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他們的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本刊就曾接到許多詢問國內各大學概況的讀者來信。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數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現在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做為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本期報導以校舍新穎、學生活潑見稱的私立輔仁大學。
若有人在民國五十二年,興沖沖地告訴親友,他考上了「輔仁大學」,對方很可能滿臉疑惑地搖搖頭,表示「沒聽過」。那是輔大第一次參加大專聯招。但是廿年後的今天,大家都知道輔仁大學在新莊,在泰山山腳下,是一所校地廣大、碧草如茵、校舍新穎的私立天主教大學。

輔大新近落成的學生精神活動中心——淨心堂。(魏嬡/輔大畢聯會)
創立於文化故都,秉持著民族精神
輔仁大學的英文名稱為Fu Jen CatholicUniversity,其中使用「Catholic」一字,表示輔仁是每國限設一所、直屬於教廷的天主教大學。
「輔仁」在華建校,得歸功於兩位先生——中國天主教名人司徒馬相伯先生和英歛之先生。他們二位為振興中國教育,介紹世界新知,弘揚天主教義,早在民國元年就上書羅馬教廷,請求來華設立大學。後因歐戰爆發,計畫終止。及至民國十四年,本篤會在教宗庇約十一世的諭令下,於北平舊濤貝勒府開辦大學預科一班,名為「輔仁社」,此即輔仁大學的前身。其後擴充設備,遵教育部規章,組織董事會,民國十八年輔仁大學以三院十二學系正式成立。
民國廿六年七七事變,北平陷入日寇之手,當時北平各大學,或變質、或關閉、或流亡,而「輔仁」則以其直屬教廷的關係,得以維持校務;在淪陷區中,為延續民族教育的神聖工作,和日本軍閥周旋。其間秘書長英千里、訓導長伏開鵬等,在民國卅一年曾因抗日被捕,卅三年,張懷、董洗凡、英千里和英純良等員生十四人,被日寇以「罪情重大」科刑十五年,直到抗戰勝利才獲自由。勝利後,教育部見輔大師生在抗日期間忠貞不屈,特准淪陷期間輔大學生之學籍,不必甄審即予承認,並由政府明令嘉獎,成為北平淪陷區中唯一受到國家明令褒揚的愛國大學。
民國卅八年,故都陷共,輔大以其一貫擁護中央政府的立場,不見容於無信仰自由之中共,民國四十年被沒收,改為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部份。
綜觀北平輔仁階段,特別值得一書的是:它雖然是一所由外國教會興辦的私立大學,但其所表現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操,卻不在任何國立大學之後。

中美堂是以先總統 蔣公及夫人之名(中正與美齡)命名的,是一座可容納四千餘人的體育館。(魏嬡/輔大畢聯會)
在臺復校,先設哲學研究所
教宗若望廿三世應各方請求,應允在臺復校,並令于斌總主教(後升為樞機主教)為復校首任校長。經我國教育部核准,民國五十年,輔大以僅有的文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班,招考了第一屆研究生八名,率先開學;在國內各大學中,開了先成立研究所,後發展大學部之先例。
先從研究所開始的原因,一方面是招收學生人數少,素質優,可集中精神將它辦好;另一方面也可在研究所中訓練一些師資,為大學部奠定基礎。
之所以選定哲學研究所,其間頗有一番周折:有人主張,現在是科學時代,應從數學研究所開始;而于校長認為,哲學是科學之母,研究正確的思想,不但有益人心,也可為科學提供基礎。這個意見一經提出,遭到許多人反對,認為哲學是消極落後的,在中國早就不時髦,此時提倡哲學,豈不是開倒車?正當多種意見相持不下時,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先總統 蔣公向于校長垂詢復校事宜,而後指示說:「還是從哲學研究所開始吧!哲學在中國,自古以來便沒有研究透徹,現在大家又不研究了,將來中國怎麼辦?沒有哲學的民族,名存實亡,誰會看得起?何況人生處處離不開哲學,即使是用兵,也必須講究戰爭的哲學。你們天主教的哲學家很多,哲學博士也不少,何不乘這復校的機會,在中國提倡研究哲學,為中國文化盡一份心力?」
這一番話,不僅說明瞭哲學的重要性,也指出輔大哲學系所成立的目的。於是經當時教育部長黃季陸先生的大力支持,輔大復校,並以哲學研究所為伊始。
民國五十二年,輔大購妥臺北縣新莊鎮營盤里卅餘甲土地為校址,開始興建校舍,並首次參加大專聯招,自此開啟輔仁在臺另一嶄新的時代。
輔大目前有文、理工、法、管理、外語五學院,卅三系組,十二科研究所。民國五十八年,為推廣教育,提供在職青年就學機會,並成立夜間部,現有十三系。日夜間部學生共一萬二千多名。
民國五十八年,哲研所增設全國第一所博士班,專任老師多半住在校內,師生的課外討論十分方便。博士班對學生的要求很嚴,十四年來畢業不到十人。碩士班平均每年畢業不到五人。

