛薇卡又趕往隔壁的那娃蒂村,參加兒童中心的文化表演,一、二百位村民把禮堂擠得水洩不通。禮堂牆壁上一幅黃色旗幟寫著「請用愛和我們說話,我們會遵守。」另一端的橘色旗幟則是「請不要打人,那是很痛的。」
表演的節目琳瑯滿目,從回教族群的泰米爾採茶舞、自編戲劇、傳統樂器表演、歌舞等,演出者則從小娃兒到高中生,各有不同表演。一齣名為《趕走酒精》的戲,由大、小孩子共同演出,載歌載舞,半個鐘頭毫無冷場,誇張幽默嘲諷社會現象,創意十足。
故事描述一名強盜潛入寺廟後和住持串通,在警察不會注意的寺廟裡囤積和販賣非法酒品,住持召喚善男信女前來,招搖撞騙地賣酒賺錢,後來強盜太太也帶著兒子上廟求助,無意間讓詭計穿幫,劇尾以一個酗酒老爸的荒唐故事劃下句點。CCF可倫坡總部的方案經理蒂納撒表示,斯里蘭卡酗酒問題嚴重,許多婦女離鄉背井遠赴中東幫傭打工,辛苦賺錢寄回家來,卻被酗酒丈夫揮霍,可憐的孩子既無母親呵護,還得忍受父親爛醉後的失控行為,處境令人同情。
「主題和劇本是大家腦力激盪想出來的,」今年17歲、飾演強盜的拉細撒,是那娃蒂村「青少年俱樂部」成員,他表示,這齣戲他們排練了好幾個月,已經在4個村子演出過,希望把「遠離酒精」的觀念帶給更多大人和年輕人。

台灣家扶基金會斯里蘭卡重建區
台上演出搶眼活潑的拉細撒,台下卻是個沈靜的大男孩,談起海嘯,深邃的大眼睛仍難掩哀傷。海嘯來襲時正值星期天,媽媽和妹妹在漢班托塔的假日市集購物,而被瞬間捲走,最好的朋友也罹難了,估計光是那個市集中就損失了二千多條生命。從小到大「和媽媽無話不談」的拉細撒頓失生命所依,極度的孤單感讓他根本無心上學,也無力準備高中入學考試,彷彿人生的一切目標都失去意義。
後來聽朋友說起CCF基金會的青少年俱樂部,有許多相同遭遇的年輕人,他想到不應該讓過世的媽媽擔心,於是強迫自己去看看,果然交到許多朋友,彼此支持分享,逐漸走出悲傷;加上社團有各種課程,還有運動、露營等戶外活動,讓他轉移焦點,回歸生活常軌,目前他已讀完兩年高中,正準備考大學。
庫達維樂村青少年俱樂部的女孩蒂娜莎表示,俱樂部有健康、運動、環境、職業等多個副委員會,各人依興趣加入,發展不同專長。像她參加環境小組,學習登革熱、瘧疾等肆虐當地的流行疫病知識,常邀請地方衛生官員、專家來上課,還會到村民家中拜訪、宣導;另一個探險委員會平時會學習使用地圖、羅盤等工具,邀請警察來做急救訓練等,也會不定期到外地村莊或陌生叢林做探險活動。
「海嘯後,很多親戚朋友都分散了,有的去世,有的搬家不知去向,感覺非常失落,加入俱樂部後,我才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好幾位青少年異口同聲地說。

CCF除了在各村落推動社區重建,也贊助若干硬體建設。圖為家扶為一間遷到山坡上的幼兒園鋪設的樓梯。
相較於青少年以社團運作來轉移悲傷、發展潛能,6到12歲兒童還需要成人照顧。CCF在各社區兒福會協助下,找尋適當地點成立「兒童中心」,以活潑多元的課後休閒活動,如說故事、手工藝、舞蹈、音樂、團體遊戲、運動及比賽等,來協助孩童弭平災難創痛。
住在那娃蒂村、今年12歲的席哈娃,每個星期四參加村子裡兒童中心的舞蹈課、星期六有英文課,星期三則參加全村兒童班的活動。慧黠可愛的席哈娃常代表村子到各地表演舞蹈,「我喜歡成為大家的焦點,每次演出都讓我很滿足,」她閃著大眼睛說,海嘯把她們家漂亮、寬敞的大房子毀了,爸爸漁船也壞了無法捕魚,只好全家搬去祖母家擠在一起,剛開始時很不習慣,常做惡夢,幸好有兒童中心的好朋友和許多有趣的表演,讓她有了新寄託。
「事實上,我們的重點不是才藝課程,而是心理的支持,」帶領戲劇課的老師拉克許曼表示,孩子剛開始時若因為心理壓力不願表達,他會帶些放鬆的活動,大家就只是聚在一起互相熟悉;走過這個階段後,逐漸有些互動交談;最後階段才進入戲劇活動,孩子透過編劇、製作道具、排練活動,來發展潛能、抒解壓力,整個過程是緩慢而自然的,讓孩子依著各自的步調,慢慢走出傷痛。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過程中學習和他人合作,自我成長,重新找回自信,」拉克許曼說。

