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黠伶俐、頑皮好動的天才兒童王乃慶,日前由電視、報紙報導後,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的電話鈴聲經常不斷。許多心焦的家長急於知道:家中那個聰明活潑的小搗蛋,是否也是資優兒童?如果是,要怎麼教養他、幫助他發展潛力,才不致誤解天才、埋沒天才?
來到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即使媽媽一再嚇唬,小寶還是一刻不肯停地東跑西跳、問東問西,弄得疲憊的媽媽眉頭深蹙。
七歲的小寶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對勁,臉色紅潤、身體結實,說起話來頭頭是道,一看就是個靈巧的小男孩。然而,在媽媽和老師眼中,他是個令人頭痛的小搗蛋,束手無策之下,才想到是否需藉助專家作心理分析或特殊治療?
凡事都愛「打破砂鍋問到底」
在家裡,小寶從小是個「問題兒童」,凡事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而且精力充沛,任何小事也不放過。爸媽起初還能耐心回答,有了妹妹之後,實在沒有餘力應付他隨時隨地、永無終止的問題,便逐漸感到不耐。
小寶也是個「破壞狂」,任何玩具一到他手中,不一會就拆得七零八落。不但如此,前些時還把模型小汽車塞進錄影機的片匣,讓匣帶自動下降,說是立體停車場,差點弄壞新買的錄影機。比起乖巧聽話的妹妹,小寶十足是個小搗蛋。
在學校裡,小寶的成績忽好忽壞,有時拿第一,有時竟會敬陪末座。尤其傷腦筋的是,他總不肯好好上課,不時傳字條、拉鄰座女孩的辮子、踢前後同學、甚至用橡皮圈彈老師的背。
他極愛發問,經常打斷老師上課、干擾同學發言。他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也令老師覺得不堪其擾,因此認為他存心搗蛋。至於家庭作業,更是沒有一天肯好好寫完的。
就這樣,小寶被視作班上的特異份子和問題兒童,老師對他的評語是:搗蛋、固執、屢勸不改。
聽了這些陳述,心理醫生初步認為小寶的問題很可能是:過於聰明。
醫生決定先為小寶做個智力測驗。果不其然,各種鑑定都證明他非常優秀,很多概念推理能力已達十二歲以上的程度。他的智商高達一六○。
一般課程常會令資優兒童不耐
醫生認為小寶應接受特殊資優教育。因為普通班的課程,大致是為智商一○○至一二○的孩子安排的,小寶多半看兩眼就會了;在既無新題材可學,又不許自由活動的情形下,只有自己「製造」一些新奇的花樣玩玩,「搗蛋」便成為他的樂趣。
經過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的鑑定,媽媽憂喜參半。喜的是,幸好及早發掘,否則這個令人頭痛的小搗蛋,將來很可能因不被瞭解而被壓抑、埋沒,成為問題兒童或問題青少年;憂的是,有了個聰明過人的孩子,該怎麼教養他、幫助他,才能使他優異的稟賦得以充分發揮?
向專家請教鑑定和教養的方法
如果家中有個像小寶一樣聰明搗蛋的孩子,可到那些機構去鑑定他是否資優?如果是,要怎麼教養?
師大特教中心主任吳武典說,目前國內的臺大醫院、市立療養院都附設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可做鑑定工作;師範、師專所屬的特殊教育中心,也有類似服務。但他強調:「客觀的智力測驗,固然能提供相當正確的資料,但對幼兒而言,測出的智商穩定性較低,不宜過度相信。最好的方法,還是多從孩子的行為表現去觀察。」
一般說來,聰明的孩子比較早會說話,而且辭彙豐富、條理分明。他能詳細生動地描述所見到的事件或情景,也會扼要不繁地覆述一個故事的情節,還可能對事情作批判性的分析。這種孩子多半也很早就有興趣識字和讀書。
以最近成為新聞人物的王乃慶來說,他不足六歲,但所涉獵有關天文、地理、其他自然科學及詩詞的書籍,已足足三大櫃。但吳主任提醒家長:「較慢說話或識字,也未必就笨。愛因斯坦四歲才說話、七歲才識字,可見這不是絕對的標準。」
資優兒注意力集中、長於思考
深思、好問,也是資優兒的特徵。他們對事較敏感,能看出因果關係;看書或遊戲時全神貫注,並會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或獨自思索、或向大人發問,且窮追不捨。
羅傑的父親形容他從小「沉默深思、手不釋卷」;寧致也是個思考型的孩子;王乃慶的媽媽則說他「好奇心重、求知慾高、反應奇快、記憶力強、問題特多」。
