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掀起美國華裔青年來台從事歌唱事業之風的「老」前輩——洛城三兄弟。(張良綱)
台灣的流行音樂界,向來不乏非本土型的藝人。許多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華語歌手們選擇台灣發展歌唱事業。從九十年代初起,除了從鄰近台灣的東亞國家,也多了一批遠從美國來台發展演藝事業的年輕華裔流行歌手。他們為什麼來台灣唱歌?台灣市場又為什麼那麼容易為他們開啟大門?他們是玩票性的歌手,還是會認真經營一份長久事業的演藝者?
清晨五點多,中正紀念堂前已搭好的音箱中驚爆出強勁快速的貝司節奏;待耳朵好不容易適應這種高分貝的音量,前奏也正好結束。隨之而來的是一段中英文摻半的演唱。微微不太標準的國語,在強烈的伴奏中忽沉忽浮。
也許是音樂的召喚,也許是天色已曉,能見度提高,國家音樂廳的各個柱子後面,音箱旁的表演台邊,出現了一群三人一組、五人一隊的少女們。她們手拿筆記本、相機,機靈的在廣場周遭徘徊等待著。
什麼事情、或什麼人有這樣的魅力、能讓這群少女在星期天起個大早來中正紀念堂站崗?
五點五怳迨嚏A開跑的前五分鐘,一輛白色喜美轎車在「大中至正」門前停妥,一隊人馬迅捷下車,快速的走向起跑點;這時,守候已久的少女們,情不自禁的奔向前,卻在半路被工作人員吆喝道:「退回去,退回去,快要開跑了,你們會被擠倒的!」當人潮不情願的往兩旁退回,兩個穿白色T恤,牛仔長褲的大男生,已在起跑點上就位。「是他們耶!」「對呀,不過Stan和Jeff好像都變瘦了?」身後的對話,流露出濃濃的憐惜之意。原來,這漫長的週日晨間等待,是迎接今天Swatch國際奧林匹克路跑的特別來賓──L.A.Boyz,他們,也是掀起美國華裔青年來台從事歌唱事業之風的「老」前輩。
什麼風把華裔藝人吹到台灣?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L.A.Boyz表兄弟三人,自九二年起每年寒暑假回台灣發展表演事業。他們帶進了當時在台灣尚未流行的美式舞曲,如Rap,Hip Hop, new jack swing,並在同年成立「舞林盟友會」,藉熱歌熱舞會歌迷。很快的,L.A. Boyz的每一首主打歌,如早期的「跳」和去年的「Young Guns」都上了排行榜。他們的宣傳廖佩玲表示,L.A.Boyz最紅的一張專輯,曾突破四十萬張銷售量。
繼L.A.Boyz出道後,來台灣發展的美國亞裔青年二人組、三人組,或單飛的歌手頻頻增加,如Babes、唐文龍、李玟、周葆元和最新的A&C隆兄弟。這是市場趨勢的巧合,還是L.A.Boyz帶來的溫室效應,使得這麼多海外華人子弟躍躍欲試,想來台灣一圓摘星夢?
從A&C隆兄弟走入台灣演藝界的經過,或許能找到一些解答。A&C隆兄弟的東家達樂音樂,在旗下已有黃大煒及陳冠蒨等實力派歌手後,打算培養偶像型藝人。宣傳部主任陳麗紋表示,他們曾在國內試過各種管道,如各校舉辦的歌唱大賽,但都沒有相中合適人選,因而決定去美國舉辦幾場甄試會,從海外網羅新星。
達樂音樂於九四年三月于美國幾個大城,如洛杉磯、舊金山,陸陸續續的辦過了怳韋齛聶儱|。企畫部以Party為號召,鼓勵有興趣的年輕朋友們來玩玩,順便露幾手才藝。當時學古典音樂的隆兄弟只是陪友人來湊熱鬧,卻因耀眼的外型和身高被相中。
根據陳麗紋的說法,他們在美國所舉辦的怳韋齛繡梫|,平均每場有一百多位年輕朋友參加,包跨高中、大學年齡層的華人子弟,甚至有外國朋友也軋了一腳。看來,抱有摘星希望的海外華人真是不少。
華裔子弟摘星的侷限
華人子弟會想到台灣一圓摘星夢,不是沒有原因的。星夢人人可做,只不過在美國生長的第二、三代華人子弟,摘星夢在當地比別人更難實現。
