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兒子哲和今年十七歲了,自從他上了五專後,鍾江山與張碧雲夫妻倆便漸漸感受到,社會引誘與同儕影響正在孩子身上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拔河:哲和開始要求夜歸、偷偷帶女友回家、吵著要裝呼叫器、染髮、甚至背著父母打工偷買機車……
家有新人類,兩代的觀念差異及生活步伐該如何調整?長期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的張碧雲和擔任工程師的先生自有一套因應哲學,該收該放絕不含糊,值得為人父母者作參考。兩年下來,哲和雖有怨言,也不得不笑著承認:「父母還算滿『上道』的!」
當別的同學們結夥逛街、以零用錢買衣服時,陪哲和採購付錢的卻是媽媽;當有些同學因為父母不答應買機車而向車行貸款或打工籌款時,哲和這學期已有父母買給他的一輛嶄新「三陽125迪爵」代步。
哲和要什麼,父母便無條件供應嗎?並不。買衣服只能在一年兩季打折時,機車則是提前送他的十八歲禮物,下不為例;至於裝呼叫器、打工則尚未被准許。和一些同學的父母對孩子無限供應的作法相較,哲和對爸媽的感覺是「雖不滿意,但可接受」。

現在的孩子不怕生,哲和與同學的表妹第一次見面,倆人就聊得很起勁。(薛繼光)
接受他的改變,教育他
事實上,鍾家的親子關係一向親密,從孩子小時至今,鍾江山不管事業再忙,每年都會安排全家旅遊。夫妻倆的觀念是「要把家庭生活當作事業的一部分來經營」,因此挪時間給孩子、聽孩子說話一直就是他們給自己的重要功課。直到現在,哲和將生活點滴講給父母聽的習慣仍然沒變。只是進了專科後,交朋友的機會多、接觸到的新奇事物也多,他的生活需求與觀念開始轉變,瞞著父母的行為也多了起來。
對外表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他上美容院剪時髦光鮮的髮形,開始購買「MEN'S NON-NO」流行雜誌,衣櫃則不時多了些讓媽媽看了皺眉的衣服;他熱中於與女生聯誼,並迅速交了女朋友,甚至趁家裡沒人時偷偷帶女友回家;幾次媽媽偷翻他皮夾褲袋,發現他在外面借同學的機車無照駕駛,被警察逮到開罰單。
在經過短暫的驚訝及莫名不安、生氣後,鍾江山和張碧雲決定迅速拋開情緒,正視問題。「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他並沒有行為偏差,只是愛玩,青少年正是對傳播資訊與同儕影響缺乏抵抗力的時期,急於探索這個世界,我們年輕時不也是這樣?現在機會教育的時候到了。」
容許孩子荒唐,但他必須從經驗中學習成長,鍾山河與張碧雲確立了這個原則,剩下的便是作法問題。在鍾家,強調的是兩代尊重與溝通。
孰可讓?孰不可讓?
髮型及服飾牽涉到同儕流行,夫妻倆並不太干涉,但是哲和的購物經驗實在不夠高明,買回來的衣服不是下了水就變形、就是夠酷但不合時宜,浪費的多實用的少。張碧雲的方法是:「你要用有限的零用錢自己去買,或是你看好了讓媽媽陪你去挑、幫你付錢,自己選擇吧。」試了幾次以後,哲和發現媽媽的眼光並不如想像中古板,又會幫他注意到衣服的質料式樣,付錢也爽快,因此樂得母子倆一起逛街。但媽媽在每季幫他添行頭前,都會設定購買的上限以控制物慾,哲和也接受這種作法。
現代兩性接觸多、交女朋友似乎勢不可免,但由於事涉個人隱私,哲和不提,鍾山河夫妻也不問,只是有一次張碧雲撞到兒子帶著女友躲在房間裡,便提醒他:「尊重女孩子的感覺,小心不要惹麻煩!」回想起來,哲和笑說:「媽媽的作法很好,至少她不像我有些同學的父母那樣大驚小怪,做出奇怪的事」,同學中與異性通電話會遭父母竊聽的不在少數,常常因此造成兩代衝突,「真是可憐」,哲和說。
孩子追隨流行,鍾江山和張碧雲視為青少年的過渡期,能包容則包容;像他偷偷買了一瓶暗紅色噴髮劑,躲在浴室又染又吹,夫妻倆看在眼裡,因為顏色還不是太怪異,就假裝不知道了;但在建立孩子正確觀念及行為上,他們則毫不放鬆。
機車與打工事件
兩年前哲和暗中打工、偷買機車的事件,曾造成兩代間不小的風波。
