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在幽夢影中曾說:「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今天,讀書、用書、記書仍然不易,而一般人又多了一「難」:選書為難。世界上每月每日都有那麼多書出版,到底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
在這個專欄裡,我們嘗試每個月在出版的新書當中,挑選一本國內作家的作品,透過作者和學者、專家的評介,為您展現這本書的面貌。
本期為您介紹的是「害羞、寂寞、愛」。這本書是從吳靜吉博士的演講稿,和他在報章雜誌發表的文章集結而成。吳教授透過調查、分析,揭開「害羞」的面紗,剖析寂寞的本質與成因,提示克服害羞、寂寞的種種方法。
吳博士並進一步談到親密關係與親近關係,讓每個人都從個人的愛到對環境的愛,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我們除了訪問作者,並請到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副理鄭淑敏,來談她對這本書的看法。
吳靜吉:我再度肯定,害羞是可以克服的。
作者:吳靜吉
書名:害羞、寂寞、愛
出版時地:遠流出版社,七十四年十一月五日二版
文.滕淑芬
你是不是有過這種經驗:
遇見陌生人的時候,不曉得如何主動和他說話?
在課堂裡,老師指定你回答問題,你變得十分緊張,原來會的問題也答不出來?
在團體中,快輪到你自我介紹了,你口乾、心跳、手心冒汗、脈搏加快,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你有這些現象,表示你是一位害羞的人。
曾經有兩種研究,提及中國人害羞的情形:一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系教授忍八度(Philip Zimpardo)研究十一種不同文化團體人民害羞的情形,他發現台灣的大學生中,有百分之五十五的人,認為自己是害羞的。另一個研究,就是吳靜吉以各大學商學院學生為主的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五十三的人覺得自己害羞;換句話說,自認害羞的人佔了二分之一強。
寂寞也和害羞一樣盛行,大約每三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覺得自己寂寞。
發現這個現象後,我們不禁好奇,害羞與寂寞在我們的社會上如此普遍,為什麼從來沒有人研究?吳靜吉說:「因為過去的一些學者覺得這類問題太過普遍了。國外也是一樣,十幾年來,美國的心理學領域愈來愈廣,才開始注意個人的基本問題。」
研究這類問題的人經常被問道:「怎麼對這樣的題目感興趣呢?」
吳靜吉會告訴你,因為他「經常害羞,偶爾寂寞。」這就是他關心害羞和寂寞的內在原因。
每當吳靜吉在演講時坦白地告訴聽眾:「我從小害羞膽小」,他們總是笑成一團,卻不知這是他多年來靠直接、間接經驗,努力克服,才蛻變成今天能在大庭廣眾之前,神色自如地侃侃而談。
他在書中寫道,當年自教育系畢業,剛到明尼蘇達大學見指導教授時,教授問他大四的時候,試教的科目是什麼?
「我起先非常緊張,無法啟口。後來他的諒解、信任和關懷,剎那間化解了我的害羞,我心裡想:『反正我人都來了,來的目的就是要學習,怕什麼!』」
由於吳靜吉在離台之前,從來沒有講過英語,為了避免誤解,他用書寫的方式和教授溝通,他這樣寫:「如果我告訴你,希望你不要嘲笑我。」
教授回答:「因為你是我們系裏第一個中國留學生,我希望多瞭解你的背景,好幫助你;我們接受你,就表示我們對你有信心,請你說你試教什麼?我當然不會笑你。」
「我就在白紙上用力寫出『English』這個英文字,他大聲笑起來。大約有兩秒鐘的時間我感到非常羞恥,簡直是無地自容,可是從他的笑聲裡、表情中,我可以意識到他不是在嘲笑我,而是我的答案令他感到意外,他不是覺得我好笑,而是覺得兩個人對話的過程,是一件幽默的事,所以他立即說:『我覺得你很幽默。』」
「這樣的評語對我的鼓勵相當大,所以我覺得好自在,居然可以自在地用洋涇濱英語和他平等對談,他用這樣積極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我,我為什麼還要害羞呢?」
「這一次的對話,改變了我的一生;從此我開始學習:『面對專家不臉紅,面對權威敢溝通。』」
吳教授表示,人在追尋及實現人生理想的過程中,如果擁有可親可敬的權威人士,可做為自己的良師益友或角色楷模,成功的機率就會相對增加。反之,如果有人覺得高度智慧的人物或權威人士反令他們害羞,他們就會多走冤枉路、少獲成就感。尤其是他們的工作必須與人經常接觸的時候,更會覺得孤單、寂寞。
覺得孤單、寂寞,確實是害羞的壞處,他們可能因害羞而缺乏與別人建立友誼、請教學習的機會,或因「愛在心裡口難開」而得不到愛。
害羞、寂寞、愛,是不可分離的三角關係;三者之間不僅關係密切,而且經常互為因果。
吳靜吉說,這裏所謂的愛是「廣泛的愛」。他認為,在現代化過程中,住在城市的人愈來愈多,但是我們交往的朋友經常只限於血親、姻親或同學,事實上,我們應該把握任何可交朋友的機會。但他強調「認識」並不代表「朋友」,朋友是有分別的;愛也是一樣。
