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主張快樂學習、自主思考的教改,14年來毀譽參半,但在偏遠落後的海嘯災區,印尼尼亞斯,一場新教改正引起當地教育脫胎換骨的變化──而這背後的推手,竟是台灣的世界展望會。
尼亞斯,印尼最貧困的離島之一。
位於蘇門答臘西北岸、面積5,600平方公里的尼亞斯,70萬人口中,3成處於貧窮線以下(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將近一半的島民小學沒畢業,1到5歲的孩童有6 成營養不良,全島約一半面積無電力供應。南亞海嘯前,不要說外國人沒聽過,就連印尼人對她都很陌生。
2004年底引發大海嘯的強震,震央就位於尼亞斯北方幾十公里處。雖然海嘯只波及西海岸部分地區,但尼島的屋舍卻被震得搖搖欲墜;接著隔年3月又一場芮氏規模8.7的強震,更一舉摧毀全島半數房屋和2/3校舍,到處斷垣殘壁,幾成廢墟。
災後,各國救援團隊紛紛入駐,台灣展望會以政府「一萬個希望」專案委託的1 億800萬元,加上自己募集的1億3,000萬元經費,投入緊急救援和中長期重建工作,除了興建20所堅固防強震的永久校舍外,還引介創意教學法,為偏遠的山村吹進一股教育革新風潮。

拉撒拉村的村民主動籌設幼稚園,希望孩子從小發展社交能力、打好印尼文基礎。
拜訪尼亞斯的村落,彷彿走進時光隧道──50年前或是更早以前的台灣鄉間。蜿蜒的山路兩旁野生香蕉處處,不時還飄來濃烈的橡膠味;以茅草或鐵皮為頂的木造房子前,可可子和椰子葉懶洋洋地躺在地上曬太陽,偶爾才出現幾間磚造房舍。黝黑的孩子們結伴步行在上學的山路上,有些穿著拖鞋、球鞋,有些竟光著腳丫子。
車子經過一個熱鬧市集,許多攤子陳列著布匹服飾、蔬菜五榖、日用雜貨等,村民們提著袋子魚貫走路來趕集。「這裡的市集一週才一次,連好幾公里外的村民也都趁機來採購,」印尼世界展望會駐尼亞斯的專案經理艾瑞克森表示,此地的農產品和貨物都從外地運來,價格不低,但因為居民沒有交通工具,也無可奈何。
艾瑞克森表示,尼亞斯是印尼低度開發的島嶼,許多偏遠村落道路不通,全島居民平均就學期間只有5.7年,在蘇門答臘19 區中敬陪末座,有一大原因是上學太難了,許多孩子必須步行在崎嶇山路上,短則2、3公里,長則7、8公里才能到達學校,下雨往往一身泥濘,因此都視上學為畏途。

尼亞斯交通建設極為不足,路面崎嶇,也缺乏公共運輸工具,村民要外出採購辦事,皆需租用摩托車。
這種情況在地震後更是雪上加霜,道路中斷、路面坍塌、雨季(11月到隔年3月)時常發生土石流,世展會在興建學校前,必須先造橋鋪路、架設蛇籠擋土牆,以補強脆弱的地質結構,才能把建材運輸到各目的地,同時也可以減輕孩子日後上學的阻力。
尼亞斯島分為南、北兩個行政轄區,北行政區較大,下有14個副區。艾瑞克森表示,由於尼島交通運輸困難,展望會蓋的20 個學校,就集中在北區的4 個副轄區。
從位於尼亞斯東岸的首府古農希多里,往西行到希利都侯副區的拉撒拉村,一路碎石綿延、地勢起伏,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顛簸宛如路上行舟。
拉撒拉村的波多姆若宜小學150多名學生,來自附近5 個村莊,兩排簇新白色校舍矗立在坡度陡斜的山區,佔地不到1公頃,但看來明亮清爽。2 年級教室內,孩子們正在上數學課,桌椅6 個人排成一組,老師在黑板講解後,一一走到各桌和孩子一起撥弄桌上的小石頭,學習乘法概念。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革新,鼓勵孩子自由探索知識,使校園氛圍丕變,山村孩童的就學率大幅提昇。
「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改變很多,」校長佑尼阿諾表示,用石頭來教四則運算,孩子容易瞭解,也可以拉近師生距離;他指著牆上展望會提供的精美地圖、身體構造、動植物等各類掛圖表示,這類輔助教材,以及圖書、顯微鏡等,讓教學變得活潑有效率。而牆上掛著的一張張各科作業,都是表現優異的學童作品,為的是激發良性「競爭」──這個概念也是以前沒有的。
佑尼阿諾表示,拉撒拉交通不便,很難留住老師,學校目前唯一的正職老師就是他太太,其餘8位都是居住附近、領政府津貼的兼職老師,十分清苦。所幸種種窘境在展望會資源挹注後,已大有改進,除了藉培訓激發老師的教學能力與動力,也影響村長、家長願意為教育投入,讓他對未來仍樂觀期待。
佑尼阿諾口中由展望會提供、讓學校充滿希望的培訓,是聯合國旗下的教科文組織和兒童基金會,針對未開發國家設計的「創造兒童學習環境」(Creating Learning Community for Children, CLCC)方案:包括對校長、教師和社區人士提供的校務經營、創意教學、社區參與等3 大領域的培訓。
台灣展望會印尼災區專案督導劉芬芸表示,已獲印尼政府認可、列為政策的CLCC,以學校為中心,串連社區資源,希望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學習環境。方案已陸續在印尼各大城市推動,但在離島地區,因地方政府缺乏資源,很難實施。

