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留意國內大事
為您選摘精彩專欄
十二月間,九百廿項貨物的關稅稅率將大幅降低的消息,受到工商界密切注意;中國造船公司遣退一千四百九十一名員工,也引起社會大眾熱烈討論。
本刊針對這兩個話題,蒐集相關文章,擇其菁華,讓讀者有全面、深入的瞭解。
此外,越來越「熱門」的哈雷彗星與加值型營業稅,本刊文摘部份也有專文。
▲中國造船公司,為減少船價下跌、業務量降低造成的虧損,十二月中旬,遣退一千四百九十一名員工,引起社會大眾議論紛紛。
有些人主張,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升高之時,此舉無異火上加油,中船應負起責任,照顧員工生活,但也有人認為國營企業也有維持合理經營成本的權利。
如今生意不上門,船塢唱空城(下)(圖. 聯合日報)(圖. 聯合日報)
由中船裁員紛擾談失業問題的新趨向
由於景氣衰退,市場萎縮,投資意願低落,無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每年新增加進入勞動市場的勞動力,卻繼續以一定的幅度成長,以致使失業問題益趨嚴重。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出版的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所載,自民國七十一年以來,失業率便不斷上升,至今年第三季,達到自有失業率統計以來的最高峰。
失業統計數字的上升,雖然引起有識之士的憂心,卻未能得到政府與民意機關的注意,一直到最近才使我們突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玉雲日前在一項演講會中公開表示,以國營事業冗員充斥的現況,即使裁減一萬人,亦不致影響正常營運。而國營的中國造船公司在同一時期表示,由於海運市場衰退,業務不振,設備與人員閒置,經營陷入困境,擬定裁減員工的計畫。以目前就業困難的勞動市場情況,國營事業的大量裁員計畫,自更加重了已在日趨惡化的失業問題,導致人人自危的局面。立法院謝深山、李友吉等十七位委員,於日前聯名提出緊急質詢,要求中國造船公司停止裁員,以免造成更多的人失業,形成社會問題。
我們對於十七位聯名質詢的立委,關心被裁員工的利益,並提出減薪等建議措施,以求共度經營的困境的精神表示敬佩,但是我們認為:中船裁員事件,並非一孤立事件,中船停止裁員,或可避免造成一千四百人的失業;但是潛存於社會的失業問題,並未獲得實際的解決。傳統的失業依其導致失業原因的性質分,有因經濟活動本身的時間規律所造成的季節性失業;有因總需求的大小升降所造成的循環性失業;有因產業的原料、市場、技術等變遷所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有因就業市場通路情報障礙,使供需無法配合的摩擦性失業等四種。展望未來,這四種傳統性的失業已經使失業問題惡化到難以解決的地步;而新種類的失業;還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的出現。
探索過去台灣社會變遷的軌跡,預期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以下五種因素所導致的勞動力供應增加或勞動力需求減少都會形成新種類的失業:
一、是更多的人接受了較高等學校的教育,但是社會並未發展到可以容納這麼多的高等學校畢業生,使一個社會所提供的就業機會與求職者所受教育的年限成反比,因受教育過多或不當而造成的教育性失業。
二、是因為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的減少,使其在還很年輕時,便可脫離對幼年子女照顧的羈絆,如目前新一代婦女,平均廿五歲生第一個孩子,廿七歲時生第二個孩子,卅歲時最小的孩子已經上幼稚園,增加了已婚婦女進入勞動市場人數。