因此廣義的愛是指「社會支持」。它一方面可能來自權威;一方面則是被扶持的力量。比如在工作上,老闆或同事裡,很可能有人願意支持你,這種關係會使你少浪費精力、少走冤枉路,但需要主動去尋找。
他舉了一個例子說:一位美國外交官朋友在政府做事的時候,公文經常被上司改得亂七八糟。這位朋友自認文學根基很好,還得過小說獎,所以每次當上司不說一句話,就把公文退還給他時,他都很生氣。終於有一次,他忍不住和上司爭論,老闆對他說:「你認為你的公文對象是文學家,還是一般英文在高中程度的人?你希望他花三倍時間讀完你的公文還不明白,或是希望他在最快時間讀完就能瞭解?」
說完之後,老闆把自己以前的作品拿給他看,這個朋友才發現老闆的文學根基其實更好。
但即使有如此高比例的人覺得害羞、寂寞,也不必心生困擾。以害羞為例,吳靜吉認為害羞並不是件壞事,它會給人謙虛、具有吸引力的印象,還可以使你避開人際間的衝突。因此,試著瞭解自己的害羞程度,如果是正面的,可以善於利用;如果是負面的,就慢慢追溯根源:究竟是因為「缺乏自信」,或者是「在乎別人負面評價」,還是因為「害怕被人家拒絕」、「缺乏具體的社交技能」……?癥結找到之後,就不難克服了。
寂寞也是一樣。吳靜吉在書中把寂寞分為四類:第一種是存在性寂寞。人之所以為人,本身就有克服不了的寂寞,這就是存在性寂寞。對於喜歡探討人生價值、人生哲學的人而言,存在性寂寞始終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
第二種是創造性寂寞。畫家齊白石先生,在他的藝術生命將突破時,就在自家門前掛上「齊白石已死」的木牌。齊白石沒有死,他為什麼要掛上這個牌子呢?因為在冀望創作有所突破時,不希望有人來干擾,所以他必須忍耐這寂寞。這是創造性寂寞。
第三種是社會性寂寞。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社會網,當你生病、失意時,這些扶持你的網就會發揮功用,適時給予支持和安慰;反之,一旦失去這個社會網,就會感到寂寞,就是社會性寂寞。
至於情緒上的寂寞,則是一種主觀、獨特的心理現象,一方面缺乏快樂、情愛等情緒另一方面又出現害怕、迷惘等情緒。
瞭解引起寂寞的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即可「對症下藥」。吳靜吉在書中提供不少克服害羞、寂寞的方法,但這些方法是否有效,則因人而異。吳靜吉指出,如果讀者從認知出發,好像學生準備考試一樣,只是把所有的方法都背下來,不採取行動,一切自然「無效」。
你是否因害羞、寂寞,而在與人相處時感到焦慮、苦惱?這本書可能就是你積極開拓自我的一個起步。
鄭淑敏:一個有強烈慾望去愛的人,就可以克服害羞,排解孤寂。
文.滕淑芬整理
問:看完這本書,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答:基本上,吳靜吉這本書和最近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最大的不同,是他以個人經歷來談害羞、寂寞、愛這三個問題,而這三個問題都是他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深深體驗過的。
他除了以自己為例,說明當時處境,以及他如何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也告訴我們一些可資運用的心理學技巧。這種寫法讓讀者有親切感,能夠認同他。而很多專家告訴我們的道理可能多是他們從沒經歷過的事,那種感覺很遙遠,這就是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地方。
問:這本書談害羞、寂寞、愛,這三種情境,您認為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我最同意書中所說的一點,就是害羞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害羞可以使一個人省卻很多麻煩,所以他說害羞並不是問題,如果害羞會造成你社交上或工作上的困擾,才需要克服。
我也覺得自己很害羞,譬如說在測驗自己是否害羞時,書上舉了一個例子:「你是不是常常在很多人的場合,比如剛進入酒會時,就躲在角落;或選擇後面的地方?」我想我一定就躲在角落。
但在某些場合我不害羞,譬如工作時,因為情境要我必須克服害羞。按書上的說法,你在人群中躲在角落,或者在會議室、教室坐在最後一排,這對心理並不會造成困擾,因此不必克服它。
至於書中提到的幾種寂寞,第一種是存在性寂寞,我想任何對人生有「感同身受」的人,一定有存在性寂寞。譬如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所帶來的寂寞。其次是創造性的寂寞,我也是一個創造性工作者,我在策畫節目或寫文章時,一定要安靜,我也能享受這種孤寂。因為只有在孤寂時才能找到自我,可以跟自己對話、跟宇宙對話,如果沒有這種對話,永遠處於嘈雜環境裡,是無法創作的。所以對於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而言,我認為這種寂寞是必須的。