尼亞斯居民9成以務農為生,其中以割橡膠為大宗。通常每天割150棵樹以收集3 公斤的橡膠,才賣到21,000印尼盾(70元台幣)。
「展望會來蓋學校前,就事先聲明要推行CLCC,」位於基都副區、獲得CLCC示範學校榮銜的德德侯希小學校長奧古斯丁奴斯表示,當時許多學校認為做不到、不可行,紛紛打退堂鼓,但他認為這套計劃可以激發主動精神,對災後教育的重建很有幫助,於是接下挑戰,毅然加入。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以前從來沒搞懂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曼德雷黑副區哈尤村小學校長沙若法帝表示,過去老師來上課,就是把課本上的知識照本宣科交代清楚,缺乏「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不知道要因材施教,發展每個孩子不同的潛能;接受培訓後,他們會拋出題目引導孩子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管教上也摒棄以往「考不好就打」、「打瞌睡就趕出去」的打罵教育。
「現在學生上學很快樂,老師雖然負擔加重,但成就感提升,也樂在其中,」沙若法帝表示,展望會提供的培訓完全免費,但必須承諾學成後義務推廣到其他學校。一年多來他已經培訓了四百多位小學老師,「教改」的火種已經在尼亞斯點燃。
CLCC中針對教師設計的AJEL(Active Joyful and Effective Learning)教學法,強調「做中學」,以多元、趣味性的活動來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每個學校的教案,要依各地區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來設計,對老師是一大挑戰,」德德侯希小學的老師尤瑞斯曼表示,比如他們距城市較近,教到社會科的傳統藝術時,就移師到博物館去教學;教經濟活動時,則利用附近的市場,帶學生去實地瞭解供需與價格間的關係;學校還蒐集當地的藥草類植物,規劃小型植物園,由師生負責照顧,當做植物教學的活教室。

各國NGO在災後挹注的軟硬體建設,已為尼亞斯的發展奠下基石,期待未來能開花結果。圖為波多姆若宜小學;右後方為新建校舍,左側為未拆的臨時校舍。
曼德雷黑副區的另一所婁婁紀汝奇小學6 年級老師弗瑞叟在教世界歷史時,鼓勵大家從報章雜誌或書籍中蒐集資料提出問題,若教到印尼史,他還會要求大家發揮想像力,設身處地的把歷史「演」出來,「如果你生在印尼獨立戰爭時期,會如何面對戰爭?」「我覺得荷蘭人統治我們很不人性,我要奮戰到底,把荷蘭人趕走!」
「我很鼓勵學生發問,問的多表示他很聰明;以前可不是這樣,問題多的,表示他很笨。」弗瑞叟笑說。然而,學生會不會問出一些難以應對的刁鑽問題,或想出一些很叛逆的答案,挑戰長期以來的權威和禁忌?弗瑞叟表示,目前孩童還很單純,而印尼社會一直朝著多元開放的目標走,兩者的方向並無衝突。
「改變的過程是痛苦的,」德德侯希小學老師瑞安妮表示,推行AJEL教學法之初,師生雙方都有陣痛期。例如有些老師反對新教法,因為工作量變大、薪水也沒增加;有些老師雖然受了訓,但一時改不過來,仍用舊方法教,大家步調不一,難免衝突;另一方面,學生習慣了高壓式的教育,對「老師突然變得這麼好」很不能適應,有些高年級學生甚至爬到老師頭上來了!

