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有了「兩岸經濟」這個新變數,國內的產官學界,就陷入無休止的樂觀與悲觀的種種假設推測中。政府是愈看愈緊張,民間卻愈做愈熱活。隨著企業外移大陸的腳步加快、加大,台商會不會在大陸培養競爭對手?會不會「教了徒弟打師父」?已成為許多人的新疑慮。
走進上海市郊一座台商鞋廠,偌大的廠房安靜無聲,上千名勞工埋首裁剪;不時巡查的台灣幹部在旁盯促指點,受教的工人則一臉恭謹,努力學著。誰能預料,這裡面,有多少工人會出師成為未來老闆、台商的競爭者?
競爭,對早在國際市場上拚鬥多年,曾經苦追日本,力克韓、港,替台灣殺出一條茁壯之路的台商來說,實在不是什麼新鮮挑戰。問題只在這次的競爭對手——大陸,和其他對手並不相同。
首先,大陸和台灣同文同種,又是個潛力和爆發力驚人的巨大經濟體,真有可能像「黑洞」一般,將台灣有限的資金技術吸光;再說,兩岸在政治上的對立始終無法消弭,兩岸產業競爭,有著牽一髮動全身的複雜影響,不可能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自然令人難以「平常心」對待。
大陸市場經濟才剛起步,就足以和卅年有成的台灣旗鼓相當嗎?兩岸經貿,真如許多人所擔心的,已由合則兩利的「互補」型態,迅速轉換為此消彼長的「競爭」態勢?
對於這點,目前正接受經建會委託,進行「兩岸產業競爭趨勢分析」專題研究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鍾琴指出,其實任何經濟體間,只要有交流,就同時並存著互補和競爭,甚至早在台灣尚未開放探親、兩岸互不往來之前,雙方產品其實已在第三地市場(即台灣和大陸之外的其他國市場)上短兵相接,展開面對面競爭了。

今年二月,全國工總在台北圓山舉行「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會」,吸引了近千名台商參加,並有多位政府相關部會首長列席。(邱瑞金)
大陸出名,台商出力?
由於大陸內銷市場對外開放不過三年,台灣市場則尚未開放大陸產品進入,目前看來,雙方出口集中的第三地,特別是美、日、歐洲等市場,還是兩岸產業競爭的主戰場。
以這個戰場上的斬獲成績分析,的確有「台灣消,大陸長」的趨勢。譬如一九九一年時,台灣對美國市場的輸出金額是大陸的一.二倍,九二年卻降為○.九六倍,大陸首次領先台灣。日本市場長期以來是大陸佔上風,這幾年兩岸差距更逐漸拉大,九二年大陸輸出日本的金額,已達台灣的一.八倍。
台灣以往稱霸世界的鞋、傘、成衣、玩具、燈飾、工藝禮品等等,早已拱手讓給大陸;這兩年,隨著政府對大陸投資項目與金額的逐步放寬,目前佔出口最大比例的電子、電腦等中級科技產業及中大型的股票上市公司也迅速跟上大陸投資步伐,這對一向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而言,自然是個警訊。
然而,帳面數字不足以透露精確實情,大陸名下的出口成績,究竟有多少是出自台商之手?眾說紛紜,卻是解謎的關鍵。

台商赴大陸設廠,帶進設備、資金和技術,必然會產生教導與示範效果。圖為廈門台商的塑膠袋廠。(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台商產值提昇中
鍾琴以一九九一年大陸公佈的台商投資金額,來推算當年應有的「出口移轉效果」,結果發現,台商對大陸的出口貢獻驚人:一九九一年在台商主導下的大陸出口金額,估計可達五十三億多美元,佔當年大陸製造業出口總額的十一%,其中橡塑膠製品,佔大陸同類產品出口額的四十三%,運輸工具(主要是腳踏車)佔四十二%,電機電子器材佔卅七%,雜項製品(鞋、玩具、手提包等等)則佔廿四%……。
「以一九九一年做基準比較單純」,鍾琴解釋,那時大陸還全力鼓勵外商「出口創匯」,大部分台商沒什麼內銷可做,因此將投資金額套用經濟學上的公式,換算出口移轉效果,誤差不會太大。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大陸內銷及服務業市場開放,台商投資多元化、觸角也更廣後,要再做同樣的推估,就困難多了。
另外,據廈門方面的統計,目前在廈門投資的境外企業(包括外商和台、港商)的工業總產值,佔整個廈門經濟特區的六十%,其中台商獨佔四十%。也就是說,廈門工業總產值中,四分之一是由台商主導生產的。
「這個數字應該是低估的」,廈門市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兼台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孔長才指出,一來台商習慣報價時「高進低出」、以多報少,製造帳面虧損;二來許多台商還在「二免三減」的免稅期中,沒有精確的報稅資料;三來很多台商以香港名義、香港資金在大陸投資,不記入台商名下。如果把這些因素扣除,台商對廈門工業產值的貢獻,應不止於此。

