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台灣的洋菇、蘆筍王國是如何建立的?香蕉、鳳梨王國又是怎樣沒落的?
原因當然非僅一端;不過,兩案有個共同的「涉案者」——種子。
洋菇、蘆筍方面,是因為我們引進歐美的優良種苗;香蕉、鳳梨則是菲律賓、中南美等青果工廠「偷」了我們的種苗。
農業上的種子戰爭,早已上演;握有多少種源,就有多少勝算。
因此,農委會最近派遣了一個種源蒐集團,浪跡天涯、登高爬低,四處尋種。本刊特別請團員之一的農委會園藝生產組科長李金龍,來談此行的經過和感想:
到國外找種源,算來已經不是頭一次。民國五十六及五十九年,農委會就曾到過中南美、南太平洋及中東一帶搜羅種源。現在大家吃到的蕃石榴、葡萄、木瓜及百香果,就是當年的「成果」。
或許大家會問,為何隔了這麼久,才又到國外引種?這一方面固然是囿於人力、物力;一方面也是因為植物的品種改良,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像橘子,從引種、育苗、試種到結果、測知品種特性,少說也要七、八年。因此可以說,不引種的期間都在消化以往的材料。
做我們這一行的,都有一本「聖經」,那是一本載滿各國園藝研究機構名稱及專長的冊子,我們從裡頭,千挑萬選地找出能滿足我們需要的單位,然後去信表明看中他們的種源,有時也先開好「菜單」寄去。
廿世紀的農業,被稱為是種子與種子的戰爭,所謂「種子」,確切的名稱應是「種源」,也就是植物用以或最適宜繁殖的部分,包括種籽、地下根、莖、植株等。
無論那種形式的種源,都是農業戰爭最具威力的前鋒,各國也很重視收集與保存,甚且還禁止優良品種出口。我們因為是學術交換性質,遭到拒絕的情形較少,但很多時候還是得透過私人關係,才能獲得首肯。還好我們也有自己的種源,當做交換的籌碼,禮尚往來嘛。
我們這回的種源蒐集團,團員除五個種子專家外,還有一名檢疫人員。
帶檢疫人員同行,是一大突破。以往私人公司或個人從國外帶種源回來,很少經過檢疫的過程,許多病蟲害也就跟著進來了,像廿年前將南部椰子樹徹底毀容的紅胸葉蟲就是一例。
四月廿日,我們出發,先到中南美、後到歐洲,扣除中間返國處理材料的時間,行程共約二個月。
第一站到哥斯大黎加。
在秘魯海拔兩千多公尺的Cusco,種源團成員在驗收種籽。(李金龍提供)(李金龍提供)
哥斯大黎加
到哥國,主要是想找一些天然色素。我們找到了一種叫 bisa 的紅色素,品質很好;還找到一種類似梔子花的染料,顏色非常的黃,用手指沾上,怎麼也洗不掉。
種源團在這兒——印加王國古文明中心找到很多耐旱及耐寒的植物,全世界最高的梯梯加加湖就在上面。(李金龍提供)(李金龍提供)
巴拿馬
第二站到巴拿馬,這個國家人種很複雜,黑人、華人都不少,他們多是開運河時期留下的。
巴拿馬天然資源缺乏,卻是中南美洲工商業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在首都巴拿馬市,到處可見銀行。
我們在巴國西部的高山上,發現了許多原生植物。
有一種叫橙茄的,既不是橙也不是茄,果實有點像我們習見的茄子,但成熟後顏色由黃轉紅,還可以吃,植株的形狀非常美,希望引進為觀賞作物。
另外還找到一些松柏類的木本植物。一般說來,松柏類在冷涼的氣候才能生長,巴拿馬很熱,在這堨i以生長的松柏類植物,或許在國內低海拔地區也可種植,可用作別墅或大型建築的庭園木。
以色列的洋蔥,形狀較圓、皮膜緊密,適合長途運輸,可供外銷用。(黃賢良提供)(黃賢良提供)
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靠近赤道,天氣更熱了。
哥國有個很有名的國際性農業研究單位,叫CIAT。由於中南美洲人民生活水準普遍不高,因此農業研究是以糧食作物,如玉米、馬鈴薯、豆類為主。
在CIAT,光是豆子的種源就有五萬多種,大部分是飼料用的;但我們的興趣不在豆子,而在蔬菜。於是我們把台灣的「條件」,像緯度、年平均溫、雨量及日照情形開出來,經由電腦篩選,找出卅多種合適的,全部都帶回來了。
哥倫比亞有個地方種了許多鴉片、大麻。它是美國大麻的主要供應國,美國對它很頭痛,為了把這個供應的源頭去掉,美國便在哥國投資,培養國民種些經濟作物,希望他們由此得到較多收益,放棄種鴉片。因此哥國的農業,美國投資很多;他們也是美國第二大玫瑰、第三大康乃馨供應國。
我們在此得到了很多花卉種源,希望引進國內後能使現在以新加坡、日本為主的外銷花卉市場擴展到美國。
義大利比薩的向日葵,有一個人的身體那麼大(徐信次提供)(徐信次提供)
秘魯
從飛機下望秘魯首都利馬,只見都市邊緣荒漠一片。秘魯年平均雨量不超過十公釐(台灣是二千公釐),幾乎常年不雨,雨量大部分由露水而來,因此我們到這兒特別注意耐旱植物的收集。
我們找到了一些水果,像俗稱釋迦的番荔枝,每個有二公斤重,很甜、籽少、肉細,應該適合引進種植。
秘魯也是馬鈴薯的原產地,有個世界獨一的馬鈴薯研究中心。我們在這兒找到一些很珍貴的種薯,還有些大型的觀賞木,樹很大,像鳳凰木,希望能引進做都市裏的行道樹,以耐旱、噪音及汙染。
我們還到了一個叫Cusco的地方,這是印加古王國的中心。Cusco上去有個梯梯加加湖,位於海拔三千多公尺的山上,是全世界最高的湖,我們在此找到了一些耐寒的樹木,希望在台灣的高山上也能種。有種玉米果實,像食指這麼大,是當地印第安人的主食;野地裏還有耐旱的雜糧,這些都在我們蒐集的名單中。