三、是小家庭、單親家庭、單身家庭等新型態家庭的增加,家務簡單,而種種便利處理家務的設備、工具和服務制度益趨普遍,節省了家庭人力的需要,使其轉向市場。
四、是由於社會的改變,離婚率繼續上升,使離婚的婦女,無法依賴來自丈夫的經濟供應,不得不依靠自力謀生。
五、是由於壽命的延長,使人們經濟活動的期間跟著延長;甚至在已達退休年齡之後,仍然身心健康,可以繼續貢獻其智慧與勞力於社會;即使從事有意義的義務性工作,最後也可能仍是間接地奪取了有酬工作的機會。
傳統造成失業的原因,不但不能消除,還要繼續加深,而由社會變遷所導致的新種失業卻一天比一天增加。所以我們對於工作和就業的觀念也應該改變,除了增加投資開發新產業以創造新就業機會之外,縮減工作時日、彈性工作時間、部份工作制度、工作輪換制度、工作中繼續教育制、中老年就業保障、職前及在職訓練、轉業及退休的再就業訓練等可以有助於未來減輕或防止失業問題惡化的制度,都應該認真的考慮採行。
過去我們一直以為失業只有循環性的一種;所以失業率上升的唯一解釋是景氣不好;有鑑於造成失業的新社會性原因不斷出現,失業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景氣好轉所能解決。是不是在經濟政策之外另需就業政策,尚請決策當局三思。
(社論.聯合報十二月十四日)
造船業短期難好轉各造船國大肆裁員
文.吳平介.青年日報十二月十二日
「國際造船業景氣持續低迷的窘況,低迷到何種境地?窘到何時?」
這項攸關中船公司存亡的大事,在決定資遣一千四百名員工的消息確定後,各界一直關注且紛紛議論著。
盱衡全球各主要造船業界,一致的心聲是,造船業的營運景況已跌落谷底,短期內很難「翻身」。最顯明的例子是韓國主要造船業於十一月下旬宣佈裁減數千名員工後,發出的警告:「即使是全球最有效率的造船廠,亦在困境中掙扎。」
其實,造船工業深受打擊並不值得驚訝,但令人不解的,是原料成本低廉、勞工便宜,一直是造船工業羨慕對象的韓國造船亦受到波及。
韓國與日本造船工業全球佔有率達百分之七十,並且操縱船價市場,其情況已如此惡劣,則不難想像全球其他造船工業所遭遇的困境了。
目前造船業中無人預測情況可以很快好轉,分析家甚至認為情況可能惡化。英國船塢公司發言人說,大多數人均認為至一九九二年前大幅改善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認為在此以前要行多元化市場,大幅減輕對油輪、散裝船等的依賴。
造成此次不景氣的一大原因,乃是由於一九七○年代早期,預估載運中東原油船隻大幅增加,油輪建造業付出可觀代價;另一方面造船業者亦犯下擴充產能的錯誤行動,因而產生約百分之四十的過剩產量,造成船價不斷下跌,去年至少又下跌百分之十五。
以美國為例,新的訂單沒有,建造中的商船隻有五艘,比起一九八○年有六十六艘,差距甚遠,該國一百一十座船塢,四年來已關閉廿五座,預計今後四年內,還有卅五座倒閉,超過半數。英國在五年內亦已關了五家大造船廠,歐洲各國早已相繼施行裁減員工。
至於船東方面,均無意淘汰舊船建造新船,今雖已有油輪大量解體,百分之廿五散裝船停航,卻仍挽不回造船市場。
據統計,全球訂單年年遽減,去年為止已減至一千五百五十萬噸,為前年的一半,美國新訂單自一九八○年的五百十四萬噸減為去年的十五萬五千噸,日本亦自一九八○年的九百九十萬噸減為八百八十萬噸,韓國則減少百分之六十,中船情況也差,減少了百分之四十。
部份專家認為,美元挫跌後,明年航運市場可望好轉,但造船業務將很難跟著復甦。因之,可以確定的是,各造船國均努力於特種船舶之建造或者特殊設備的製造,以求取市場多元化,方能勉強經營;如韓國大力開發浮動平台及沿海探勘設備、英國則開發挖泥船、科學研究船的建造等。
國人關心的中船公司呢?除了目前已決定承製非造船工業的業務外,政府委託建造國防工業用船,不失為暫時紓緩營運困境的良策。
裁員是自救的第一步
文.隋善榮.大華晚報十二月十三日
中國造船公司在十一月底宣佈將資遣一千四百餘名員工的消息傳開後,引起社會大眾關切。日前民意代表紛紛連署質詢,強調裁員會造成社會負擔,促使失業率更上升。
