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來,我們日常使用、周遭所見的傢具,式樣愈來愈多:從仿古的厚重木桌木椅,到輕巧靈便的合板製品;從歐式古典的曲線雕琢,到現代明快簡潔的直線風格;從木、竹、藤、皮的自然趣味,到塑膠、金屬的摩登質感;……配合日益興盛的室內設計、裝潢,使每種材質、形狀的產品,都能「各得其所」。
國產傢具不僅使我們的起居環境更加舒適、美觀,還有一大半飄洋過海,賺取可觀的外匯。
家具的起源,大概要追溯到遠古時代表面平整的大石塊。我們的老祖宗坐在地下,把食物放在石頭上,分而食之。
唐代以前,中國人都是席地而坐,僅有矮桌而沒有椅子。直到唐朝時,凳子、椅子出現,才逐漸發展出腳比較長的桌、几。

圖2:木製餐桌椅是外銷大宗。(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古代家具多為自製
傳統的中式家具有太師椅、八仙桌、神案、鼓凳、雕花床、梳妝臺、洗臉架等。官宦富室使用的家具不但講究木料材質,還要雕上各種圖案花紋,十分精緻;普通人家所用的則造型簡樸,以堅固實用為主,更常就地取材,以竹子釘成簡便的矮凳、嬰兒床等小型家具。
以前沒有現成的家具出售,較講究的人家,自女兒出生,就開始為她準備妝奩,除首飾、女紅外,還得請來工匠,訂製衣箱、梳妝臺等陪嫁家具。結婚時,男方則要負責準備新床。這些家具材料結實,都可用上一輩子。
直到廿世紀初,國人與家具的關係才有了改變。這時市面上已有製好的現成家具出售,且因西式家具傳入,款式也增多了。
當時,西方各項手工業已步入機器加工時代,家具業亦不例外;於是經由大量生產,製作成本逐漸降低。材料方面也有突破,發明瞭合板——把原木旋切為極薄的木片,數片薄木再以紋路縱橫交叉的方式膠合,製成面積很大的木板。如此,既可增加木材的使用率,又因木片紋理互相垂直,強度比相同厚度的實木高。此外,金屬、塑膠等也被開發為家具材料。

圖3:積層竹材是國內新發展出的傢具材料,圖為用它製作的座椅。(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西式大量產銷的家具打入中國市場
這種種因素使得西式家具的售價漸趨大眾化,打入各地市場——包括我國市場,並廣被接受。
今天國人日常生活所用的,不論是客廳、餐廳或臥室的家具,幾乎全是西式家具。不僅如此,國內家具業的產品也以西式為主,並已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去年,我國家具外銷總金額約達美金六億元,全世界排名在前六名以內。
國產家具的外銷業績,在近十年來飛躍成長。據統計,民國六十一年至七十一年,十年來家具年出口額增加了廿八倍;甚至前兩年國際經濟不景氣時,仍能維持成長。

圖1:外貿協會每年舉辦一次台灣傢具展售會,吸引不少國外買主前來選購。(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美軍的大量選購,造成國產家具發展的契機
造成我國家具業發展的遠因,可追溯自民國四十年代,美軍顧問團駐臺,他們慣用西式家具,本地師傅便按其需要和供給的圖樣,製作各類家具,因價廉工細,頗受歡迎,名聲也逐漸外揚。當時駐在亞洲其他地區的美軍來臺渡假時,亦常趁便選購一些家具,運回美國,這是國產家具「外銷」的濫觴。
當時,雕工細緻、富中國趣味的箱櫃桌椅等傳統中式家具,也頗受美軍垂青,雖然價格高昂,但他們以收藏藝術品的心情購置,運回美國的也不少。
在韓戰、越戰期間,駐在亞洲的美軍來臺的更多,為國產家具進一步開拓了市場,可說幫忙奠定了臺灣家具業的基礎。
由菲僑回國投資、產銷量極大,至今仍享有盛名的「僑大木業」便在當時崛起。而製作價格高昂、手工繁複的中式藝術家具工廠,也在臺北、新竹兩地發展起來。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國內家具的製造技術,水準漸漸提昇。
家具業興起的近因,是木材加工層次較低的合板業走下坡。