一來,部份華裔子弟仍受到上一輩的傳統觀念影響而往理工、科學、醫藥行業發展,人文、社會科學、藝術方面仍是冷門。根據一份九五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抽樣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華裔子女選擇念理工或自然科學,為的是待遇高,就業機會多;加上許多人的父母已在相關業界有所成就,人脈豐富,在實習、就業等方面多少佔些便宜。
相對的,華人子弟鮮少進入人文、藝術行業的原因也是出路問題。《中國人的海外情結》一書中提到,「目前亞裔美人的文學已逐漸興起,不過仍是以自傳和重塑唐人街文化為主,表現了『一種特殊的華僑文學感性』。」柏克萊等許多大學在寫作、英文、歷史等課程中,教授都會指導學生看華裔作家,如譚恩美、Maxine Hong Kingston的作品。但一旦這類兩種文化間掙扎、衝突的故事看多了,無論背景是中美,或是日美、韓美的兩代情懷,吸引力會越來越低,成為死胡同中的定型文學,讀者層面自然益發侷限。
海外華人第二、三代在純藝術界求大放異彩的路難行,商業藝術中展露光芒的機會更是鳳毛麟角。一來,原本投入商業藝術的華人子弟就少;二來,即使他們投入了,出頭的機會也渺茫。長久以來,美國電視電影界賦予華裔演員的角色,不是嘗盡顛沛流離的難民、移民,便是在唐人街打架、鬧街的幫派份子。女演員的角色,更是被定型為神秘、順從的東方姑娘。
近年來,由於華裔在科學、資訊上卓越的表現,媒體上出現了新的華裔刻板印象。電視劇中,時而可見華裔演員擔任醫生、電腦專家等幾乎是滿腹學問的角色。這些看似「正面」的角色,卻在無形中抑制了華裔演員爭取其他角色的機會。
變質的叛逆?
多年來,香港動作片導演吳宇森可以說是極少數受到好萊塢青睞的華人導演;而真正能在美國主流影視界長期演出的華裔演員也不多見。在美國電視劇「單身漢」(The Single Guy)和「急診室」(E.R.)擔綱的Min-na Wen是少數能夠打入美國社會的華裔第二代演員。
既然在美國要打入表演藝術圈困難重重,對此方面有興趣、有才華的華人第二、三代子弟自然會考慮到一個較能接受他們的市場發展。而很多家庭來自台灣,寒暑假經常帶子女回台探親,對台灣本來就有一份「血濃於水」的親近感。同時,台灣近年對於外來文化接受能力特別強,L.A.Boyz的一炮而紅便是在這種種有利的條件下應運而生。
廣播主持人鄭開來和L.A.Boyz的前經紀人劉瑋慈不約而同的說,L.A.Boyz的走紅和時機有絕對關聯。鄭開來表示,在美國,饒舌及街舞流行風已有相當的時日。倘若只要引進國外的東西就會紅的話,這種音樂應該早就在台灣很普遍了;換句話說,L.A.Boyz的走紅和發片時機關係非常密切。
原來,L.A.Boyz出道時,正逢台灣選舉熱潮,一些官員,為了拉攏票源,喊出台語口號,學起閩南語。本土運動的潮流也在當時推到最高峰。L.A.Boyz的中、英、台語饒舌歌,就在「配合天時地利,在整個社會本土化的環境下,正好走運。」劉瑋慈說。
追溯主流文化中的次文化
廣播人鄭開來指出,L.A.Boyz帶進的Rap和Hip Hop的舞曲,源起於美國街頭青少年次文化;當時,在大人眼裡「叛逆」與「玩世不恭」的青少年們與志同道合,同樣不被理解的伙伴們藉著自創的一套舞技及饒舌技巧抒發心中的鬱悶。他們的舞蹈節奏穩定而強勁,供給快速多變的饒舌歌詞一定的空間揮霍。饒舌歌詞近年來從個人抒發心中不滿演變到控訴社會不公之處。但是,「我有話要說」的本質仍然不變。
有意思的是,雖然L.A.Boyz所引進的曲風本質是如此「叛逆」,這種音樂進入台灣流行樂壇後卻並沒有被視為「洪水猛獸」,相反的,不但青少年們很快就認同他們所帶進的美式舞曲,甚至很多父母,在看到L.A.Boyz的表演和逗趣的台語歌詞,對他們油然興起一份「自己孩子」的疼愛。加上許多媒體當時對他們的評語皆是「會讀書,會唱歌」,因此,就算自己的子女為他們著迷,家長也抱著「L.A.Boyz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少年模範」的這種認定而不加禁止。