中船公司董事長韋永寧在一項記者會中沈重表示,裁員是不得已的,若業務量尚無法達到標準時,將採取減薪自救方式,若再無起色,可能就要關閉基隆廠。
韋董事長同時表示,因為這是一項不得已的裁員,同時還為照顧這些被遣退員工的短期生活,其資遣費相當優厚,約有一百人可拿到新台幣兩百萬元以上的退休資遣費。資遣的一千四百餘名員工,平均每人可獲七十萬元。
國營事業單位人員過於膨脹,一直為社會大眾詬病,經濟部歷任部長在整頓國營事業時,都強調要剷除「三呆」,亦即呆人、呆時、呆料,但種種因素,在剷除「呆人」時的阻力相當大。
就以今年三月間,經濟部決定將每年虧損纍纍的台鋁公司強力鋁合金等四廠,移轉中鋼公司經營,並資遣一百七十餘名員工。當時台鋁被資遣員工乘車北上,由立法委員陪同,向國營會陳情。因資遣員工提出的要求過份,曾使國營會主管官員為此事鬧得一個頭兩個大。
「精簡人員」,一直是主管國營事業官員的理想而且也是社會大眾寄望的。因為人員過於膨脹人事費用的支出就是一筆大負擔。
就以中船為例,現有員工八千三百人,人事費用一年即高達三十二億元,佔年度營業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在今年底前完成資遣作業後,估計明年開始每個月可以節省四千六百萬元的用人費用。
在公司業務不振,經濟景氣一片蕭條聲中,精簡人員未嘗不是自救的第一步。
但從今年初台鋁鋁合金廠的資遣前例,一直至最近的中船裁減人員所引起的社會反應,很明顯看到一矛盾現象。即希望精簡人員,又怕造成失業率高漲的後遺症。這對主事者來說相當為難。
難怪中船公司董事長韋永寧為平息這些負面反應,不得不一再強調,這是不得已的作法,他們不是冗員,曾為公司出過汗馬之勞,現因全球經濟不景氣,使招攬業務相當困難,不得不出此下策。
經濟部所屬的十二個事業單位,七十四年度實際收入較同期法定預算增加百分之零點三,但較七十三年度同期比較,減少百分之二點八。而實際盈餘較七十三年度減少百分之四點四。
其中除中油、台糖、台電、台肥、中鋼、中工、中化及台鹽總廠等八個事業單位,實際盈餘較預算增加外,中船公司雖有盈餘,但較預算盈餘為低,至於台鋁、台金、台機等三單位均有虧損。
七十五年度前四個月(七月至十月),十二個事業單位,實際發生虧損者為台鋁、台金、中船等三單位,共虧損八億六千萬元。
事業單位有賺有虧是天經地義之事。尤其國營事業,除了部份獨佔性事業穩賺外,其他事業因產品市場受限制,經營上先天就不及民營業者靈活,此外,法令規章之束縛人事制度之僵化等等,都使「事業」無法「企業化」經營。
虧損的事業單位,如台金、台鋁,經濟部決定專案處理,至於中船公司在自救的三部曲下,希望能起死回生,不要又造成政府財政的包袱。
突破困境廣開財源中船決向陸上進軍
文.陳宗仁.中央日報十二月一日
受到長期世界海運不景氣影響,中船公司從今年七月到目前為止,已虧損九億元左右。迫不得已遣退一千四百名員工,只是該公司的「節流」計畫。要能在逆境中生存,中船還擬訂了「開源」方案。
據瞭解,中船公司為了能廣開財源,爭取工程機會。已決定從海上向陸上進軍,積極向外界推薦他們的工程人才和技術,以證明中船是一支「兩棲」部隊,海上、陸上都有一套。
國營會的一位高級官員透露,中船公司在「鋼架構」方面的工程最為拿手,能夠造出在海上應付狂風巨浪的大型輪船,其鋼鐵架構勢必經得起考驗,如今把這套技術運用在陸地建設上,應該也是綽綽有餘。
以往,中船曾負責承建中鋼及台電核三廠的廠房工程表現得相當出色。如今,中船有意將它的經營觸角指向十四項建設。據悉,十四項建設中的鐵路地下化與南迴鐵路工程,目前都是中船積極爭取的目標。
中船一位高級主管表示,以往世界航運景氣時,他們忙得連造船的時間都沒有,根本無暇顧及陸上的工程機會,如今年頭變了,只要是中船能作得到的工程。他們都會儘量爭取。儘管金額沒有造船工程來得大,但「少吃多餐」下,多少對公司營運也有幫助。
一下子裁掉一千四百名員工,在國營事業中算是破天荒的創舉,中船公司上下目前受此衝擊下,士氣難免受到影響。只寄望中船現有員工能發揮眾志成城的力量,突破營運僵局,走出屬於自己的光明前途。
探討國營事業的動向
文.社論.台灣日報十二月四日
