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天文知識,似乎只在一年三節時才和我們現代人發生關係。但是你可知道,每次回歸都風靡世人的哈雷彗星,是中國人最早正式記錄的,而且持續觀測了兩千多年……。
翻開歷代史書,有關各代帝王的「本紀」之後,就是「天文志」。春秋戰國五百年間,政權更迭頻繁,星占家們各事其主,大行其道,引起了王侯對天象觀測的重視。
中國人相信天象和人世間的政治是互動的,天會干預人間,人事也會感應上天,因此君主莫不重視「天意」,除為了「視天時而布政令」,也要「察災祥而省得失」。
兩千多年來,儘管改朝換代,但在帝王提供研究經費、儀器設備下,中國人累積了大量、從未間斷的天象觀察記錄,成為世界上最完整的天文資料。
在曆法方面,中國在夏商時期已有曆法,今天的農曆,也稱「夏曆」。當時觀測出來的「年」,長度是365.25天,和現行公曆的365.2425天已經很接近了。西漢到五代間,二十四節氣、月亮的朔望、年曆中閏月的安排,都已經怳嬪像ヾA對中國古代農業有很大的貢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由於訂定曆法需要精確的數據,這就必須藉助儀器。兩千一百年前,西漢的洛下閎為漢武帝發明了「渾儀」,歷代逐漸改進。
為什麼叫做渾儀?中國古代有三種宇宙觀,分別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宣夜說主張:地以外都是氣體,天之所以呈藍色,是距離我們太遠的緣故;蓋天說的主張是: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蓋在地上,就像鍋蓋一樣;渾天說的主要思想則是:天是一個球殼,日月星辰都附著在天殼上,天包著地,就好像蛋殼包著蛋黃。這是一種以地為中心的宇宙觀。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為了證明「渾天說」的正確性,曾經設計了一架「漏水轉渾天儀」,以漏壺的流水為動力,通過齒輪系統,帶動象徵天殼的渾象一天旋轉一周,好讓它剛好吻合天象。
唐玄宗時,也有一位出色的天文學家一行法師,他改良張衡的渾天儀為「渾天銅儀」,銅儀每天轉一度,每年轉一圈,還有兩個木人,按時擊鼓、敲鐘。
北宋蘇頌在他們的基礎上,設計出更為完善的「水運儀象台」,他利用一卡一放的擒縱系統來控制齒輪,使整座機械裝置得以準確計時,並與星體同步運轉。
這種擒縱系統是現代機械鐘的心臟,水運儀象台可以說是世界上天文鐘的直接祖先。可惜就如同火藥、造紙、印刷術,這個領先的地位也沒有能夠持續下去。
古為今用
天文學到後來為什麼沒有能繼續發展呢?
大陸學者陳久金、楊怡認為,除了經濟、政策等社會原因,也有天文學本身的因素。因為宋元兩代,天文儀器已經達到肉眼測量的極限,除非增加凹凸鏡片,否則精確度不會增加;而望遠鏡技術是在歐洲誕生的。其次,中國古代精於代數計算,但解決天體位置等問題需要幾何觀念,這卻是中國傳統數學最弱的一環。
怳誑@紀,波蘭的科學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的學說,建立了近代天文學,從此西方天文學大步超前。明末,西方天文學透過耶穌會教士傳入中國。至此,相信了幾千年「天是球,地被包在天球中」的中國人,全盤否定過去,接受了西方的天文學理論。
但是有愈來愈多事實證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對現代天文科學意義重大。
《春秋》上記載,「魯文公十四年(西元前六一三年)秋七月,有星孛於北斗。」這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哈雷彗星的記錄。
哈雷彗星每七怳誚~回歸一次,中國歷史上,從秦始皇七年到清宣統二年,每一次都有詳細記錄。近代西方天文學家曾利用這些連續的觀測數據,來推算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得到許多重大結論。
西元一○五四年《宋會要》記載的一顆超新星,後來也被西方天文學家證實,金牛座到現在還不斷膨脹的「蟹狀星雲」,就是它當年爆發的遺跡。此外,為了預測朝廷帝王吉凶,太陽黑子、流星雨、隕石等奇異天象,中國古代也有舉世最完整的記載。這些已被現今天文學界視為極珍貴的研究依據。
為了守住天機,被規定必須住在京城,雖然犯了罪可以從輕發落,但卻至死也不得告老還鄉的中國歷代天文官們,大概沒有想到,他們每天盯住窺管,只為記下蒼穹中任何變動的寂寞歲月,對後世天文學會有如此的貢獻吧。

中國古代許多人相信「天殼是一個圓球,地在其中」的宇宙觀。宋朝蘇頌還造了一架可以在內部觀看天體的「渾象」,球內中空,球面上有許多洞穿的小孔,代表天上的恆星。天文官就坐在其中的懸吊椅上觀看點點亮光,像極了現代天文台的天象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