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顯學,小地方也能獨立成「學」
社區大學讓很多兼具行動和研究能量的地方學竄出。包括台南學、打狗學、竹塹學、北投學等等,為地方文化保存打下重要基礎,議題也含括了環境、生活、歷史、產業、未來願景等面向。
以北投學為例,北投社大是全台第一所明確提出地方學主張的學校,他們積極倡導「北投學」。北投社大校長謝國清表示,1995年北投國小師生和居民成功搶救下溫泉博物館後,地方意識漸漸萌芽,為北投學的興起埋下種子。
長年關心地方,並提出全台第一個社區憲章的北投文化基金會在2003年承辦北投社大後,也將北投學列入六大學群之一,設有《北投文化生態旅遊》、《在北投的故事》等多門地方學課程。每年舉辦的「北投學論壇」也邀來學者專家、文史工作者與居民,探討地方發展、文史等議題,迄今不但已舉辦13屆,更一度擴展為「台北學」。
2010年,北投學的內涵再擴大,在文史、環境關懷主軸外,融入生活經驗。因此,北投社大的烹調課程就扣連溫泉文化,介紹北投酒家菜;去年,社大合唱團為代表地方意識的《北投憲章》譜曲,也從本土文化創作新曲。
二、新社團:新住民也能當老師
新住民一向是社大的關懷重點,過去新住民會被認為是弱勢,社大老師一定要是知識菁英,但現在也有很多新住民在社大教課,無形中也提高他們的成就感,成為母國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2003年,新北市永和社大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夏曉鵑合作,成立外配中文識字班。
為了培養新住民的自主意識,永和社大也結合校內女研社與新住民籌組社團,討論婚姻、居住權、子女教育議題,為自己發聲;2005年以此為班底,和美濃、台北等地新住民匯流,成立新移民團體「南洋姐妹會」。
近年來,南洋姐妹會和社大合作持續開設的「東南亞文化師資培訓班」,讓新住民在學習中文之餘,化身為文化大使,經由彼此互動,卸除因文化隔閡帶來的誤解與偏見。
三、新行動:公民培力為非主流發聲
原住民部落青年和公民記者的培訓,是社大的熱門課程,重新復育了原住民的傳統技能,也讓邊緣鄉鎮、非主流議題獲得發聲的機會。
台東縣南島社大致力結合南島文化、生態與產業。2004年,南島社大在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的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設置部落學院,邀請耆老為新生代述說生命史;同時透過社大木雕課程,協助近年積極投入社造工作的族人,重建深具傳統意義的男子集會所。
曾擔任部落學院秘書的田淑華表示,男子集會所是達魯瑪克部落舉辦傳統收穫祭典、歲時祭儀與族中男子成年儀式的重要場所。早年族人因謀生困難將集會所賣出變現後,多年來只能棲身在現代的活動中心,男子集會所的重建不僅對族人深具意義,也重新凝聚起部落認同,尋回消失中的傳統文化與技能。
四、新模式,大廟也可興學,音樂也可化身產業
當一般教育依然囿於校園空間、既定教條時,充滿實驗性的社大卻以極富創新、活力的興學模式,顛覆了傳統。
2007年成立的台南社大台江分校,主張「重返村廟」,善用網絡綿密、凝聚地方信仰的廟宇,作為社大辦學的重要據點。
香火繚繞、信眾虔誠參拜的台江朝皇宮裡,出現了草藥、美妝等現代課程,甚至結合學校、社區團體舉辦「文化建醮」活動。種種不曾出現於廟宇的活動,傾巢而出,搭起社區老一輩與新生代的溝通橋梁,也復興日漸薄弱的廟宇文化。
位處台灣最南端恆春的屏南社大,近來更將在地悠久深厚的民謠吟唱作為辦學主軸,開設月琴手作課程,邀來資深師傅傳授技藝,讓居民親探民謠精髓時,也再興月琴文化產業。
五、新農村:有機耕作交流先鋒
台灣社會對農村的想像愈來愈不一樣,過去逐漸沒落的農村,現在成為環境議題的先鋒,社大在其間穿針引線,成為經驗交流站。
2000年成立的旗美社大,打著全台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的稱號投入農村興學,摸索3年後,才確立「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的定位。
2006年,在台灣有機耕作萌芽初期,旗美社大引進將國外行之有年的有機市集概念,邀集在地30位農夫加入有機市集,漸成規模後,也獲高雄市社會局之邀,成為全台第一個常設性的有機農夫市集。
雖然社會資源和學生來源都不若都市豐沛,旗美社大一改單一校本部的設校策略,將8成課程設於寶山、內門等9個偏鄉區域,提升村民上課意願,並設法納入不同村莊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