至於情緒上的寂寞比較容易排遣,但是當一個人不知如何自得其樂、不知道如何找知心朋友時,這種寂寞會造成孤立感,也就是「相識滿天下,知心無一人」,但我認為這是孤立,而不是寂寞。寂寞的英文是solitude,是孤寂,很正面的意思;但是loneliness是孤獨,他與人群隔離,不跟別人交往,這才跟害羞有關——因為生性害羞不知道如何交朋友,所以孤獨;或者是個性使然,很孤僻,處處防著他人。除此之外,我想存在性寂寞、創造性寂寞和社會性寂寞,都是難以避免的。
我認為,因情緒上寂寞而造成的害羞,是不懂得愛。懂得愛就懂得關懷;懂得關懷以後,愛的力量會使害羞減輕;突破害羞,就會去接近別人,而不會被孤立。
在害羞、寂寞、愛的循環裡,我認為「愛」最重要,因為很多人不懂得愛;沒有愛,才產生孤立感。我覺得一個有強烈慾望去愛的人,就可以克服害羞,排解孤寂,所以我認為所有的出發點是在「愛」的基礎上。
現在談愛的人其實很多,但是他們不知道害羞也是因為缺少愛。我覺得愛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造化,有的人比較有愛的能力,有的人比較沒有,如果你因為沒有愛的能力而痛苦,就可以參考書中的經驗。
但基本上心中需要有這種愛的本質。當然,對生命有愛、對人生有愛、對人類有愛、對萬物有愛的人,也可能孤單寂寞、懊惱不已,他不是不能愛,而是愛的方法不對,這時候也可以參考這本書提供的方法。至於根本不知道愛是什麼的人,任何一本書都沒有用。
問:吳教授認為台灣社會的權威關係太過明顯,害羞的問題比較不易克服,您的看法如何?
答:我想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在長輩面前要守規矩,對父母、師長不可頂嘴的觀念,這種關係不是雙向交流,而是單向服從,確實不易克服害羞。
可以這樣說,他不是不想克服害羞,而是不能冒犯這種關係,所以就會退縮;也就是屈服權威,被社會條件化。
我想,這不是害羞的問題,而是被條件化後造成的困境,表現出來的是「有口難言」、「無法啟齒」,讓人以為是害羞。
西方社會鼓勵小孩說話、表達意見,他們似乎較能接受多元價值。而我們比較容易全然聽從父母、師長的話。我們的教育堭`有「是非題」,美國社會給予的是「選擇題」。世界上那有這麼多絕對是或非的答案呢?能夠選擇,代表心靈上的自由,那麼一切都是自己可以改變的,就會作些努力。如果不能選擇,一般人多會覺得很痛苦、無能為力,也就會屈服在權威之下了。
問:所以吳靜吉曾在書中提到我們的愛的教育流於刻板,較易有「相識滿天下,知心無一人」的感慨,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
答:我想這是中國的傳統,自從漢朝獨尊儒家以來,五倫之內,君臣、父子、夫婦就是一種相對關係。儒家思想維持了社會穩定,也維持了穩定的人際關係,但其間難免系諸權威。
美國社會強調挑戰,而不強調穩定的社會關係。所以他們的權威壓力可能較少,事實上如果每個人都在挑戰之中,也是穩定中的挑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當我們跟自己人相處時,還比較容易知道問題在那裡,但是當我們和其他國家人民相處時,就可能不知如何自處了。
我想這本書還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吳靜吉以自身經驗舉了很多「文化交差」(cross culture)的例子。他告訴我們:瞭解自己的文化,在害羞、寂寞、愛中產生的關係,知道如何自處,同時也能瞭解如何和他人相處,是很重要。
問:那麼您覺得當我們和另一個文化的人民交往時,應如何自處?
答:我們的問題可能就是害羞。我在歐洲念書時,就發現百分之九十的中國學生都喜歡「擠」在一起,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我們所謂的「學」,好像就是指知識、技巧,不想去瞭解人家的文化、風土、人情。事實上,只有把自己「拋」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情境中,才知道他們的想法、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譬如我們的外交關係搞不好,可能因為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談判時必須設身處地為對方想。也許追溯起來,正是因為害羞使我們無法突破。
這本書也告訴我們一些,如何在國外環境克服害羞的方法。
問:這本書被認為是國內首次探討這類問題的書,就您所知國內是否還有其他學者或書籍提及這些問題?
答:最近談愛的書很多,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呢?我想值得探討。是不是我們社會已經不太懂得愛,或者是已經沒有愛,所以大家突然之間對愛有種饑渴。愛這種東西,一定要自發,否則別人告訴你的方法也沒有效。
另外,會不會是我們的社會也漸趨向於功利,使中國社會最可貴的人情逐漸消失?追求功利的結果就是可以把愛拋開。然而,當你什麼都有了,突然間卻覺得很空虛,才開始探索愛在那裡,但是從來沒被教導過如何去愛,所以也就無從愛起了。
問:您覺得這本書有何缺失之處?
答:我覺得吳教授在這本書中,並不是集中精力討論這類問題,而是發表過很多這方面的文章,經過演講、探討,發現這類問題是個受關心的課題,所以集結成書,因此感覺上有些內容顯得重覆。除了這一點外,這本書可讀性很高,也很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