台商工廠外,常會有許多求職者徘徊不去,或是等待裏面的親人把剛領到的工資遞出來。圖為永恩公司和上海奉賢縣合資的光偉鞋廠。(邱瑞金)
徒弟打師父?
這些推算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精確,但等值的估算在業界也可得到印證。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業務組長江振堯估計,目前大陸每三雙出口鞋中,就有兩雙出自台商手中;標籤是從「MIT」換成「MIC」沒錯,但台商還是主要受益者。
「只要美國最惠國待遇、優惠關稅等大環境穩定,這種成績持續下去不成問題」,他自信滿滿地說。
換句話說,如果不考慮產品究竟在哪一岸製造,而以「台商控制主導下的產值」為依據,鍾琴認為,目前這個產值會比以往更有小幅度的增加,「總括來說,台商的生產規模和產值是在提昇中。」即使隨著大陸整體產值增加,台商所佔比例會逐漸下降,但和以往的實力相較,台商並沒有退步。
不過,個別企業成長和台灣產業成長是兩回事,況且這些出走的中小型企業,正是當年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者,他們到大陸討生活,時日久了,不可避免的會在當地「本土化」,而「本土化」過程中,又不可避免的會將各種軟硬體技術傳遞出去。推究下去,台商在大陸會教出什麼徒弟?徒弟出師後,又會不會回頭來打師父?
好在,以目前看來,師父的表現還不差,或者說,徒弟還有著種種先天後天難以克服的學習障礙,台商優勢尚未面臨立即威脅。

街道筆直,高樓林立,很難想像十五年前的深圳只是個小漁村。
大陸技術並不差
以大陸現有的三種主要企業形態來看,國有企業「吃大鍋飯」的傳統包袱太重;私營企業剛具雛形;而介乎兩者之間的鄉鎮集體企業,基本上是農村企業,資金、資訊和人才相對缺乏,也還不足以挑起大樑。
大陸產品究竟好不好?平心而論,不少台灣觀光客去到廣州、上海,看到滿街的皮包、鞋子和成衣,都會驚訝於它們的物廉價美。但荷包先別掏得太早,仔細審視一下:往往不是發現衣服的墊肩硬鼓鼓縫不貼切,就是皮包的環扣扣不緊,些微瑕疵,徒然糟蹋了一件看似不錯的產品。
「其實大陸傳統產業的製造技術基礎不錯」,台灣中興紡織集團協理兼上海三槍公司總經理許明生指出,譬如上海有老牌的紡織大學,中興的大陸員工不少是那堬朵~的專業技術人員。另外,上海及福建莆田,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有「鞋城」之譽,師徒制的嚴謹傳承多少還維持著。
目前在大陸員工達一萬二千人、以鞋業為主的永恩投資公司,在上海的兩家協力代工廠,就刻意挑了郊區中小型鄉鎮企業,經理呂登峰指出,「我們不可能向上海市內的國有大廠下訂單,他們基礎太好,一下子就摸透了、學走了。」永恩總經理陳賢民更是保持高度警戒,時時注意國有大廠的動態,「他們進步很快,會有威脅感」,他強調。
光論製造技術,台商沒有多少優勢,幸而技術只是企業決戰中的一個環節,大陸廠商款式不夠多、原料不夠新,不像台灣可以從國外採購質輕、亮麗、耐久的原料,尤其品管不嚴,交貨期不準,更是他們的弱點。
生產線之外,大陸「國有」及集體企業的致命傷,還是「缺乏企業精神」。