中美堂前的階梯,是鍛鍊腿力的好場所。(魏嬡/輔大畢聯會)
窮人、物、天之知,達聖、美、善、真之境
哲學系的特色,是肯定「知人、知物、知天」為研究範圍,「聖、美、善、真」則是哲學的境界。如此借用士林哲學的方法,在天主的啟示下,研究中國的哲學;再以中國哲學為基點,研究西方哲學,且致力將中國哲學介紹到西方。
哲研所的錢志純神父強調:「輔大雖是一所天主教大學,但絕不強迫同學信教;天主教在任何國家辦學,目的都在幫助該國訓練人才,因此,我們尊重地方文化,並不積極傳教,且無其他政治企圖。」
哲學系二年級的高倩琪同學說:「有人覺得輔大是個挺洋派的學校,但實際上,不論是北平輔仁時代,或現在,輔大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一貫的。」
輔仁也是唯一將「人生哲學」列為必修的大學,錢所長說:「人不是工作的奴隸,也並非為科學而活,身為一個人,就必須瞭解做人的意義,肯定人生的目標,賦予人生崇高的使命。」

中美堂是以先總統 蔣公及夫人之名(中正與美齡)命名的,是一座可容納四千餘人的體育館。(魏嬡/輔大畢聯會)
外語學院獨步國內,教學有訣竅
一般社會大眾提到輔仁大學時,第一個印象就是「學生的外語能力好」,曾有人說:「哲學系是輔大的使命,而外語學院則是輔大最顯著的成就。」
外語學院孫志文院長聽了,笑著搖搖手:「那裡,沒有人家說得那麼好。」在臺灣住了十八年,德國籍的他似已學會中國人謙虛的應對方式;「不過,我們也確實有自己的一套作法。」看來,他依然保有西方人可愛的坦率。
輔大的外語學院,包括德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東語五系,以及德、西、英、語言四個研究所。民國六十九年經教育部核准,是目前大專院校中唯一「學院級」的外國語文教學單位。
孫神父強調:「教中國孩子學外語,要以中國的生活哲學為基礎。最主要是要讓學生瞭解他們自己是誰?為什麼要學外語?並且要瞭解他們所處的社會狀態,而不是要他們經由學外語變成外國人。所以一定要從他們切身的需要開始,要教的是『生活』。」
他分析一般外語言教學的癥結:「老師在中國學生心中,地位崇高,十分有權威,一般同學對老師非『敬』即『畏』,面對老師時多不敢開口。因此,教語言要從『人』著手,讓老師先和同學做朋友,親切自然地排除學生對老師的畏懼,自然容易開口。」
果然,一走進外語學院,極容易感受到洋溢在師生間的輕鬆和諧氣氛。一下課,學生們多愛往教授辦公室跑,那兒門戶常開,笑聲不斷,看雜誌,閒聊天,英、法、德、西、日五種語文,此起彼落。
孫神父十分鼓勵老師多與學生聊天,他說:「同學不敢開口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問題的瞭解不夠,所以一定要多和同學聊天、溝通,訓練他們用外文思考、表達的習慣,而後自然敢說了。」
訓練思想和分析能力的工作,只有「人」能擔當,孫神父常掛在口頭的是:「我們不是用機器教學,再好的機器也只會說“Repeat after me.”而無法回答“Why?”。」所以儘管在全國大專院校中,輔大外語學院是唯一擁有語言錄音帶圖書館的,但孫神父並不引以為傲,他認為畢竟「機器是死的,它無法瞭解學生。」