圖2.3:不同材料的客廳組合傢具,產生不同的風味;圖2.是木製。(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合板業走下坡,產制家具以提高附加值
民國六十八年,是我國合板業發展的顛峰,外銷金額超過四億美元。國內原木產量不多,製造合板的原料仰賴進口,加工後輸出,賺取其中的加工費用。
近年來印尼等原木輸出國,開始發展本身的合板業。他們勞力便宜,且原料自產,不需運費,生產成本低,國內業者難以與之競爭,因此必須利用現有基礎走出一條新路——國內工人技術優秀,可提高加工層次,發展家具業,以爭取較高的附加值。
而且,由於家具的種類、式樣變化繁多,雖然可以機械輔助,提高製造速度,但無法像制罐頭一樣走向全自動化,是屬於技術性勞力密集的產業。
我國工人素質高,而工資水準較先進國家低,所產製的家具深具競爭力。因此許多原從事木材原料簡單加工的業者,也都走向生產木製家具。
承購我國家具出口額1/2以上的美國,就有數家大型的家具廠停掉某些產品的生產線,改向臺灣訂製。因為根據成本計算,他們自行產制不如買臺灣的家具划算。

圖3.是籐製傢具。(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組合式家具是出口大宗
出口數量最多的,是組合式(knock down)家具,也就是可拆卸拼裝的家具。比方一把椅子可分為腿、扶手、靠背、椅座等部分,裝箱時便可充分利用空間,節省運輸成本,運到進口國後再組合。
一般人印象中的組合式家具,是比較簡單、粗糙的產品,由顧客自己帶回家拼裝,或是書架板子、格子形櫥櫃,可任意組成各種格局的家具。這些稱為「自助式」(do-it-yourself)或「付現帶走」(cash & carry)家具,國產外銷家具有不少這類產品,是由消費者自行組合的;但也有相當高級的歐式家具,外銷後由當地進口商或家具店按照圖示組合再出售。
外銷家具廠可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一類是大企業投資、規模較大的廠商。如臺塑關係企業的朝陽木業,原來生產合板、門板等建材,經營管理已上軌道,四年前加入家具生產行列,去年度便有七百萬美元的外銷紀錄。國泰集團的金原閣公司,也由室內設計轉向家具業,亦僅四、五年歷史,已年有八百萬美元的外銷金額。
更大的一家是華僑投資的香港柚木公司,因其總公司在美加有自己的經銷網,所以產品都按照總公司的設計,大量生產,外銷額向居第一。
另一類是以風格獨特取勝的家具廠,如豐邦家具以歐式高級家具獨樹一幟,安偉企業則以生產各式椅子為主,他們的業績也都極佳。
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家具廠,雖然個別營業額不高,但匯集起來也是股相當大的力量。
上述幾類家具廠,無論產品形式、規格為何,皆以木材為主料。

國內產製的傢具,種類、式樣繁多;圖1:具法國風味的書桌。(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以木為材,變化巧妙
木材是從古至今用得最多的家具材料,人類能用同樣的木頭做出各式各樣的家具;同類的木製家具,也只要在線條、色澤、寬窄、高低、雕刻等方面稍加變化,就又能推陳出新。
然人類對這樣的成就仍不滿足,腦筋又動到木頭本身,造出多種前所未聞的木製材料。像膠合一片片木板而成的夾板、碎木屑經高壓及化學處理而成的粒片板、木條為心夾板為面的木芯板等,充分利用材質不佳的木料,做成堅固耐用、加工容易的家具材料。
這些板材可貼上木皮,或印好圖樣的紙,甚至直接在板面印刷,加工製成各種花紋、顏色的材料以供選擇。因其價廉、輕便、較易乾燥,現在各類家具多以此為主要原料。
許多色澤優雅、式樣沉穩大方的餐桌,外觀一如實木所製,其桌面卻「暗藏玄機」,既可降低售價,又不致發生整塊實木由於乾燥不易、日久彎曲變形的情形。
同是採用合板類材料做桌面,其中又各有巧妙。簡單的就是整片以合板製成,表面貼上薄木皮;普通的則以較厚的木片膠合上去,增進質感;講究的,只有桌心用合板,四面環以實木條,憑添保護、修復的功能。

圖2:保持樹頭天然形狀做成的原木長几。(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籐、竹家具亦受歡迎
木製家具是國產家具的主流,其下依次為籐制、竹製家具。在各種人造化學聚合物產品充斥的現代,很多人嚮往接近自然的家居環境,因此以天然材料製成的家具較受歡迎。國產木、籐、竹製家具的外銷金額,佔所有外銷家具的80%以上。
國內野生藤的數量少,大多口徑較細,無法供應製作家具所需的各種規格,需自印尼、菲律賓等地進口。
籐業的興起在民國六十年左右,是日本商人應其國內需求來臺尋找製籐業者所帶動的,因此迄今國產籐製家具仍多銷往日本。
但日本市場的需要量不夠穩定。當地家具店認為籐是熱帶產品,籐制家具應為夏日家具,所以冬季採購量微乎其微。這造成我國廠商無法維持定量生產的尷尬局面,及地下小工廠趁旺季撈一筆的混亂情形。