位於上海徐匯區的台資中興百貨,正嘗試打入大陸的商品流通體系。(邱瑞金)
決戰點在生產線外
以鞋類來說,大陸每三雙出口鞋中,台商佔了兩雙,另外一雙則出自大陸的「國有」鞋廠,但依江振堯觀察:「大陸『國有』鞋廠幾乎都是賠本在做——接訂單是一個部門,生產是一個部門,出口交貨又是另一個部門,至於整個企業究竟盈虧如何,符不符合成本效益,就沒有人在乎了。」
去年才在政府核准下赴大陸設廠的一家電腦大廠行銷部吳經理也持類似看法,他指出,在中共四十年分配性的計畫經濟體制下,大陸「國有」企業非常缺乏市場競爭概念,「營運出了問題,他們不會想要改善體質,加強自己的競爭力,只會想著如何分到更多的社會資源來貼補。」
「『國有』企業要和民營企業競爭?勝算不大!」目前在深圳設廠的電腦週邊供應商,專門生產連接器的奕達公司副總經理陳彥偉認為,這個準則舉世通用,不僅僅是台商對大陸:
「就像大陸生產連接器的第二大廠——國營鎮江廠,員工五千人,是我們的七、八倍,但一年產值是我們的三分之一,售價是我們的三到五倍,怎麼競爭?」

在大陸的百貨公司裏,有些商品令人眼熟,原來是台商生產後,在兩岸市場同步銷售的。圖為上海的中興百貨公司。(邱瑞金)
創業太遙遠
「國有」企業不是市場經濟產物,自然有著先天體質上的缺憾。回顧台灣的產業發展史,當年創下經濟奇蹟的,是佔企業總數九十六%、螞蟻雄兵式的私營小廠。那麼,大陸的私營企業,會是台灣廠商的競爭者嗎?
目前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六年前(一九八八年)才確立合法地位的私營企業(員工八人以上的企業),在中共產業結構中,實在還是個搖擺學步的幼兒,何況大陸的整體大環境並不利於創業。
創業第一要有心,第二要有錢。當年台灣為了解決龐大的就業問題,鼓勵民眾自行創業,提出如「家庭即工廠」等口號;許多人在尋不到有保障的工作的情況下,只有奮力一搏,自己出來當老闆。然而,中共多年來提供的「大鍋飯」制度,使得老百姓少有承受風險的能力和意願,創業動機相形薄弱。
其次創業資金早年在台灣還算容易籌集,不僅政府提供創業貸款,一般民間還可以用儲蓄、標會、土地房屋抵押等方式來取得創業資金。尤其民國七十一年到七十七年間,台灣的平均儲蓄率高達卅四%、平均年通貨膨脹率卻不到一%,資本累積的速度相當驚人。
這些條件放到大陸,都要打些折扣。土地國有、住單位配房,不能拿去抵押貸款來籌集「啟動資金」;「政策向外商、台商傾斜」,也使得私營企業的陣容無法迅速蓬勃壯大;大陸能不能成功翻版台灣經驗,頗成問題。
「我們倒不擔心員工會學了技術去創業」,陳彥偉表示,倒是「跳槽」比較困擾。

曾使台灣經驗放出異採的「捷安特」自行車,如今在大陸設廠、大陸內銷,又刮起一陣旋風。(遠見雜誌林承樺攝)(遠見雜誌林承樺攝)
高級人才難尋覓
原來在台商投資重鎮的閩粵沿海,由於當地勞工並不便宜,台商多是雇用外省民工,民工穩定性不夠,往往春節放一個月的探親假,假期結束就不見人影,原來是跳槽去了。不過再怎麼跳,多半還是在台港等外商工廠裡打轉,要自行創業成為競爭對手,一時還談不到。
大陸員工任事不積極,有時反倒令台商有「恨鐵不成鋼」的懊惱。譬如碰到一點小困難,大陸員工往往就把事情擱下,等著台灣技術師父來解決,「其實他們自己動動腦筋也解決得了,但他們就是比較被動」,陳彥偉指出。
事實上,不少台商還會主動鼓勵員工:「大陸員工替我們賺錢,我們當然希望他學得好、學得快,要壓著不讓他們進步是不可能、也不公平的」,永恩鞋業的大陸內銷部總經理賴賢功說。而且師父並不只台商一個,有些東西台商不教,大陸也可以從港商、日商和南韓投資廠商手中學到,只是台商語言文化相通,教起來更容易吸收罷了。
就台商技術在大陸的轉移來說,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高長指出,台灣當年從美、日等外商手中可以很快取得技術,而且迅速將技術擴散出去,是先具備了幾個條件:一是勞動市場公開,人才的流動自由,跳槽創業都很盛行;其次台灣的教育水準普遍不錯,尤其理工方面的技術人才更是充裕,才造就台灣產業界「每個人都有一點技術,每個人都想當老闆」的特有景觀。
當然,以數量而言,大陸號稱有六十萬科技研發人才。然而,種種主客觀環境上的限制,卻使這批人才尚未和產業發展密切結合。高長指出,台商雇用的外省民工,知識水準並不是很整齊,若想雇用中高級技術及管理人才,還是要往大城市裡的大學或國有企業裡去找;有時原單位不肯放人、或是有戶籍問題,台商也莫可奈何。