男孩子都喜歡騎機車馳騁的快感,哲和在十六歲專二時,提出了買機車的要求;和大多數父母一樣,鍾江山夫婦以未成年無權騎車與安全理由拒絕。雙方爭執過、嘔氣過,但漸漸地,哲和不再提了,卻開始晚歸。過一陣子,夫妻倆發現兒子每次回家都滿臉塵沙,這時他們心裡有數,一問之下,果然是哲和一週三天晚上去當收銀員打工,已經賺到了一部車行改裝過的嶄新二手車,停在家附近。
兒子的大膽使父母親尊嚴受損,但生氣責罵已經不能改變事實。不久,這輛拼裝車開始東損西壞,三、四個月內光修理費就花掉了萬多塊。這時,鍾江山才警覺車行利用青少年的愛車心切坑人。
「車行花幾千塊買來二手車,外觀噴漆改裝過再賣給無知的孩子,甚至還提供『一天只要十塊錢』的利息引誘他們貸款,我去打聽之下發現,很多孩子最後連本帶利還不起,身分證還被押著,最後還是得靠家長出面擺平」,鍾江山認為,孩子也是事件的受害者,重要的是要教他學乖。當機立斷後,哲和也同意把車賣掉,他辛辛苦苦一萬八買來的車,加上修理費共倒貼進去近三萬塊,全泡湯了。但從此以後,他則常常勸告同學不要隨便到車行買車,借貸時也學會精打細算了。
「我們年輕時也會做錯很多事,總要經過屢次提醒才會記得,所以對小孩也不需要太苛責,他做錯事了自己知道,原諒他,他會記得的」,鍾山河認為。
釐清打工的意義
和時下青少年一樣,哲和也要求打工,但父親態度卻表明:「你要打工,就得開始負擔自己生活費,我不會再給你任何零用錢。」眼看著同學有的到KTV,有的到西餐廳當少爺,暑假做下來淨賺好幾萬,他心很癢,但算一算扣掉生活費還是划不來,便打消了念頭。
「現在大部分孩子打工只是為了賺更多零用錢去花費享樂,有多少孩子從打工中真的了解生活不易、賺錢難?」鍾山河感慨。在父親觀念的灌輸下,哲和也認同服務業輕鬆賺錢並非長久之計,「那是你年輕長得帥時人家才要你,未來的職業還是要靠專業能力才能長久。」
張碧雲指出,現在社會價值觀混淆,孩子若缺乏適當引導,很容易觀念偏差。記得哲和國中時愛看港劇,劇中都是黑社會人物,整天無所事事、開著進口高級轎車進進出出,當時孩子說了一句:「哇!原來進黑社會就能開BMW、BENZ,我將來也要這樣。」令兩人嚇一跳,鍾山河趕緊花時間去耐心引導他:「加入黑社會去傷害別人是不對的,要開BENZ要有自己的本事,所以現在你應該做的事是……」
從小父母就訓練哲和分擔家務,過去也曾規定週六下午要拖完地才能出去玩,因此在青少年普遍被認為懶惰自私的今天,他對做家事倒是甘之如飴。
兩代「諜對諜」?
要拉近彼此距離,使用綽號是不錯的點子。媽媽常學青少年口吻開玩笑地喊哲和:「鄙俗的人」,兒子則因媽咪皮膚好而叫她「油咪」,喊來喊去戲謔又親暱。但兩代畢竟有時代差異,因此對話失焦的情形也常常發生。像哲和很多同學都帶呼叫器,他也提出要求,得到的回答是:「我們活那麼大了都沒有裝,你們小小年紀這麼有錢?上課時有人Call,你是不是要站起來走出教室回電話?」
哲和覺得冤屈,「這很荒謬,一定是下課有空才會回電嘛,而且可以過濾不想回的電話;至於錢,我們同學都是很多人共用一個號碼,根本不用付錢。」但爸爸媽媽還是看不慣孩子裝呼叫器後的世故樣,哲和只好就此作罷。
鍾江山原來要等哲和滿十八歲、且成績提升後再買機車給他,但哲和抗議:「成績跟買車有什麼關係?而且你們不買,我也會在外面跟同學借著騎。」爸爸想想,很多大人不也常常爭著先享權利再盡義務嗎?哲和的論調並不奇怪。於是說好這部車將是父母買給哲和唯一的一部,以後騎膩了要換,就得自己負責。同時約法三章:必須戴安全帽、不得騎快車、不得拒當家裡的交通工具。爸爸也買了整套修車工具,以供同學們來家裡修車,也順便了解他的交友狀況。
有了車後,媽媽看哲和是「心定了,也會按時回家」。但哲和則得意地透露:「在家乖一點沒什麼不好,父母信任我後,將來才會給我更大的自由」,他很精明,算準要晚歸的日子絕不騎車出去,「以免被罵時又多一項把柄。」而為了讓媽媽安心,去跳舞也會騙說是去唱KTV。媽媽深深了解哲和的心理:「他對家是又愛又恨,他對父母的感情是『有點黏又不是很黏』。」
鍾家的親子關係算是成功的嗎?鍾江山與張碧雲不敢說,但就他們所知,至少現在很多青少年對父母是「一點兒也不想黏的」。
〔圖片說明〕
P.22
哲和長大了,開始爭取獨立自主的權利,令父母又欣慰又頭痛。
P.24
現在的孩子不怕生,哲和與同學的表妹第一次見面,倆人就聊得很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