圖4:歐式餐桌、椅。(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自營自銷,生意興隆
觀念、做法上頗具創見的臺灣丸十公司,董事長劉家模曾到日本考察市場,發現家具零售店冬季不把籐家具擺出,顧客自然無從購買。他決定與日人合資在當地設置專賣店,完全陳設籐製家具,一方面投合現代消費者重視個人口味的愛好,精心設計店面,表現出籐製品的特殊風格;另一方面展示經過「加熱」處理的產品——配以適當的色彩和椅墊,使藤家具在冬天裡也能散發暖意,以改變「夏日家具」的形象。
「丸十」從去年初開始在日本設置專賣店,目前已有六家連鎖店,預計三年內可增到五十家。這種做法已見成效,不但冬天亦可接到訂單,以維持定量生產,又可打開直銷的通路,增加利潤。
在家具市場上,日本市場的產品需求趨於量少樣多,製造成本較高;美國市場則趨於量多樣少,對廠商較有利。因此五、六年前,丸十公司又致力開發美國市場。

圖5:體面大方的辦公室桌椅。(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美國市場競爭激烈
而美國市場既較有利可圖,向來也是各國業者爭逐之地,例如菲律賓,挾其原料產地、歷史傳統等因素,一向是銷美籐製品的重要製造國。劉家模認為,要能與人競爭,就必須在降低成本、提高品質上下功夫。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籐製家具工廠,常把手工多的工作外包,按件付酬。「丸十」則雇用固定支薪的工人,「這樣我們對工人技術上的訓練、經驗的累積,比較能掌握,對品質也較能控制;而且生產速度估算準確,可按時交貨。這樣雖然要長期維持員工開支,但絕對是值得的。」劉家模說。

3:東方風味的餐廳傢具組合。(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試以機器代勞,並進行合作產銷
為減少人力、簡化生產程序,劉家模始終很關心機器取代人工的可行性。但由於工業技術發達國家沒有籐加工業,所以也無人研究籐料加工的自動化籐機械,必須自己摸索、設計或權宜使用木料加工機器。累積十五年的經驗,「丸十」工廠從最初100%由人工製作,現已有40%由機器代勞。
「丸十」並聯合了十五家籐製家具工廠,合作進行接單、銷售。每家各自負責生產某類產品,然後把未上漆的素身家具統一送到「丸十」新設置、長達七百呎的塗裝線,完成最後一道手續。
如此各工廠可專心生產本身擅長的產品,專精發展促使質量並進;而且各家分攤銷售費用,可減少開支。
經過種種努力,「丸十」預計今年銷美籐具可達四百萬美元,它的做法值得其他業者借鏡。

圖1:白色的籐制臥室傢具。(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紋盡腦汁利用竹材
提到竹製家具,一般人腦中都會立刻出現一張竹登咯吱咯吱搖晃的畫面,直覺地想到:竹製品恐怕難登大雅之堂吧?
細長、中空、有節的竹子,不像厚實的木頭可鋸開變成木條、木板;若劈成長條編結起來,又不如籐條有韌性,可承受相當壓力而不斷裂;保持原狀吧,又硬梆梆地不容彎曲,無法做成優美的弧形椅圈;讓它直來直往,砍成一截截地做椅腿、桌邊,它也不領情,用點力一撞,或天氣變化時,便喀喳一聲裂了,實在不是做家具的好材料。
可是這個難伺候的植物偏在國內特別多,不加利用實在可惜。因此,臺灣省林業試驗所便為竹料改善「體質」,除改進乾燥、防蟲的方法,還在民國六十五年研究出「積層竹材」,並請臺北工專工業設計科製成家具以資推廣。
工專教授李薦宏說:「『積層竹材』是以竹片一層層相疊黏合而成,做法有如木製合板,可提高受力強度,且可以機器大量製造。」
已有廠商開發積層竹材製成休閒椅,椅腳是跪著的形狀,長條竹材直接從椅背延伸到椅腳,成為一把富有彈性、很舒適的椅子。