尼亞斯3成人口處於貧窮線以下。圖為首府古農希多里的打鐵人家。
展望會調查發現,以往就學率低,是因為很多家庭負擔不起孩子的制服、課本、文具費用,因此一併提供20所學校、近3,000位孩童的所有學用品,使偏遠村莊的就學情況大幅改善。
「我的孩子有了制服、書包後,可以很有尊嚴的去上學,」婁婁紀汝奇小學的家長蘇萊曼表示。而新裝備也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正牌「讀書人」,上學成了天經地義的事,知識再也不是遙遠而無用的了。
「孩子學到了衛生觀念」、「有時間觀念了,行為有規矩」、「以前回家只想玩,現在會把功課做完」等,這些尼亞斯家長眼中孩子的重大改變,對經濟已發展國家來說,或許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對這個還在宣導「不要像雞兒一樣隨地大便」、「別讓蒼蠅靠近食物」的前工業社會來說,無疑已是一大進步。
孩子的改變也向上牽動到大人,許多一輩子務農、不太看重教育的家長,也因而樂意參與展望會舉辦的各種說明會、座談會,進而關心學校事務。
拉撒拉村的波多姆若宜小學家長貝撒羅表示,該校重建後,由家長組成19人的「學校委員會」來協助校務,每個月集會一次,如果學校需要油漆,他們會發動募款來油漆,3個月定期來大掃除;兼職老師收入太少,他們便開會決定每月每個家庭分攤5,000印尼盾(17元台幣)來支援。

台灣世界展望會 尼亞斯援助區域
為了提供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以及創造民眾社區參與的機會,展望會在興建學校的同時,還跨足水利設施、醫療衛生建設。
艾瑞克森指出,尼亞斯居民9 成以橡膠維生,男人整天忙著割橡膠,女人則需要費力找水挑水、料理三餐,根本沒時間照顧孩子,展望會因此在6個村莊建設了儲水槽和19公里長的水管,解決了6,000人的用水問題。而穿山越村的拉水管工程,便發動各村村民一起加入,凝聚村民對社區的向心力。
「剛開始時大家很抗拒,」擔任展望會社區聯絡人的達利叟馬希表示,但是經過2 年的努力推動,村民逐漸瞭解集思廣益、共同參與的重要,也願意奉獻出自己的時間、人力。
例如每個月一次的婦幼健康檢查,在村長夫婦號召下,村莊婦女慢慢願意出來服務,在公衛護士下鄉打預防針時,配合做嬰幼兒的健檢和衛生教育。以前許多孩子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大大的肚子裡滿是寄生蟲,父母也束手無策,現在這些情況已有很大改善。又如村子蓋廁所時,由展望會負擔鋼筋水泥和設備的經費,村民就找來石頭、木柴,並且幫忙施工共同完成。
「我們不斷向村民強調,展望會總有一天會離開,你們才是社區的主角,」台灣展望會督導劉芬芸表示,「協助社區自立」是重建的根本,也是一條長遠的路,展望會從教育切入,逐步擴大到家庭、社區。3 年來,透過教師工作小組和社區組織的建立已經打下基礎,從村民自願勞動服務、為學校捐款來看,已經跨出了社區參與的第一步。
在進入災後第4年的下一階段,展望會將重建焦點轉移到10 到15年的社區發展計劃,包括社區組織的強化,社區領袖能力的培養,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的引介,希望村民營造出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
結束一天的山村拜訪已近傍晚,下山途中一路漆黑,沿途所見,家家戶戶只以微弱的油燈和蠟燭照明,直到接近城市才見到熟悉的燈火,強烈的對比,更讓人對台灣展望會的努力心生敬佩。
目前尼亞斯有一半面積還沒有電力供應,廁所在近年各國NGO進駐後才逐漸普及。在這個印尼政府無力顧及的偏遠島嶼,各國NGO帶來的軟、硬體建設和發展曙光,已為尼亞斯的「因禍得福」,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解。

台灣世界展望會 尼亞斯援助區域

從教案設計、教學法到教室管理,CLCC帶來的教育革新,就像新蓋的校舍一樣令人振奮。圖為德德侯希小學教室裡活潑的點名方式。

遍佈鄉間、尼亞斯人稱為「posyandu」的社區健康站,原本閒置荒蕪,展望會在蓋學校的同時,也發動社區民眾義務服務,配合公衛護士做孕婦和嬰幼兒的健檢中心。圖為幼兒量體重一景。


為了讓婦女免於找水挑水之苦,多關心孩童教育,展望會在曼德雷黑副區6個村莊建設儲水槽、鋪設水管。

台灣展望會提供的各類掛圖、教具,豐富了偏遠山村的教學資源。圖為德德侯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