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的進步,使許多國家都朝重工業與精密工業發展,所需資金、設備、技術……均十分可觀,而產製成品的價值也非常高。相較之下,紡織業似乎顯得不那麼精細和重要,因此有了「夕陽工業」之稱。
近年來我國紡織業正值由勞力密集走向資金與技術密集的轉型期。面對新興國家的價格壓力和先進國家的品質壓力,加上世界經濟不景氣,許多國家對進口紡品設限,使我國紡織品出口成長緩慢,益發使得很多人相信紡織業「已是近黃昏」了。
其實,人們生活水準愈來愈高,對衣的質、量要求也愈來愈高,紡織業絕對有極大的發展餘地,問題是業者在此時究竟需要做些什麼?
民國卅八年,隨著政府由大陸遷臺及原本在臺的紡織廠,設備總計有二萬餘紡錠,產品尚不足自給。今天,自由中國臺灣共有三百五十萬紡錠,產品80%外銷,出口金額達五十億美元,居國內各業之首,與香港、韓國並列為遠東三大紡織品出口地區。
一個五萬錠規模的紡織廠,十年前需用二千個工人操作;五年前需一千人,現在則僅需二百五十人。生產力的提高,在於自動化機器的採用。卅多年來,我國紡織業已從勞力密集,逐步走向技術與資金密集。

圖:我國紡織業已走上機械化全自動作業,許多工廠都看不到作業員。(本文圖片承遠東、台元、信華台鐘紡織公司提供及協助拍攝,特此致謝。)(本文圖片承遠東、台元、信華台鐘紡織公司提供及協助拍攝,特此致謝。)
我國紡織業曾輝煌一時
民國四十年,我國紡織業開始發展。當時我國工業正要起步,而紡織業投資小、加工技術簡單、需要大量勞力,最適合予以開發,因此政府提供種種優惠,扶植紡織業。起初,產品僅供國內自給,後來產量漸增,至民國四十五年時開始外銷。
當時我國挾勞力便宜的優勢,加上國人勤勞、苦幹,產品品質雖不高,但因價格便宜,外銷十分順利,漸成出口大宗,大多銷往美國、加拿大等先進國家。輸出紡品亦逐步提高加工層次,由出口紗、胚布,至成品布,民國四十八年又加入成衣。
民國六十年後,隨著國內石油化學工業技術的進步,石化產品之一的人造纖維,也有長足的進展。人纖可以製成尼龍、特多龍等衣料,價錢便宜,完全免燙,曾經風行一時。後來人們在高度工業化之後,產生一種「反動」心理,重新嚮往回歸自然,在穿著上亦崇尚天然織物。但天然纖維如棉、麻、毛,產量不穩定,因此價格較高、取得不易。近年來紡織業擷取二者之長,生產各種不同成分的混紡布料。
以天然纖維與人纖混紡,可降低成品及達成各種效果。例如:棉紡品穿來柔軟、吸汗、舒適,但洗後不易乾,又易縐,加上人纖混紡,可使其快乾、免燙;毛紡品穿來溫暖、柔軟、舒適,但原料價格高,且洗後易縮小,加入人纖混紡,可避免上述缺點。
我國紡織工業的體系至此漸臻健全,分為上游——人纖業;中游——紡紗、織布及印染業;下游——成衣業。但目前一般所稱的紡織業,多只包括上、中游,成衣已自成一類。
在民國五十五至六十二年間,紡品外銷看好,業者競相投資擴充,紡品的輸出值亦逐年增加,民國六十二年達十三億美元,約佔全國出口總值的30%,賺取許多外匯,對我國經濟發展極有貢獻。

圖:我國紡織業已走上機械化全自動作業,許多工廠都看不到作業員。(本文圖片承遠東、台元、信華台鐘紡織公司提供及協助拍攝,特此致謝。)(本文圖片承遠東、台元、信華台鐘紡織公司提供及協助拍攝,特此致謝。)
景氣不佳正好「去蕪存菁」
紡品外銷一帆風順的情形,因第一次能源危機發生而被打破:市場需求量大幅減少,價格遽然滑落,成本卻因原料、電費等價格的上漲而提高,我國紡織業遭到重大打擊。
在過去盲目投資時被忽視的規模效益、生產技術與管理方法等,也開始漸受重視。因此,民國六十四年景氣復甦後,遠東、臺元、中興等規模較大的紡織廠,開始引進新式設備,走向自動化生產。
近幾年來,一方面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生活水準提高,工資上漲,漸失最有利的競爭條件;另方面新興國家如菲律賓、印尼、中國大陸等,也挾廉價勞力加入競爭;而先進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紡織業,又紛紛對輸入品設限,使我國紡品出口受阻,紡織業成長漸呈遲滯。
民國六十九年,又值第二次世界經濟不景氣,紡織業遂每下愈況,終成負成長,因此有了「夕陽工業」之稱。
幾乎所有認真經營的業者,對「夕陽工業」的稱號,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恰可把過去盲目投資、不符經濟效益的廠淘汰,使我國紡織業發展邁入正軌。