圖2:這家茶館以本地製作的籐椅搭配木桌,充滿原始樸拙的氣氛。(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竹編板值得開發
也有廠商在木製合板上,黏貼編結的竹片,稱為「竹編板」,用以製成各式家具。
位於南投竹山的「鹿谷竹木業」總經理葉惟堯說:「製作竹編板需大量手工,因此工廠多先裁好竹條,包給附近農家編結,論件計酬。農閒婦女皆以此為副業,有上千人從事竹片編結的工作。」
「目前製造竹編板家具的工廠很少,因為有意投資家具業的人,多半往市場、機器、師傅等有前例可循、較易掌握的木製品發展。而竹子加工所需手工太多,輔助機械有待發明及改良,且一般人尚無購置整套竹製家具的習慣,大多只是買一兩件做為點綴。」葉惟堯說:「但從每次竹編家具參加國外展覽會時,所吸引的大批好奇、喜愛者的情形來看,竹編板家具相當有發展潛力。」
竹編板家具目前多銷往美國,以放被褥、枕頭的床尾箱,與床頭櫃、床等臥室家具為主。但整體而言,竹製家具外銷量仍不多。
除天然原料製品,我國尚有少量金屬、塑膠製家具外銷。

圖3:竹編板製成的全套臥室傢具,清新雅緻。(本刊攝影小組/摩登家庭/豐邦傢具/鹿谷竹木提供)
金屬與塑膠產品亦有外銷
金屬家具外銷最多的是,以金屬管為骨架的海灘椅類,多銷往歐美。此外,還有檔案櫃、辦公桌椅等鋼製品,以東南亞市場為主。另外也產製醫院用病床外銷。
塑膠製品具有質輕價廉、不易損壞、容易清洗等特性,適宜設置在公共場所,如車站、機場、遊樂場等往來頻繁之處。雖然目前出口金額不高,但以本地原料充沛,大有拓展餘地。
國內常見很美觀的繃布沙發,以塑膠皮、真皮、防火布、絲絨或呢料做面,泡棉、彈簧等作填充料,一套萬元左右即可買到,在國內市場的銷量市場極大;但因沙發拆卸組合不易,所以運輸不便,同時填充內容品質不穩,繃布做工亦不夠精細,外銷數量並不多。
回溯十年來的家具業,能由一株幼苗迅速成長,業者本身的勤奮耕耘當是基本原因,而外界的助力亦功不可沒。
外貿協會提供許多助力
對其幫助最大的,是外貿協會。從民國六十三年開始,外貿協會每年舉辦一次「臺灣家具展售會」,一面安排業者參展,一面在海外廣作宣傳,邀請國外買主來臺參觀,提供業者與買主接觸的機會。並且自七、八年前起,率業者組團參加國外大型家具展覽,既使國產家具的知名度提高,業者又得以考察各地的產品和市場。
若將貿協比成家具業這株樹的灌溉泉源,省林試所就是替它除蟲害的功臣。
林試所發揮諮詢與引導功能
臺灣省林業試驗所的森林利用系,研究範圍涵蓋極廣,只要是有關林產製品的問題,皆有專人從事研究。舉凡木材鑑定、乾燥、塗裝、膠合、木工機械、管理、行銷,各項的理論與實務無不觸及。他們定期將研究報告寄給各工廠,工廠若有技術上的困擾,也可向其請教。最近幾年,林試所又積極建立和業界的關係,如主動拜訪工廠、邀請廠商參加研討會等,給予業者觀念上的指引。
目前世界經濟正在復甦,國內家具業已感受到景氣回升的喜訊。從去年三月開始,來自美國的訂單便大量湧至,歐洲市場也從六月起恢復暢旺的採購,使家具業前途極被看好。
好景之下亦有隱憂
但國內家具業仍有隱憂。整體說來,我國外銷家具雖然數量多、金額高,但缺乏設計、品質不佳,以中中、中下級品居多。且外銷產品以輔助性家具(occasional furiture)——非主要陳設的家具,如單獨茶几、椅子,而非整套的沙發、臥室組家具——佔第一位,其次是飯廳用家具。這種生產形態頗有可憂之處:
第一,大家都生產同一等級的產品,為了搶訂單,競相殺價情形層出不窮,開價都在成本邊緣;而進口原料節節上漲,一個大意,很可能反而蝕本。所以,雖然去年家具外銷金額成長20%以上,但許多業者的實質利潤並未增加,有些甚至減少。
第二,生產品質不夠好的家具,技術、設備也不需太高,這樣的產業容易被亞洲其他正在急起直追的地區趕上。
放眼未來,家具業這株樹如要長得枝更繁、葉更茂,業者就不能只顧數葉片、量樹高,一味爭取訂單;還須積極進行培養人才、提昇技術水準、加強設計、追求品質等培本固元之道,往後才能年年採收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