在當前國內經濟景氣仍未充分回復的階段,有許多公民營企業,由於陷入經營上的困境,亟待求變圖存,而有意採取若干突破性的做法,這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現象。同時,由於經濟效益或獲利能力的概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成為評估企業經營之成敗的主要標準,所以人們對企業領導者自覺地強調這一概念,無寧會認為是一種進步的現象。
然而,若干具有政策使命的重要國營事業,情況與一般以營利為唯一目標的民間企業,略有不同,立即全盤地改弦更張,逕自以追求利潤,作為評估其存在意義的主要標準,是否必要?是否可能?即使有此必要與可能,又是在何種基礎上,基於何種決策程序,而決定了這一改弦更張的措施?
近來,有關國營事業的兩項動向,大抵都反映了這種改弦更張的熱勁,但其中卻似乎不無令人感到迷惘的疑點出現,值得深入探析。
動向之一是:經濟部國營會官員表示,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國營事業員工如不努力維護公司的整體利益,將和所有民營企業從業人員一樣,隨時會面臨裁遣退職的命運。這一政策性的宣示,事實上已經見諸行事,中船公司日前裁遣了一千四百名員工,台電公司也早已分批資遣暫無工程進行的臨時員工;台金、台鋁兩家長期累賠的公司,甚至已考慮結束營業。
國營事業有此革除積習、裁汰冗員的魄力,誠然值得讚許;國營會準備有計畫地將各事業體質徹底脫胎換骨,讓國營事業所屬十萬員工發揮最大的效率,也誠然值得喝采。問題是:除了公司整體的經營盈虧之外,顯然缺乏其他明確的裁奪標準,來決定所屬員工的去留。換言之,即使裁汰的不是「冗員」,而是幹才,顯然也沒有矯正的餘地。如此匆遽的決定,除了使國營事業員工人人自危之外,又有什麼脫胎換骨的正面效益之可言?
動向之二是:經濟部國營會原先審查中油公司的「五輕」計畫時,發現此一計畫註定賠錢,裁定應該暫緩辦理;後因經濟部另有意見,國營會轉而同意在下一會計年度暫列第一期預算十一億五千餘萬元。不料,日昨財政部評估之後,又認定其中部份建設「無經濟效益可言」,其他則「經濟效益尚在研究中」,所以全部計畫「均宜暫緩辦理」。而在此同時,經濟部卻指示所屬單位,加速進行「五輕」的先期作業,因為這是政府預定的十四項重大建設之一,而十四項重大建設「對景氣有強烈刺激作用」,所以經濟部「應率先將所負責部分做好」,有關中油的「五輕」計畫,究竟是以帶動下游石化加工業、甚至以配合十四項建設為重?抑或以考量中油本身的經濟效益為重?財經兩部顯然持有不同的立場。這是中油在投資規畫上的難題,一般而言,也正是國營事業普遍面臨的難題。
改進國營事業的經營效率,確定投資與利潤的合理比率,革除國營事業洩沓冗贅的傳統弊端,精簡國營事業的人事開支,建立國營事業公平的考績制度,凡此種種,都是多年來國人一再呼籲與建議的事項。如今,在國內整體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的時期,國營事業能夠下定決心,大刀闊斧,推行求變圖存的改革方案,本是值得國人引以為慰的發展。然而,從以上兩個事例來看,這一改革過程,既缺乏縝密的部署,也缺乏統一的方針,以致於步調零亂,出爾反爾。
國營事業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刻,展開大量裁員的行動,雖是迫於無奈,但對社會心理畢竟有其不可忽視的影響,極可能造成景氣更加低迷的結果。而更重要的是,國營事業在評估自身的營運績效之時,顯然未充分考慮到配合政府政策的部分、及本身決策失誤的部分,在整個成本——效益分析表上所佔的比重,所以才會以裁遣員工作為彌補虧損的首要途徑。
事實上,若干陷於營運困境的國營公司,若能善用既有的人才,進行正確的轉投資計畫,大可以與民營企業一爭短長。進而言之,國營事業的許多投資計畫,本是為了配合整體經濟的規畫,承擔基本建設的任務,而不以本身的經濟效益作為唯一的評估基礎。一旦到了檢討營運績效之時,卻又立即汲汲於短期盈利的爭取,而不知從全盤經濟形勢的需求與供給著眼,豈不自陷於矛盾糾結的窘境?