外語學院院長孫志文神父說:「來中國十八年,我已經是個老中國人了。」。
唱歌、演戲、遊戲全是為了學語文
那麼,什麼是孫神父津津樂道的呢?是他那一群敬業負責的老師和聰明活潑的學生。
「我的老師們常常挖空心思去引起、並維持同學高昂的學習興趣。若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就像給孩子有營養的東西,他卻拒吃一樣,孩子是得不到益處的。畢竟多數學生不會考慮學習是否有益,他們只是很直覺的反應喜不喜歡。」怪不得外語學院在上課時間,常傳來各國語言的歌聲,和玩遊戲的嬉笑聲。德文系三年級的周同學就覺得:「上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課堂堛漁薵^很輕鬆,老師常採不同的方式上課,教法很活潑。比方說,我們常把全班分成幾組,每組自編、自導、自演一齣戲,當然是用德文演出。老師用攝影機拍下我們演出的情形,然後再按劇情、個人的發音與演技……來打分數,算做期末考成績,很好玩,又可學到很多東西。」
輔大女生在國內大學中,向以時髦、漂亮見稱,而在輔大,又公認外語學院的女生最懂得打扮。孫神父聽到這個說法,張大眼睛,訝異地表示:「有嗎?我怎麼不覺得?」而後他揣測:「這大概是駕馭語言的能力產生自信,煥發出一種開朗、活潑的神采。」
有人覺得輔大外語學院之所以能享盛名,是得教會之便,擁有大批擔任神職的外籍老師,但孫神父說:「不一定外國人教外語就好,本國老師更能知道學生學習的障礙所在。我們德文系一年級就全是中國老師,他們也教得好極了。」
在外語學院,從一開學,就採要求同學發表意見的密集教學方式,再加上半數以上的外籍老師,在日常的薰陶裡,耳濡目染,學生們自然日有長進,怪不得許多同學說:「輔仁德文系一年級的同學,就有能力和德國人做簡單會話了。」也由於如此,外交部常安排來訪的外國友人,到輔仁外語學院和同學們座談,而同學們也以自信、開朗的態度,大方純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外賓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外語學院,在法學院、管理學院的外語實習所地下室,有一間由潘振國神父主持的語言自修室,也提供其他有心進修英語的同學,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生活在現代社會,至少要精通一種外語。有許多同學畢業後就發現,自己的外語能力不足以應付工作上的需要,才後悔以前沒好充實自己。而現在市面上的語言帶太多,我們考慮到同學的經濟能力無法一一購買,因此,我有建立一個語言自修室的構想。」潘神父以募捐所得,購買市面上的各種語言帶,包括英文字彙、商用貿易、新聞英文、生活會話、短篇故事、托福……等,全校同學只要出示學生證,便可借到一架錄音機、一副耳機和一卷錄音帶,在隔音良好的自修室內,不受干擾地自己學習。這個語言自修室成立於民國六十八年,目前是國內各大專院校中,設備最新、語言帶最多的一個。

外語學院院長孫志文神父說:「來中國十八年,我已經是個老中國人了。」。(魏嬡/輔大畢聯會)
家政系設備新穎,實習餐廳口碑好
家政系是輔大唯一不收男生的系。早在國民廿八年北平輔仁時代就有家政系,輔大在臺復校後首度參加大學聯招時也有家政系。
家政系的同學在二年級時,即依志向選擇專業科目,分成:(1)家庭與兒童發展研究,(2)餐飲業務組織與管理,(3)住宅設備與家庭管理,(4)家政教育與家政推廣。
為配合教學的需要,輔大家政系除了一般學校的烘焙室、服裝及手工藝教室之外,還設有學生實習餐廳、實習家庭、輔幼幼稚園等多種實習教室,務使同學在熟悉書本理論之外,還有實際的經驗。
輔大人特別有口福,可以充分地享受「吃」的樂趣。除了以自助餐為主的文學院餐廳和「輔園」(理學院餐廳),以及以西餐為號召的「仁園」(法學院與管理學院餐廳)外,在家政大樓二樓,由家政系和食品營養系同學輪流主廚,每週二、四開業的實習餐廳,更以價格低廉、營養衛生著稱。
餐廳外的佈告欄上,掛了二個深褐色的蒸籠,配上「春」、「福」剪紙,十足的鄉土風味。進門處的屏風上,展示著與整個餐廳設計相呼應的今日菜單:油飯、炒花枝、魚丸芹菜絲、香蛤蜊、酸菜鴨、油炸金絲,和麥茶。餐桌上鋪了紅白格子布餐巾,並有今日菜單的營養量表,以及一隻細頸花瓶,瓶中白色蘆花飄逸。
家政系主任周玉蓉說:「從菜單的設計、採買、製作,到餐廳佈置、客人的接待、膳後碗盤的清洗,都由同學們一手包辦,而經理、會計、主廚、二廚、侍者的工作,也都由同學們輪流嘗試。」
實習餐廳採預購餐券方式,平均每次賣一百張票,其中本系同學、學校老師和外系慕名而來的,各佔三分之一。由於菜食豐盛且絕對清潔、營養,再加上價格低廉,所以生意奇好,「一票難求」是常事。

