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的斜槓人生
「做花燈這件事是個意外。」吳登興六歲時,撿了漂亮的花燈回家說要做來賺錢,就這麼說動了父母,但沒多久便因北港小型花燈停辦而中斷。「直到我16歲時,北港再度舉辦花燈比賽,衝著首獎獎金,加上小時看過爸爸做花燈的經驗,我靠自己摸索,走上做花燈這條路。」18歲時,吳登興的花燈手藝已經能競逐全國燈會,並僅以些微差距奪得季軍;當兵期間,他在北港朝天宮花燈競賽上抱走冠軍,正式開始舞獅以外的斜槓人生。
人不輕狂枉少年,2004年台北龍山寺為了一年一度的重要花燈,大張旗鼓地全台尋找花燈藝師,力邀23歲的吳登興與眾多優秀的花燈藝師比案,他的創意獲得龍山寺青睞,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花燈藝師,被龍山寺連續17年指定製作大型年度花燈,年年都令人驚豔,引得海內外無數遊客觀賞與媒體報導。
「第一年是為了生活負擔去做,之後都是為了文化傳承而做。」28歲就被文化部邀請去擔任元宵花燈講師的吳登興,製作的花燈都具有極高的文化意義和藝術價值,其中之一的觀音神像花燈甚至被譽為「比真的神像更美」;2017年由雲林縣舉辦台灣燈會,委任他所做的「百鳥朝鳳」花燈鋪展在整條北港大橋上,獲選「全台十大最美燈區」;北港文化中心特地典藏了兩件他的花燈為常設展品。
吳登興的花燈展現對傳統宗教與文化的敬重,打動了馬來西亞的康寧寺住持,兩次誠心邀請他遠赴東南亞為其打造過年主燈。
吳登興沒有停下他的斜槓人生,製作花燈之外,他積極投入古蹟與古文物的保存,起因來自一座清咸豐元年(1851年)開館的曲館「集雅軒」。館內保存著許多具有傳統儀式意義的百年老文物,述說著先民如何祭祀、弔唁與敬神。
「我從小就跟爸爸在集雅軒裡練習、表演,這裡是北港媽祖百多年來遶境的路線之一。」因此,聽聞集雅軒面臨危機時,吳登興開始鑽研《文化資產保存法》,自學如何撰寫古蹟與文物提報表,「那是我人生中書讀得最用功的時候,但是很值得,集雅軒現在被登錄為縣定古蹟且重新修復,150年歷史的西秦王爺泥塑神像也完整保存。現在呀,我對文資法可說是滾瓜爛熟。」他爽朗地笑說。
自稱不愛讀書愛舞獅的吳登興,咬牙讀懂各種艱澀的法規、論文和相關文獻,努力熬夜為北港古蹟與古文物反覆寫著提報表,不只讓數座北港歷史建築、數十種古文物被登錄為有形文化資產,也協助許多身懷傳統技藝的匠師,如年逾古稀的廟宇黏剪藝師許哲彥等人,被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共同保存豐富而珍貴的台灣傳統民俗文化。
「這些文化資產,如果沒有人提出應該要保留下來,後代子孫可能連它們曾經存在過都不知道。」吳登興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讓他把自己變成了一位歷史與考古學者,時常有文資系的研究生來他身邊跟著實習、做研究。
吳登興個人收藏超過100隻、60多種獅頭。圖片為北京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