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是舊的,感情卻是新的。
從籌劃到展出,「影像新港」圖像展的場內、場外都是故事。照片本身有故事,執行單位也有它的故事;照片中的人物有自己的故事,看照片的人也發展出新的故事,合起來就是新港的故事。照片是舊的,感情是新的……
一早,八十六歲的蔡萬居老先生來到廖嘉展、顏新珠在奉天宮後街的臨時住所中,向這對負責「影像新港」圖像展的夫妻說:「我看到我的老師曾柱。」在說不清到底是哪張照片下,夫妻倆乾脆帶著蔡老先生一起到會場去說個清楚。
展出的最後一天又逢假日,會場上人潮特別熱絡。老先生站在一張日據初期的學校大合照前駐足久視,指著在相片邊緣的青年人說:「這個就是曾老師。」
展出一個星期來,幾乎每天、每張照片都有活生生的故事發生。

現年七十六歲的馮阿漂,聽到鄰人告訴她有外婆的照片在展覽,馬上跑來看個究竟。望著這位疼她的阿嬤,她不禁想起年輕時,漂亮又有一對長耳的阿嬤,遂在相片前膜拜起來……。
故事可以從兩百年前古笨港溪(北港溪)的一場大洪水說起,一場大洪水將一個古老的市鎮沖毀,居民分往南北遷徙,而有了今天的新港。
故事也可從十三年前,小鎮醫生陳錦煌不惜與太太南北相隔,回到故鄉新港開業談起。五年後因林懷民回鄉一場演出而觸動人心、成立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在地方鄉親的親近、參與下,持續至今。今天再次動員鄉親,演出這一場古笨港到新港的故事。
回到展出現場,故事還在上演著……
一位躲避日人統治,輾轉由日本到大陸,五十年來與故鄉音訊中斷,最近才回到家鄉的老婦人,在一張清末日據初期、祖父作壽的家族合照中,看到蹲在前排的自己,她和同來的姊妹說著過往歷歷。在會場幫忙的義工楊千鶴老師想起婆婆好像在這戶人家中幫傭過,這些年也常思念著家族中年紀相仿的小姐們,就趨前問她們認不認識「阿玉」,果然正是婆婆的昔日玩伴。她立刻叫丈夫把婆婆載來會場。
七十八歲的阿玉,問著七十五歲的阿琚「你還記得麼?那年我們去崙仔吃拜拜,陷進流沙,差一點同一日死在一起哪!」那天小女孩們衣服弄髒了,也不敢去吃拜拜,就在回程路上買了一些芒果吃個過癮才回家。怕會挨罵,不敢向大人提起,這段往事就成了她們如今會心一笑的秘密。

戰前,隨著夫婿到中國內地的現年七十五歲的林瓊琚,在身陷大陸五十一年後,今年首次回到台灣。她是新港前清秀才林維朝的孫女,望著六十多年前,還是十歲出頭時所拍下的一張照片,她直說:「能回來台灣已經很高興了,更不用說回到老家看見自己和諸多親友的照片……」(顏新珠)
九十歲的「郵便士」林在於日據中期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每天在方圓五公里送信,兼替鄉親讀信,或代為到街上繳款。地方他走遍,人頭他熟悉。當時跟在他身後玩耍的孩子們,「攏死好幾個了」,看著十八歲時的自己,林在感嘆歲月的流逝。
一張五十年代阿媽在合院育孫的照片前,一位歐巴桑將照片擦拭乾淨,然後對照片合十膜拜,她說「我不在照片中,不過照片裡是最疼我的外婆。」
故事有舊有新,越靠近今天的照片色彩越鮮明,故事越鮮活。
一張撿收中古物老人的照片,外人看來不過是芸芸眾生之一,而新港人都知道他是那個大街小巷收破爛的「零收仔伯」陳座。七十八歲的陳座零收壞銅舊錫不為糊口,而是為照顧他下游收舊物的一些無依老人;而更傳奇的是,他老來想學拍照,在七十大壽時,請兒女們別送禮金改送相機,因而擁有了十多台專業級的萊卡、康德士相機,供他在工作之餘拍照。
在基金會安親班老師帶領下來參觀的小朋友,對著一張小朋友的特寫照片時,嘻嘻笑地說:「是陳貞穎、是陳貞穎!」
一個人的故事,一個家族的回憶,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串成每個新港人和新港三百年來的歲月。