台商為大陸經濟注入活力,但也別忘了努力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蔡智本繪圖)(蔡智本繪圖)
應否「留一手」?
面對看似威脅性不大的員工,台商的防備心態會因而鬆懈嗎?
是有這個可能。台灣區手提包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源豐塑膠公司董事長楊紹銓指出,的確有國外客戶向台商提出善意的警告,認為台灣辛辛苦苦廿年才摸索出來的軟硬體技術,為什麼要在三、五年內就輕易移轉到大陸,這豈不是害了自己嗎?
「話是沒錯,但對那些小廠來說,全部家當都遷過去了,要在那裡生產,用那堛漱H,甚至做了幾年就完全丟給大陸合作廠商,怎麼保留?」楊紹銓也曾以公會的名義提醒廠商,但效果不大。
好在台商去到那裡,成績都還不錯。雖然沒有確實數據,楊紹銓估計,不以產地區別的話,台商必然還是手提包業的「世界第一」。他以美國同業公會理事長的話作為佐證:「我們美國進口商不管走到哪裡,怎麼都要和你們台灣商人打交道!」
「再領先五年沒問題!」楊紹銓言語間流露的自信,和其他台商並無二致。
徒弟慢學,師父大步走
儘管有著先天後天的學習障礙,但百萬學徒中,總有一些機伶的、企圖心強的,會早些抓到竅門;「我們到台商合資廠,就是做學生、好好學」,中興紡織和上海松江縣合資成立的松興紡織廠中,由縣府推薦的副總經理蔣瀏瀛就如此表示。「雖然一時不可能扭轉優劣勢」,他語帶靦腆,「和台灣競爭的企圖心總是有的。」
高長因而持著較謹慎的態度:「徒弟打師父的效應,未來應該還是會慢慢浮現出來。」再說,當年台灣在美、日商帶領下,也花了近廿年才逐漸成熟,目前要論斷大陸的成績,言之過早。
只是照目前看來,徒弟出師,師父也未必就得讓出一席之地。台商這個師父在大陸徒弟幫助下,在量上,仍然是許多傳統產品「世界第一」的實質主控者;在質的提升上,也爭取到一段寶貴的升級緩衝期。
「台灣的母廠不必費心處理低階產品,反倒可以把心力放在研發和行銷上,絕對有助於競爭力的提升」,從電腦廠到鞋廠,台商口徑一致地說。國內知名經濟學者高希均和林祖嘉所做的最新調查,也認為台灣產業結構應正走向升級和調整的正確方向。
趁著大陸廠商蹣跚學步,台商衝刺,此其時矣。
〔圖片說明〕
P.6
許多昔日「世界第一」的MIT產品,如今雖換個標籤,仍是台商天下。(蔡智本繪圖)
P.8
今年二月,全國工總在台北圓山舉行「大陸台商春節聯誼會」,吸引了近千名台商參加,並有多位政府相關部會首長列席。
P.9
台商赴大陸設廠,帶進設備、資金和技術,必然會產生教導與示範效果。圖為廈門台商的塑膠袋廠。(卜華志攝)
P.10
台商工廠外,常會有許多求職者徘徊不去,或是等待裡面的親人把剛領到的工資遞出來。圖為永恩公司和上海奉賢縣合資的光偉鞋廠。
P.11
街道筆直,高樓林立,很難想像十五年前的深圳只是個小漁村。
P.12
位於上海徐匯區的台資中興百貨,正嘗試打入大陸的商品流通體系。
P.13
在大陸的百貨公司裡,有些商品令人眼熟,原來是台商生產後,在兩岸市場同步銷售的。圖為上海的中興百貨公司。
P.14
曾使台灣經驗放出異采的「捷安特」自行車,如今在大陸設廠、大陸內銷,又刮起一陣旋風。(遠見雜誌林承樺攝)
P.15
台商為大陸經濟注入活力,但也別忘了努力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蔡智本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