家政大樓一角。(魏嬡/輔大畢聯會)
幼稚園、實習家庭是「活教具」
輔幼幼稚園是輔大家政系的另一特色。每天早晨九點鐘,一輛淺綠色的娃娃車就會載著一車小朋友,駛進輔仁大學的校門。他們可不是來念大學的。他們的教室是家政大樓旁那一棟綠色草坪包圍著的粉紅小屋。那就是家政系「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中心」附設的「輔幼幼稚園」,也是輔大學生戲稱的「輔大先修班」。
輔幼幼稚園的小朋友多來自新莊。輔大教職員子女並沒有優先入學的權利,周主任說:「學校老師的孩子,也一樣要登記排隊。幼稚園小朋友維持在一百零八人左右。因為是我們家政系教學的一部份,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所以不能多多益善。」家政系研究家庭與兒童發展的高年級同學,藉此實際參與佈置幼兒學習及活動環境,並可研究幼兒飲食及其他生活習慣。
在幼稚園的二樓,還有「實習家庭」。
選修「住宅生活實習」的同學,五人一組,在吳秉雅修女的帶領下,到這個設備齊全的「家」埵磳|個星期。每星期輪流擔任家長、財務支出、清潔和主廚、二廚的角色。實習家庭中有三間臥室、三套盥洗設備,餐廳、客廳、廚房、工作間各一。每天除上課時間,「家」中成員都待在這裡,打掃、買菜,各做各的事。晚上則開個小小的家庭會議,要請客的話,就一同商量客人名單、決定菜單等。總之,「實習家庭」的生活就是要建立學生們管理家庭的正確概念。
周主任表示:「輔大家政系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建立建全的家庭。目前,臺灣地區七個農業改良場中,幾乎所有的家庭推廣人員,都是本系畢業生。」

西德國會議員來訪,與德文系同學分組座談的情形。(魏嬡/輔大畢聯會)
校長常接近學生,但不受理匿名信
輔大自民國六十七年,由羅光主教接掌校務,他是一位親切慈祥的長者,深信「辦學應以學生為主,校內行政工作皆站在配合學生需要的立場上。」四、五年來,只要沒有重要會議,不和學生的考試撞期,每個星期三中午,羅校長必輪流邀集班代表或社團幹部,在文學院餐廳會餐,與同學做面對面的接觸和溝通。
與同學直接溝通,是羅校長處理校內行政的方式之一:「他們隨時可以來敲校長室的門。但我不收匿名信。」羅校長解釋說:「在大學裡,別的學問可以沒有學到,但『負責任』的態度,則不能不學。輔大是一所天主教大學,我們特別注重學生的品德與修養,因此對管理很嚴格,每堂課都有點名先生點名。因為,到校上課是學生基本應負的責任,學校對家長要有所交待。」
負責任、風度好、有禮貌,是輔大對學生的傳統要求;而培養一個自立的人,則是輔大對學生的期望。「輔大不以培養專才為辦學目標,而著重在訓練同學成為一個自立的人。如能自己管理自己,將來不論繼續求學或就業,都懂得如何處理周遭的事務。」
羅校長引英國紐曼樞機「論大學」一書的序文說:「大學和研究院的性質不同:研究院的目標在於研究學問,其對象是學術;而大學的目標在於培植學生,其對象是人。天主教設立大學的目的,不是為發現天才或發明學理,而是追求青年人的精神福利,培養他們適於自己的生活,成為社會上有智識、有才能的份子。」所以輔仁的教育宗旨,是從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中,使學生達到人格完美的境界,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羅校長還有一個構想:希望不論是理工科或文法科的學生,都能選修一門其他學院的課,這樣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免於偏執,將來與人溝通時也可以多一座橋樑。輔大各類學院齊備,校區又集中,比別的學校較易實現這種「通才教育」的理想。