Cusco也有些優良的莧菜品種。莧菜是美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第三世界推廣的一種蔬菜,因為它適應力很強,從海拔零到三、四千公尺都可生長。莧菜也是除豆類外,含蛋白質最豐的蔬菜,美國人認為它對改良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營養很有幫助。
秘魯的行程結束後,我們原計畫到巴西,但因簽證久久不下,只好整裝回國。巴西特用作物如菸草、染料、香料等,種源很豐富,沒到巴西,是此行一大遺憾。
結束中南美洲之行,於四月廿九日回到台北,稍微整理材料後,便接著往歐洲走。
第一個目的地是英國。
英國
英國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國家,過去由於能從很多殖民地得到農產品,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對農業並不很重視。二次大戰後,它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也慢慢地知道了農業對國家經濟的影響,這樣的轉變,我稱為「返璞歸真」。
我們到一個國際蔬菜研究中心,裏頭的資料顯示,英國人主食之一的馬鈴薯,原本百分之八十靠進口,現在可自給百分之六十。其他的蔬菜,如沙拉用菜,以前自給率不到百分之卅,現在提高到百分之七十,還在繼續增加中。
這個例子使我想到國內。雖然我們的情況和百年前的英國不同,但忽略農業的情況則一。現在我們不覺得農業有什麼重要,但農業終究是國之根本呀!
我們還帶著朝聖的心情到聞名於世的East Malling,這是世界果樹研究最拔尖之處。對我們做果樹的人來說,這兒就如回教徒的麥加、基督徒的耶路撒冷一樣,是不可不到的聖地。
此地育出的蘋果、梨等砧木,廣被世界採用,可以說只要有蘋果、梨的地方,就有East Malling的砧木。我們除了參觀砧木培育外,也蒐集了很多蘋果及梨的品種。
此外,我們還引進了英國的啤酒花。這是制啤酒用的香料,四年前我曾從西德引進少量品種,在埔里試種,但產量不理想,百分之九十仍賴進口。國內啤酒消費人口頗多,啤酒花有充分的市場,希望從品種改良下手,讓自己能種植。
挪威
挪威首都奧斯陸,在北緯六十度,整整高了台灣廿度,天氣很冷。這麼冷的地方,發展農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挪威人卻做得很好。
挪威夏天日照達廿二小時,但只有四個月,大部分時間日照短,冬天甚至有廿三小時在黑暗中。挪威人在這種惡劣條件下發展出特殊的耕作方式:利用夏天的四個月,種短期蔬菜;冬天則用溫室、人工照明、加溫等方法來種菜,像蕃茄、山東白菜、甜椒等,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種出來的。
在挪威,我們找到了很多漿果類、適合種在冷涼地區的作物,像草莓、藍莓、小紅莓、樹莓等。
義大利、法國
這兩個國家均靠近地中海,氣候較溫和,農業生產佔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五,雖然還是不高,但已是歐洲最重要的農業國了。
在義大利,我們拜訪了婆羅尼亞大學。它是全世界蘋果種源的所在地,共有一千七百多種。我們蒐集了一些紅皮種的蘋果,此外,我們也從靠地中海的比薩,找到一些杏子及蔬菜種子。
法國南部的波爾多,是育桃最著名的地方,這裡的桃子比水蜜桃還大,而且汁很多。我們找到了一些適合台灣低海拔氣候、色黃的種桃,但甜度不高,還需要進一步改良。目前國內桃子都種在山地,如果種桃能變甜,且在平地種植成功,可以省下運輸成本。
以色列
最後一站以色列,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國家。
以色列人自稱為上帝的子民,但我發覺上帝對祂的子民實在很刻薄——以國的沙漠多、土壤貧瘠、環境十分惡劣。
也就因為這樣,以色列發展出獨特的「滴點」灌溉——以長管接水,在植物根部附近定時滴下。據說用水量只有傳統灌溉的十分之一,但植物吸收的效果卻一樣。
在這樣困難的環境下,以色列居然還能發展出外銷甚旺的農產品。著名的加法桔,種植面積達六萬公頃,每年賺進五億美元外匯;花卉則外銷美國,是第三大供應者;十年前開始發展酪梨,已成為以國第二大輸出水果。
我們從以巴列引進了一些耐旱植物,像適合台灣短日照氣候的洋蔥、仙人掌、棗椰子等,希望它們能「拯救」國內一些極乾的地皮,像苗栗以北的沿海地、澎湖的沙地、東部的河床等。
收集的種源,在漫長旅途中,陸陸續續以航空郵包寄回。等到六月十九日,我們回到台北時,很多都已嫁接或播種成活了,大部分的種源種在台中縣萬峰的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由該所園藝系主任林學正接管。他是我們的後勤總司令。
引回的種源,分種籽及植株兩類,均經過省農試所的國際種苗交換中心登錄、歸檔。
種籽的問題比較好處理,除少量試播外,其餘歸庫冷藏。
植株因為要嫁接或種植才能成活,也需要有空間生長,省農試所並不是最好的環境,也沒有這麼多人力可照顧,因此,我們按照往例,分北、中、南三區及高、中、低海拔區域進行試種。
對我們來說,一粒種籽,一個希望;帶回種源,一切才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