試想:倘若政策上已決定中油興建第五輕油裂解廠,而中油亦果真因此而有所虧損,則依目前這一套改革國營事業的邏輯,推論下來,是否屆時中油也必須裁遣部分員工?
沒有人會反對國營事業為了改善體質、提高效率,所做的任何努力。以經濟效益作為評估國營事業經營成績的標準,儘管並不完全恰當,畢竟也不失為一項標準。但重要的是,當個別國營事業的經濟效益,與整體經濟發展的政策需要之間,發生抵觸情況的時候,主管國營事業的負責官員,必須要有明確的抉擇與一貫的原則,排定這兩者在相對評估下的優先順序,並依據這優先順序,來衡量某一國營事業、或該事業的某一投資計畫,是否值得支持。唯有確立這一前提,改革國營事業、或裁遣從業員工,才有公正的軌轍可循。
▲財政部原則決定大幅度降低最高名目稅率,並修正九百廿項進口貨物稅率,已經獲得行政院支持,即將核准實施。這是我國由財政關稅轉向經濟關稅步調較快的一次,它具有那些特性?將造成何種影響?都是國內外工商界關心的話題。欣聞海關進口稅率將大幅降低
文.社論.經濟日報十二月五日
財政部原則決定將在七十五年海關進口稅則修正時,大幅降低最高名目稅率,即從現行百分之七十五,降低為百分之六十七點五,並計畫在五年內將實質稅率從現行百分之七點八九,降低至百分之五。今年進口稅率修正項目亦增達九百多項,包括中美貿易談判減讓關稅;配合汽車工業發展方案而將整車、零組件及原材料降低關稅;對已實施機動關稅調整稅率項目納入修正範圍者;以及出口大宗貨品降低稅率,並取消內銷比率及退稅等。
由上述顯示,此次修正稅則的構想,不但稅率降低幅度大,並且包括項目多、範圍廣,可以說是由財政關稅轉向經濟關稅步調較快的一次。特別是今年財政收支估計已無法達成預算數,財政當局在萬般困難中,仍然盡可能的降低關稅稅率,以利工商業的發展;如此不但充分表示有關當局改革傳統偏高關稅的決心,更能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與國際化,值得稱道。
我們過去曾多次指出:現行關稅偏高,負擔重,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不但影響國內生產成本、工業升級,更使消費大眾遭受長期犧牲。近年來有關當局雖有降低稅率的意向和計畫,但是基於財政目的、預算平衡,總未見突破傳統觀念,大膽放手去做,每年度修正海關進口稅則時,僅提出若干不影響稅收之品目,局部調整,故經濟效果非常有限。如今擬議修正海關進口稅則,在觀念上及做法上似有極大的改變,不但擴大減免工業相關原料、零配件等進口稅率,並且亦調整現行高稅率消費品,如化妝品、菸酒類進口稅率。顯然已由局部調整的帶動,逐漸走向全面性的調整,這是突破當前投資困局、刺激國內生產最有效的抉擇。我們除深表贊同外,並提出若干補充的看法。
首先我們要指出:我國有許多產品,外銷量居世界第一,如腳踏車、網球拍、洋傘、帽子等,但是它們的進口關稅卻高達百分之五十左右。我們一方面要擴張出口,另一方面又用高關稅抑制外貨進入,這種不均衡的現象,極不利於拓展外銷。據美國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尤特日前提出報告,指責我國的高關稅,是顯著貿易障礙,美國將加強消除這些不公平的貿易障礙。同時,國內主要外銷業界亦表示,這些高關稅障礙,可能影響我國主要外銷市場,尤其是易招致對我國產品的報復措施。他們希望政府能再進一步降低關稅,鼓勵進口產品,即可刺激國內生產業者提高水準,復可避免國外對我的指責。
