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多元成家論辯
有爭議,就有理性溝通的空間
猶太裔德國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創發的「平凡的邪惡」概念,近一、兩年之所以成為普羅大眾也能理解、運用的語彙,德國女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的電影《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關鍵的觸媒。該片入選去年女影「傳奇女人」單元,背後「慧眼視英雌」的選片推手,就是67年次、去年擔任影展總監的羅珮嘉。
《漢》片的劇情著重在鄂蘭參與、見證二次大戰後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審判。羅珮嘉在法國女性影展初見此片,覺得它雖然沉重,卻是女性電影少見的題材,當下就決定把它引進女影。「我的直覺不完全等同我的品味,」羅珮嘉說,策展人是幫影展觀眾選片,而不是為自己選片。
本屆影展主題是「自由之癮、崩壞之慾」,以7大單元呈現,分別是,「讓我們一起下流!」闡述女人誠實面對自己,放縱負面的壞情感;「酷兒浮世繪」挑戰性別與情慾的界限;「多元(不)成家」描摹各種家庭組合的圖樣。
「新自由主義的狗屎人生」則從女性的視角戳破資本社會的表象;「放浪實驗‧新影像」擦出視覺與意識的火花;「焦點影人」播映匈牙利第一位女導演瑪塔‧梅塞洛斯的5部經典作品《收養》、《懷胎九月》、《女繼承者》、《非關安娜》以及《給愛人的日記》。
歷屆女影最受矚目的常態單元,首推21年從未間斷的酷兒電影,題材含括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者及跨性別者(合稱LGBT),呈現性別的多元面貌。此外,基於多元成家的訴求在社會上爭辯不休,女影今年特闢「多元(不)成家」單元,深化對「性別」與「家」的思辯。
「我不怕衝突,」羅珮嘉不想辦出一場四平八穩的女性影展。「我很愛衝突,」她說。
衝突來自於觀眾在映後座談提出針鋒相對的意見,這樣的衝突,通常也是理解與對話的開始。女影近3年票房彈跳成長,2012年是2011的1.5倍,2013年則是2012年的2.5倍,羅珮嘉表示,男性觀眾、大陸來台學生和國際人士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打破唯一,才有可能走向多元。第21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已經備妥讓人動腦、動心、動情、動性的電影菜單,就等妳/你點菜上桌大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