吳主任表示,資優的孩子,心智常發展得較早,他可能不愛和同齡孩子一起玩耍,寧可獨自閱讀、思考,或做他自己有興趣的事,有時不免被誤解為「孤僻」或「古怪」。他們也比較固執,敢於反抗權威,並常有異於常人的想法和特殊的學習習慣。
對於這樣的孩子,吳主任建議家長切忌以自己的想法或立場,對他的行徑表示不屑一顧或橫加干涉。「幫助一個聰明孩子發展潛力的基本原則,就是忍受他、接納他,並且設法滿足他的需要。」
注意聆聽孩子的想法、專心回答他的問題,是資優兒父母必須具備的耐心。假如孩子的問題經常被敷衍、打斷,他的好奇心會漸漸萎縮。
根據研究,經常得到父母回應的孩子,比不受注意的孩子智商要高。此外,如父母已無法應付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可為他介紹與他興趣相關的專家晤談,像王乃慶與夏元瑜教授談恐龍,與沈君山教授、蔡章獻臺長談天文,就是十分理想的安排。
適當約束行為,但不約束思想
「對孩子正在進行的工作或行為,最好經常保持欣賞的態度,即使有所批評、建議,態度也要溫和。」吳主任說,當孩子一盤棋沒下完、一本書沒看到一個段落時,最好不要強制他去洗澡或吃飯。
王乃慶的母親也說:「我怕約束了他的行為,也約束了他的思考力。」這是很正確的做法。但專家也認為,不宜過度放縱孩子為所欲為,基本的生活規範,不可因「資優」而特別通融。因為一個目中無人、行為乖張的「天才」,未必是國家社會之福。
此外,豐富多樣的環境、新奇而富挑戰性的經驗,一方面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慾,一方面也能刺激智力成長。幾乎所有天才兒童的父母,都盡量買有益的書籍讓他們閱讀,買益智玩具讓他們探索,並且經常帶孩子參觀、旅遊。
楊柏因的母親,得空就帶孩子到書店去一大套、一大套地採購他有興趣的書籍;于如岡從小就愛跟父母到鄉下捉蝴蝶、螃蟹做標本;王乃慶的父母每到假日,總帶著他到天文臺、博物館參觀,還在家中準備了天文望遠鏡、顯微鏡、燒杯、試管……,任他盡情嘗試、研究。
豐富的環境,是天才的溫床。有人因此建議資優兒的家長「努力存錢」,因為教育除了精神面的投資外,物質的花費也不少。
因勢利導,不能期望他樣樣都行
文化刺激愈多,兒童潛力的發展也愈大。但過度的刺激和灌輸,會得到反效果。不少家長在發現孩子稟賦優異後,想盡方法要使孩子「更聰明」,深怕埋沒了他的天份,早早便將孩子送去學各種藝能,分分秒秒都不放過。
吳武典博士認為,天才並不是全才,不能期望他任何方面都有好的表現。當然,如果孩子對某種藝能有特別的天賦,提早訓練並無不可。但家長必須顧及他的健康與興趣,不要因此剝奪了他的快樂童年。
課外學藝,無論是那一方面,都最好有專家指導,循序漸進。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興趣,給他選擇的機會。如果強迫學習、期望過高,非但不能使他「更聰明」,還可能斲傷了他的學習意願。
寧致小時音感極佳,母親送他去學琴,也學得不錯,後來中斷是因他自己想多花時間在他更有興趣的數學上;楊柏因數學好,書畫卻差,但父母從不要求他畫得更好;羅傑的父親也強調讓孩子順其自然,適性發展。
讓孩子在愛中成長,成為快樂、健康的人,是最重要的。
不要拿孩子與別人比較,更不要炫耀、展示天才兒童,過度曝光對孩子有害無益。專家多認為,家長應多給予關愛和照顧,並且不要忘了孩子就是孩子,也會有貪玩、犯錯的時候,不必要求過多、期望過高,使孩子成了個世故的「小大人」。
父母心甘情願作某種程度的犧牲
王乃慶的母親辭去待遇優渥的工作,就為全心照顧孩子;他的父親也總是推掉一切應酬回家陪孩子學習。楊柏因的母親時時為孩子著想,楊家的飯菜並不以大人的喜好為準,而是選擇適合孩子成長所需的高蛋白食物。寧致的母親為了孩子的教育,留在紐約獨力照顧寧家兄弟,與擔任外交官的寧父兩地相隔。
每個表現優異的天才背後,總有默默付出的家長,這份付出,經常也意味著某些犧牲。但這個犧牲通常是值得的。一位心理學家曾說:「或許我們不能改造世界,資優的孩子們卻有此潛力。幸運的話,有一天他們可能當上總統、發現癌症療法、寫一本完美的文學作品、致力改善人類生活品質……,不都是很好的事嗎?」
起點領先,並不能保證終點奪魁
當然,成功的條件很多,絕不只靠天資。羅傑的父親說:「要想成功,天資、健康、毅力,三者缺一不可。」中研院院士鄭洪也指出:「資優只表示比同齡孩子領先一步,並不代表成功。邁向成功的路很長遠,一開始領先的,並不見得就能贏得第一。」
顯然,在某一程度之後,智商與成功的關係並不絕對,勤奮、自信、毅力、熱忱、體力與人際關係……的累積,甚至可能比智商還重要。因此,在智力活動外,家長也應給孩子健康的身體、完整的人格教育,才不致使孩子小時了了,僅止做個「神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