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的我國產品,根本無懼於外貨進入,更何況,這些產品的進口量微乎其微,即使降低關稅,影響亦很小。因此,我們再度呼籲:凡外銷具有競爭能力者,如腳踏車、網球拍、裝飾燈、帽子等,進口稅率應一律降低,以推行國際貿易自由化。
其次,香蕉、鳳梨等皆為台灣地區最豐富的特產,近年來出口值高達新台幣十億餘元,而進口量與值均等於零。惟這些無進口紀錄的農產品,進口關稅仍維持百分之五十的高稅率,這不但落人保護國內市場的口實,又無實質保護的意義和稅收。更令人不解的,就是食品罐頭近年來外銷成績甚佳,進口稅率卻高達百分之七十五,而且還列為管制進口物品。我們有感於農業單位對台灣農產品之產銷,似乎要求保護過多,短期間固有利於農民之收穫,但是長期間是「得不償失」。因此,我們期望有關當局,要改變對農業保守觀念,促進農業機械化,以配合工業升級;同時,取消農產品進口關稅,開放進口,以提高農業生產力,並增加農民長期實質收益。
此外,尚有部分電器類,如電扇等,進口稅率較難降低,據聞是由於零組件進口稅率偏高,或牽涉到自製率問題。惟這些產品外銷競爭能力很強,縱使稅率降低,亦不會構成對我國市場的威脅,國內零組件業者仍可生存。因此,我們期望:凡已屆保護「成熟」的外銷產品,應一律開放進口,或大幅度降低稅率,以消除長期獨佔的利益。
總之,此次海關進口稅則之修正,是進一步的由財政關稅邁向經濟關稅,對激勵投資意願、促進工業升級,乃至拓展對外貿易,皆具有帶動的作用。我們期望有關當局,尚要加緊步伐,繼續擴大關稅降低幅度,進而達到關稅全面降低,將更有助於經濟國際化、貿易自由化之推行。
關稅稅率降低的效果與意義
文.邊裕淵.中國論壇十二月號
近年來由於我國國際貿易持續順差,外匯大量累積;經濟發展程度提高,國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保護主義浪潮高漲;我國為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及國民福祉而倡導經濟自由化政策,引起各界降低關稅稅率的呼籲。財政部關稅稅率委員會十一月廿六日原則商定,將犧牲十五億四千萬元關稅收入,以降低九百廿項進口貨物的關稅稅率。
本次降低稅率的主要項目包括:
一、對外已承諾的項目,如對美國的一百九十二項產品的減稅。
二、動、植物消費品,將其稅率降至百分之七十以下;如魚翅、紅棗等。
三、我國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產品,如鞋類將其稅率降為百分之廿。
四、配合汽車工業發展方案,將小汽車的進口稅率降低百分之五,其零組件及原材料也配合降低。
五、塑膠原料降低稅率至百分之五左右,但不再按內銷比率課稅。
這次關稅稅率降低其實質意義有四:一、顯示我國關稅已由財政關稅政策轉變為經濟關稅政策;二、加速原料及設備的進口,提昇投資意願,做為下一回合經濟發展之基礎;三、透過經濟自由化途徑,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以提高國民福祉及健全產業結構;四、緩和貿易對手國不滿的情緒。
一個良好的關稅結構,要能積極的促成本國經濟健全發展為目標。關稅過去是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在經濟發展的早期並保護國內產業免受他國不合理的競爭。故關稅同時有財政及經濟目的,但這兩項目標隨著經濟發展,稅源、稅基的擴大及產業茁壯而改變,取而代之當為積極的促使有限資源的合理運用,透過國際的自由競爭,予原受保護的產業能更進一步提昇其競爭力,加惠國民。故而關稅稅率的下降實有助於達成第一項及第三項目標。