同學相偕參觀書法學會所辦書畫展中的毛筆展示。(魏嬡/輔大畢聯會)
社團活動深入社會,發揮博愛精神
羅校長這種辦學精神影響所及,輔大校內社團活動蓬勃發展,現共有一○四個學生社團,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有將近六百名社員的服務性社團——「醒新社」。
醒新社中「勵德少年監獄服務隊」,每學期寒暑假定期到新竹少年監獄服務一周,一方面喚起社會大眾對青少年問題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給獄中青少年一份誠摯的關懷和鼓勵。數學系的閔建中同學說:「我們除了帶領他們做課業輔導、康樂活動,自己也得到許多活的教育。面對社會上不完美的一面,逃避是下策,怎樣經由我們的努力,使不完美的趨於完美,才是最重要的。」
程泰運是社會工作系三年級的同學,也是醒新樂生服務隊的隊長,他說:「一般人對麻瘋病患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認為他們是不潔且不祥的,因此,許多病患被摒棄在社會大門之外,治癒後回到社會時,也難免遭到別人異樣的眼光。」為此,十年前醒新社成立了樂生小隊,希望能使社會正確的瞭解麻瘋知識、幫助病患恢復信心和自尊。至今樂生小隊仍是全國大專院校社團中,唯一以麻瘋病患為服務對象的。
每週日下午,樂生隊的同學到位於迴龍的「省立樂生麻瘋病療養院」去「看朋友」。「我們不把『服務』掛在口上,只是去陪他們聊天、唱歌,交個朋友而已。」同學們還有計畫地帶病患出來走走,先是到輔大參觀,然後每半年辦一次「愛之旅」。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包了七輛遊覽車,一行人浩浩盪盪地到鹿港和東海大學玩了一天。為了每半年舉辦一次的晚會,同學們還分頭到新莊市公所、國際青商會、獅子會、紅十字會、金龍牙刷公司去請求提供獎品。學社會工作的程同學稱此舉是「將社會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而各機關也因嘉許同學服務的熱忱,多不忍讓他們空手而返。
學校所在的新莊地區,有許多工廠,醒新社關心工廠員工的休閒生活,又成立了以勞工朋友為服務對象的「敬業隊」。除提供工廠員工有益身心的休閒與進修活動外,還積極幫助廠方建立社團。由於反應良好,已有許多工廠主動來校接洽活動事宜。
從這些鼓勵同學走出校園,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社團活動中,我們不難察覺輔仁尊重「人」的傳統精神。

輔大校園綠意盎然,校景之美,在大專院校中首屈一指。圖6:每週三中午,羅校長邀請社團負責人會餐,席間校長談笑風生,親切和藹。(魏嬡/輔大畢聯會)
輔大人活潑開朗,知所用心
活潑、大方、開朗,是許多輔大同學的自我描述。生物系畢業後留校當助教的林妙琪,對輔大人的個性有獨到的分析:「輔大各系在聯考錄取分數裡,多排在中間。考進輔大的學生既沒有頂尖兒的那股傲氣,也沒有掛在榜尾的自卑感,而能以一種中庸平和的心境去享受大學生活,形之於外的,便是開朗愉快的個性,與較強的適應性。」
「尊重別人」也是輔大的校風,「你穿得再時髦,再邋遢,走在輔大校園中,絕不會有人對你指指點點。我們普遍能容忍每個人在生活小節上的差異。」同學們在服裝上所表現的「用色大膽」,常給初到輔大的人非常鮮明的印象,訓導長胡功澤說:「我們不過份管制同學生活的細節,只著重在發揮青年人純潔、有衝勁、肯向上的『善』上。」
也因為如此,每當外人批評輔大學生似乎沒有較高的自我期許時,他們的反應都是很有禮的一笑,然後說:「我們要求自己以後能做個盡忠職守的人,這樣的期許不夠高嗎?」但你能說他低嗎?社會上若人人都能盡忠職守,社會又何患之有?

園遊會中之一景。(魏嬡/輔大畢聯會)

女同學們多喜加入國樂社,這是其中一位女同學專注彈奏古箏。(魏嬡/輔大畢聯會)

童軍社常在校園廣大的草地上,練習營帳的搭建技巧。(魏嬡/輔大畢聯會)

花木扶疏,校舍建築各具特色,同學們衣著色彩鮮豔,在校園中交織成美麗的畫面。(魏嬡/輔大畢聯會)

除了社團活動之外,圖書館也是同學們課餘常停留的地方。(魏嬡/輔大畢聯會)

園遊會中之一景。(魏嬡/輔大畢聯會)

前任于斌校長的墓園。(魏嬡/輔大畢聯會)

女生宿舍交誼廳的外觀,壁上圖案為一「女」。(魏嬡/輔大畢聯會)

法學院的辦公大樓,三四層是社會科學圖書館。(魏嬡/輔大畢聯會)

校慶運動會時,校長來為參加教職員趣味競賽的選手加油。(魏嬡/輔大畢聯會)

開朗、活潑,是大多數輔大學生給人的印象。(魏嬡/輔大畢聯會)

理學院男生宿舍。(魏嬡/輔大畢聯會)

宿舍設備的齊全與現代化,在各大專院校中十分有名。(魏嬡/輔大畢聯會)

學生實習餐廳由在校同學自行經營,同學們興沖沖準備菜餚的情形。(魏嬡/輔大畢聯會)

輔大附設有幼稚園,老師正在照顧小朋友午睡後吃點心。(魏嬡/輔大畢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