圖:我國紡織業已走上機械化全自動作業,許多工廠都看不到作業員。(本文圖片承遠東、台元、信華台鐘紡織公司提供及協助拍攝,特此致謝。)(本文圖片承遠東、台元、信華台鐘紡織公司提供及協助拍攝,特此致謝。)
前進的步伐不夠快
中華民國紡織業外銷拓展會,是由全體紡織業者聯合組成的財團法人,對外代表全體業者,協助我國政府與外國進行有關紡品外銷的談判;對內則加強業者間的聯繫合作,蒐集及報導世界紡織品市場資料,管理配額,並協助業者拓展國外市場。紡拓會秘書長趙諒公,堅決反對紡織業是「夕陽工業」。
他說,那是日本人叫出來的。因為日本要把紡織在他們工業結構中的比重逐漸減低,才喊出這樣的名詞。但日本的紡織業只是經營結構改變,迄今仍未沒落,仍為日本主要出口工業之一。
民國五十年間,日本居世界低成本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領導地位,後來也因經濟發展、工資上漲、成本逐年提高,而失去競爭優勢。民國六十年後,日本改朝企業大型化、生產自動化、製造高級品方向發展,經歷一段艱苦的過渡時期,現已成為世界主要高級紡品輸出國。
我國紡織業也正循日本當年走過的軌跡前進,無可避免地遭遇轉型的瓶頸期;但毋庸諱言,我們前進的腳步實不夠快。
韓國紡織業晚我們五年開始,現已成為我國產品外銷的勁敵;許多開發中國家也對我們造成極大的威脅。
面對我國產品競爭力減低、大部份業者艱苦支撐……等現實情況,趙諒公也不得不承認:臺灣的紡織業已亮起紅燈。
我們的紡織業有深厚的基礎,又有勤勞肯幹的國民,還有平均教育程度名列世界前茅的勞工,為什麼前進的步伐卻遲緩了?癥結在那些方面?未來應怎樣打開它?

圖:我國紡織業已走上機械化全自動作業,許多工廠都看不到作業員。(本文圖片承遠東、台元、信華台鐘紡織公司提供及協助拍攝,特此致謝。)(本文圖片承遠東、台元、信華台鐘紡織公司提供及協助拍攝,特此致謝。)
「提高品質」是唯一可行之途
我國紡織業主要分成棉紡、毛紡和人造纖維三大類,所採用的原料——棉花、羊毛與石油全賴進口,加工製成紗布或成衣後再輸出,賺取其間價格的差額。
過去我們以勞力賺取這分差額,單價低,以量取勝。但現在我們的工資高了,主要出口國又都有配額限制,「所以我們只能從『質』上下功夫,一方面採自動化生產,以提高品質,並減少人工、降低成本;另方面則應發展少量多樣、品質較高、售價較昂的高級品。」棉紡工會理事長陳慶明說。
人纖公會理事長、新光紡織公司總經理吳東賢進一步指出:「品質的提高是一天都不能停的。今日的高級品,過幾年就變成中級品了。停留在原地,就會被淘汰。」
採用自動化設備,生產附加值高的產品,需具備相當的資金與技術。我國紡織工業雖已逐漸走向資本與技術密集,但小廠林立,普遍經營規模嫌小。
小廠並非不適存於現代,它較具機動性,適合生產少量、多樣的產品,有其優點;但也一定要走上自動化,才能保證品質、降低成本,因此仍得具相當規模,才符合經營效益。
目前我國多數廠家的設備都在一萬錠以下,與韓國平均每廠七萬五千錠、日本平均十六萬錠相比,實在相差太遠。