透過原料及設備稅率的下降,以促進進口,提昇下一回合經濟發展的基礎有待商榷。一般言之,原料及設備等投資材及中間生產材之稅率已較低,本國不能製造之產品稅率下降多少可使投資者受惠,效果大小頗難以論斷。但我國可製造的原料及設備稅率下降,可提昇國內廠商的競爭力,加惠中、下游廠商,但須防止國外產品在經濟不景氣時傾銷,打擊國內廠商,造成不公平競爭,危害我國廠商的生存,故須積極配合反傾銷法的製定。使執行反傾銷案件時有法律的依據,代替過去以政府行政命令禁止進口,造成不必要的貿易摩擦,影響我國的經濟形象。
這次減稅項目中包括一百九十二項對美承諾之產品,由於這些項目原本對來自美國地區產品有利,同時普遍下降九百餘項產品的關稅,對平衡我國與美國貿易順差當有部份效果,但效果大小,當視美國國內的經濟情況而定。
美國今年第四季起及明年經濟成長的展望又趨於樂觀,進口能力增加,但美國財政赤字仍大,且美國利率提高的壓力大,使美元回流美國的壓力仍大,這些又將促使美國貿易收支逆差擴大,並妨礙美國產品的競爭力,屆時中、美雙邊貿易的順差是否能縮小就不得而知了。
總而言之,此次降低關稅對國內產業界是會產生部份壓力,但根據過去產業界適應能力言,當可提昇其競爭力,使資源使用效果更提高;對國際言,也明白昭示我國實行經濟自由化的努力與決心。
降低關稅不利農品補償原則似為可行
文.魏錫鈴.經濟日報十二月六日
在一片開放進口、降低關稅聲中,農產品承受的外來壓力正在加重。好的方面,農業生產力可望因而提昇;不利之處,則是進口擴增以後,農民難免遭到打擊。
進口柳橙汁,可能影響國產柑桔或其他水果的銷售;輸入大量牛肉、奶品,將打擊養牛事業;進口菸酒,對菸農、果農(葡萄)的收益也會形成差異。
隨著市場的開放,農業專家認為,這些現象實不能再以——影響尚待評估,作為搪塞,而必須及時探討,採取必要的對策——確立農業的「補償原則」,將是可行途徑。
進口農產品,包括香菸、葡萄酒等,多具有「政策性」意義。既是政策使然,對國內農業造成的損害,理應由全民分攤,而不宜讓少數農民負擔。
舉進口大宗穀物徵收雜糧捐為例,七月起每公噸收繳標準已增至二百八十元,主要用來補貼收購國產雜糧,作法雖不無可議之處,但能夠持續多久又是一個問號。
收購國產大豆每公斤廿五元、玉米十五元的保證價格,高於進口產品市價一倍以上;就純經濟或分工比較而言,稻田轉作雜糧當然不合算,惟從保有自己的農業觀點及自給政策考量,卻不得不如此。可以說,現有的生產條件下,農業不保護的話,顯然不易與國外競爭。
事實上,很多國家目前對農產品外銷均採補貼政策,像瑞典的牛肉、丹麥的豬肉出口,都獲得政府相當的補貼,日本對農業也不乏保護措施及優惠獎勵。相形之下,我國尚少類似作法。
歐、日等工商業十分發達的國家,都對農業保護有加,視為立國的根本。他山之石足供借鏡,農民「弱者」的地位,更加需要政府適切的關注。
農業專家說,我國目前累積外匯超過兩百億美元,經濟實力回異於昔,過去或因沒有能力考慮農業的補償原則與作法,現在應有餘力,允宜加速邁開新的腳步。
其次,貿易自由化是既定政策,預期今後面臨的農產品輸入問題有增無減,如何建立農業的補償制度(包括外銷的適度補貼等配合措施),值得有關機關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