對於自身美式風格的賣點,許多海外華裔藝人認為他們並不是純模仿或引進美國文化,而是自然吸收了成長環境的主流文化後再融入自己的特色。例如在洛杉磯長大,兩年前甫來台灣發展的李玟走的是西洋唱腔路線,甚至在電視台上模仿過美國女歌手瑪莉亞凱利。但對李玟來說,「我的特色就在於吸收了許多美式唱腔及曲風。」
今年二月才出道的A&C隆兄弟也表示,在製作第一張專輯時,由兩兄弟本身主導曲風。而之所以會運用許多美國或歐洲式的舞曲風格,是因為自己常聽這一型的音樂,也因此對這些舞曲味道相當熟悉,而較有興趣與信心用在專輯中,並非因為台灣沒有,所以要引進新鮮的玩意兒。
打工過後,何去何從?
然而,來台尋夢的海外華人子弟在度過「暑假返台打工」的階段後,卻面臨如何在台灣長久發展演藝事業的問題。
從台灣出去的小留學生雖然對台灣有些印象,但近來台灣生活、社會、觀念的急遽變遷,卻不是對台灣僅存著模糊印象的小留學生或是和台灣文化最大的牽連僅在於黃面孔、在家講國、台語的American Born Chinese (ABC)所能掌握的。即使他們每年寒暑假回來探親、度假,所認識的台灣,畢竟還是表面。就算真的成為歌星,日日夜夜趕場趕通告的忙碌生活,也無法讓他們有時間深入瞭解流行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脈動和流行歌曲市場的動向。
劉瑋慈點出,來台發展的藝人本身需要多瞭解發展地的市場動向,否則,很容易就成為稍縱即逝的泡沫文化。她也提醒,有些來台灣發展的海外藝人,因為走紅得快,沒有本地歌手苦熬、走唱的經歷,因此覺得在台灣唱歌很容易,而對成功不夠珍惜。甚至有藝人抱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心態,視成功為理所當然。殊不知在重包裝,捧偶像的台灣流行音樂市場,如不多求長進,藝人紅得快,落得也快。
李玟是華裔青年歌手中少數為了深入台灣市場,願意在這塊土地上多停留的一位歌者。她的宣傳俞兆欣指出,目前為止,李玟已在台發展了兩年多無間斷的歌唱事業。這段時間讓在香港出生,美國長大的李玟認識了台灣。她表示,「剛來台灣時,很戰戰兢兢,盡最大的努力做好藝人的工作。之後愛上了台灣的環境,希望能在台灣定居。」在台灣的兩年內,李玟出了戔i個人專輯和合集,又參加了勞軍及其他活動。因此雖然她在發展歌唱事業之前從未到過台灣,不少人都以為她是本土的藝人。
從美國夢到摘星夢
不過,只要歌藝好,有風格,台灣市場其實也並不在意歌手是否「根留台灣」。香港四大天王受到本地歌迷毫無保留的支持,就是明例。正如劉瑋慈說的,專業最重要。
目前歌唱事業剛起步的A&C隆兄弟似乎就抓住了劉瑋慈的一些忠告。這一對無心插柳而進入歌壇的兄弟,在第一張專輯的宣傳照中所呈現的,是看似「矛盾」的新新人類形象。他們的打扮亦古亦今,亦中亦西,一會兒是身著古服,帶著念珠的牧童,一會兒穿著最流行的塑膠衣,一會兒又抱著他們的拿手古典樂器,小提琴和大提琴。雖然他們以偶像姿態出道,兩兄弟都明白不能唱一輩子偶像的歌,成功真正講究的是實力,因此已經開始為將來轉型做規畫。
現在美國已屆五、六抪釭熊堣H新移民,許多是在七○年代自台、港出國留學的。這群去新大陸尋夢的人,當時除了想學取美國的科技長處,可能也想給自己、家人、子女一個較好的生活環境。他們三十年前所做的美國夢,多少已圓。而今成長的下一代,也有著自己的夢,其中,台灣摘星夢看來異常燦爛。只不知,回國圓夢的星星,有幾個能在星空中長放光明?
□

A&C隆兄弟是從美國十五場甄試會中脫穎而出的「新星」人類。(張良綱)

年輕的歌迷們捧著偶像宣傳照,本身也頗具「星」相。(張良綱)

李玟背後的大字報:「愛我久一點」,是否道出了來台發展的華裔歌手對歌迷的期待?(張良綱)

李玟歌友會的現場內,歌友以自製的海報似乎暫時回答了李玟的問題。(張良綱)

爆滿的歌友會,熱情的觀眾——台灣的唱片市場是否特別歡迎「遠來」的藝人?(張良綱)

發燒的媒體和亟需知名度的藝人相互依存,觀眾的胃口呢?(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