CCF藉多元豐富的藝術活動幫助孩子抒發情緒、彌平傷痛。圖為那娃蒂村熱鬧滾滾的成果發表,從小娃兒到高中生都使出渾身解數。
年齡層最小的0到5歲幼童,是災區最脆弱、最需要保護的一群。CCF南部地區兒童保護聯絡人可畢諾堤表示,海嘯前,斯國的幼教管理鬆散,沒想到災難發生後,竟有不肖人士把腦筋動到幼童身上,他們找來孤兒或窮苦幼兒,以經營幼稚園、孤兒院為名,向各NGO申請經費,實際上卻是做販賣兒童、虐童等不法勾當,促使斯國政府開始重視幼教單位的管理,並且設立教師的認證資格,才逐漸杜絕不肖人士發幼兒災難財的荒謬現象。
CCF為災區嬰幼兒推動營養健康照護、兒童早期發展方案,也提供原有的幼稚園許多幼教新觀念,舉辦各類座談、活動,提升社區人士的兒童保護意識。
瑪維樂村一間山坡上的幼稚園老師表示,家扶基金會為社區帶進「學齡前教育發展計劃」(ECCD)後,幼稚園教法產生很大變革,「我們用椰子殼、竹子做教具,用石頭學算數,帶孩子去海邊玩沙、聽浪濤聲,減輕他們對海的恐懼,」老師也和媽媽們商討課程,媽媽們上過營養課程後,還輪流來煮點心給孩子吃。
漢班托塔「學齡前教育社工員」黛西表示,ECCD除了提升幼教品質,也提供幼稚園老師、父母、兒童福利委員會兒童保護培訓,全方位張起社區防護網。比如社區人士是否能察覺一條坑洞道路是幼兒安全的威脅,而儘快加以處置?又如當一名3歲幼兒入園後一直哭鬧,超過了2-3週正常適應期仍無法停止,教師是否能察覺而進一步行動?一個實際案例在教師進行家庭訪問後發現,原來孩子的爸爸經常毆打媽媽,小朋友擔心自己來上學會無法「保護」媽媽,因而焦慮哭鬧,這種家暴狀況,若沒有各種力量整合介入,孩子的問題是不可能改善解決的。

青少年們在社團中建立友誼、發展潛能,而逐漸走出災難陰霾。圖為庫達維樂村青少年俱樂部的成員。
家住可倫坡、為督導重建案而長住漢班托塔的CCF區域經理戴威卡指出,基金會聘任具有專業背景的工作人員長駐各社區,3個年齡層都設有社工員,及兒福委員會社工員。他們為社區居民、兒童及青少年規劃培訓課程和提供諮詢,並且和各年齡層組織並肩工作,從實務經驗中培養社區組織的能力。
以青少年俱樂部為例,社工員從俱樂部組成之初,就像一個大哥哥般陪著這群青澀少年一路成長,他會觀察成員的需求,提供諮詢和幫助,「遇到問題,我們不告訴他們該怎麼做,而是引導青少年自己去解決問題。」
在各年齡層組織中,還有一位「社區動員社工」在期間縱向穿梭,許多需要動 台灣家扶基金會小檔案
台灣兒童及家庭扶助基金會,前身為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Christian Children's Fund, CCF)的台灣分會,CCF於1938年,由美國傳教士卡維特.克拉克為救助中日戰爭下的中國兒童而創辦,以成立育幼院方式照顧流離失所的兒童。1951年被共產黨驅離中國後朝國際擴展。70年來,以認養貧童的方式,幫助了五十多個國家的1,300萬名兒童。
CCF於1950年在台灣成立第一所育幼院,日益發展而於1985年成為自給自足的獨立機構。1990年CCF成立世界聯盟,台灣為其12個會員國之一,可以獨立向外募款。2007年11月聯盟改名為ChildFund Alliance。
此次南亞海嘯,台灣家扶接受政府「一萬個希望」專案委託,而實際業務則由美國CCF斯里蘭卡分會負責執行。
台灣兒童及家庭扶助基金會,前身為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Christian Children掇 Fund, CCF)的台灣分會,CCF於1938年,由美國傳教士卡維特.克拉克為救助中日戰爭下的中國兒童而創辦,以成立育幼院方式照顧流離失所的兒童。1951年被共產黨驅離中國後朝國際擴展。70年來,以認養貧童的方式,幫助了五十多個國家的1,300萬名兒童。
CCF於1950年在台灣成立第一所育幼院,日益發展而於1985年成為自給自足的獨立機構。1990年CCF成立世界聯盟,台灣為其12個會員國之一,可以獨立向外募款。2007年11月聯盟改名為ChildFund Alliance。
此次南亞海嘯,台灣家扶接受政府「一萬個希望」專案委託,而實際業務則由美國CCF斯里蘭卡分會負責執行。


台灣家扶基金會在斯里蘭卡的社區重建在今年7月告一段落後,希望的燭火將傳給在地居民繼續傳遞下去。

海嘯前斯里蘭卡幼教機構少有足夠的活動場地,海嘯後斯國政府修改規章,幼教機構的軟硬體品質才獲改善。上圖小朋友擺盪的繩子,上面繫著幾顆彩繪椰子殼,是斯國常見的遊戲設施。

海嘯前斯里蘭卡幼教機構少有足夠的活動場地,海嘯後斯國政府修改規章,幼教機構的軟硬體品質才獲改善。上圖小朋友擺盪的繩子,上面繫著幾顆彩繪椰子殼,是斯國常見的遊戲設施。

這片偌大廣場在海嘯後堆滿了斷垣殘骸、破損家具,經過村民聯合清理,成了庫達維樂村社區運動場,再一次響起孩子們的歡笑聲。

各村的兒童福利委員會平均每週開會一次,這次會議討論了NGO新建廁所的分配原則、尋覓一個適當的舞蹈課場所、搬離村民是否可繼續參加兒福會等。踴躍發言中,透露出社區強烈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