新港人笑稱廖「嘉展」,理應在嘉義發展;顏「新珠」,則是新港之珠。玩笑之間,可知夫妻倆對「影像新港」活動的投入,和鄉民對他們的喜愛。(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展覽會場上,顏新珠拍照時,廖嘉展一手抱一歲多的女兒耕樂,一手牽四歲的兒子棠棠。這對在雜誌社工作多年的夫妻,三年前從台北搬到埔里定居。並在去年,太太拍照,先生撰文,雙雙投入這次活動。
去年九月初,承辦嘉義全國文藝季的新港文教基金會,決定以老照片來訴說「古笨港到新港」的故事。方向決定後,「最擔心的是不能找到數量足夠、品質良好的老照片,可以表達新港三百年的歷史」,包括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執行的廖嘉展都不知結果會如何。何況在老城鎮裡,老人故去時,家人常有將他的日常用品一併焚燒的舊俗,也不知有多少珍貴的老照片已隨之灰飛煙滅。
透過會訊、到學校擺置小傳單,還有義工、鄉親的口口相傳,基金會徵求老照片的消息開始在新港鄉散佈開來。一張、兩張,一本、兩本,「每天都有新震撼」,廖嘉展表示。照片的數量和品質都遠超過他們原先的預估。
目前鎮上最古老的東洋相館二代接班人李文攸,送來了父親和他為鎮上大事所拍下來記事,「古物有古董商收藏!過去的事,一旦過去就過去了,不拍下來,下一代就沒得看了」,李文攸表示。他的父親拍過前任考試院副院長林金生在民國四十年時當選首任民選嘉義縣長的照片;他則拍過一些老街、老建築物拆毀前的風貌;也拍過奉天宮鐘鼓樓落成時所舉辦的「全省遊覽車小姐歌唱大賽」。
早上在公園唱歌的「念歌會」會長林英敏,拿出家中照片之外,又在一起念歌的蔡玉春家找到一批日據時代的學校照片。牙醫林進添沒有提供什麼照片,卻專對來就診的病患下手,找到在日據時擔任保正(村長)的何士有,又挖出一批當時的官方記錄。
等待挖出的容顏一方面公開徵求,一方面廖嘉展也對地方上大家族主動拜訪。像是清末舉人林維朝、其孫林金生、曾孫林懷民的林氏家族,自然保留了許多關係整個新港的照片。
「三個月下來收集了一千多張的老照片,三分之一來自拜訪得來,三分之二則是自己來」,顏新珠說起鄉民的熱心參與。因此面對部分送來一大批不可能使用的照片,他們仍然很開心地收下。老照片就這樣像挖地瓜似的,一拉就是一大串。
面對一些不知圖內人事為何的照片,廖嘉展提著幻燈機到當地人家去放映,請鄉民幫忙指認。一張日據時相撲大賽的照片,一個個壯丁赤裸地展現銅人般「漢草」(體格)。「那一個好像是我父親,我去叫我二娘來看」,一位鄉民就這樣找來了大半個家族,在投影布幕前將影像和記憶慢慢拉近……
展覽結束了,故事還在繼續著。「李老師又送來了兩本舊相本」,基金會秘書游麗莉向廖嘉展說。目前基金會正在整理此次展出的照片和資料,擬於年底出書。
「我相信台灣一定到處都還有這樣的老照片」,廖嘉展篤定地表示。他相信其他鄉鎮、社區也同樣有很豐富的圖史資料,等待人們去挖掘。
從奉天宮到新港飴,從林維朝到林懷民,從登雲書院到新港文教基金會,新港人又將有另一項驕傲,就是這本由鄉親一起活過,一起出力的新港圖像集。
〔圖片說明〕
P.122
「這位敢是?」
新港安和村吳灑泓村長和他的兄弟們,經過兩次的指認,依然無法確定照片中的父親,最後終於請出七十六歲的郭水青老太太,經過好久的辨別,老阿嬤用手指著一位頭戴圓盤帽,帶領著番婆庄(今稱安和村)壯丁,參加相撲比賽的丈夫說:「就是他!」
P.124
現年七十六歲的馮阿漂,聽到鄰人告訴她有外婆的照片在展覽,馬上跑來看個究竟。望著這位疼她的阿嬤,她不禁想起年輕時,漂亮又有一對長耳的阿嬤,遂在相片前膜拜起來……
P.124
戰前,隨著夫婿到中國內地的現年七十五歲的林瓊琚,在身陷大陸五十一年後,今年首次回到台灣。她是新港前清秀才林維朝的孫女,望著六十多年前,還是十歲出頭時所拍下的一張照片,她直說:「能回來台灣已經很高興了,更不用說回到老家看見自己和諸多親友的照片……」
P.125
新港人笑稱廖「嘉展」,理應在嘉義發展;顏「新珠」,則是新港之珠。玩笑之間,可知夫妻倆對「影像新港」活動的投入,和鄉民對他們的喜愛。(張良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