圖1:信華台鐘毛紡廠的洗呢機,用來清洗生胚布上的雜質和油污。(鐘永和)
拖延合併,只會害苦自己
為促使企業走向大規模經營,我國政府一再獎勵合併,但一來國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思想根深蒂固,二來合併時又牽涉到資產估價等個人利益,致業者反應冷淡,成效不彰。
一位深悉紡織業情形的人士指出:「業者並非不知應合併經營,只是覺得麻煩,又害怕利益受損,因此多心存觀望。」
就是這種觀望、拖延的心態,拉長了紡織業轉型的瓶頸期,也拉住了前進的腳步,結果苦的還是業者自己。
遠東紡織公司總經理徐旭東說:「好比我們原來開自助餐店,現在進一步開餐館,但我們的規模不夠大、手藝不夠好、聲譽也未建立,所以生意不好;為了維持生存,我們只得兼賣價廉的自助餐。兩樣都做,又苦又累又做不好。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快腳步,盡量縮短過渡時間。」
新光吳總經理指出,韓國原來也是小廠林立,但政府一聲令下,規定業者合併,目前已並成十幾家大廠。我國採行自由經濟政策,政府不強制業者合併;但不合經濟效益的經營方法,非但浪費國家資源,而且妨礙了紡織業的發展。他建議:「政府不妨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措施,促使業者合併,協助紡織業快點渡過這個瓶頸期。從長遠、整體觀點來看,這對業者及國家都有益。」

2:信華台鐘毛紡廠由瑞士進口的新式織布機,全部自動化,一個人可以同時管理六台。(鐘永和)
「業務聯營」做法值得採行
「合併牽涉到由誰出面當董事長及資產估價等問題,確實相當複雜。而我們又深知必得走向大規模經營才有前途,因此可先實施『業務聯營』,做為合併的前奏。」聯一紡織公司副總經理周錦文說。
以聯一紡織(主要業務為紡紗及印染)為中心的聯營集團,包括:中南紡紗、協豐織布、宏郁織布、榮泰織布、中南織布及中國唯一成衣。
聯營的方法,是幾家公司的負責人彼此投資對方企業,並前往擔任職務。例如:聯一董事長吳惠昌兼任中國唯一董事長、聯一總經理林丕郁同時是中南總經理,周錦文也兼任協豐總經理……。透過這些錯綜複雜的合作關係,促進彼此的溝通、聯繫,漸漸生成一種「榮辱與共」的心態,並使經營規模擴大。
在這個組織裡,紗廠直接將產品銷給織布廠,待製成胚布後交給「聯一」印染;印染後部分供「中國唯一」製作成衣,另一部分則直接外銷。如此一來,上游產品有固定銷路,下游廠家則可確保原料質、量及交貨日期。
由於彼此有榮辱與共的依存關係,各廠不僅要致力於維持自己產品的品質及聲譽,也要在能力範圍內,提供相關工廠技術支援,可謂聯手、合力促成進步與發展。此外,各公司仍保有自己原來的客戶,當客戶需要上、下游產品時,他們會彼此推薦,擴大了營業範圍。
聯營的成效可觀。近年世界經濟不景氣,而參與聯營的公司都年有盈餘。以聯一印染來說,前年業績成長達53.7%,去年也成長了11%。

圖3:台元紡織球形整經機整理紗線的作業情形。
設備宜汰舊換新,但新設備亦非萬靈丹
國內許多大型紡織廠已有最新式、電腦控制的現代化工廠,但大部分中、小廠設備仍相當陳舊。據業者估計,紡錠使用超過十年的佔了三分之一,用了十五年以上的也將近五分之一。
機器設備陳舊,生產力就低,產品品質也不易提高,極須汰舊換新。目前政府設有貸款,供有意更新設備的業者申請。
但設備並非萬能。業者都知道:日本許多織布機、印花機也有十多年歷史,比國內許多機器老舊,但他們織出來的布疋細密、瑕疵少,印花也精緻,品質比我國產品高。
差別是怎麼產生的呢?許多業者指出:「一是管理,日本人每個環節都講求精確;二是技術,他們懂得如何將機器作最有效的應用。」

圖1:信華台鐘毛紡公司董事長陶子厚認為,目前紡織界的當務之急是培育人才。(鐘永和)
敬業精神有待加強
「我國工人的平均素質高,可是敬業精神不夠,做事多半大而化之,且常喜歡耍小聰明。」周錦文舉例說:「機器的說明書清楚地規定:先按綠色鈕,綠鈕亮一分鐘自動熄滅,然後再按紅色鈕。日本工人都會照做,而中國工人往往為求方便,或是心存試驗,把兩鈕一起按,往往機器就爆掉了。」
還有許多細節上的漫不經心,例如:紡紗時有斷紗,一時找不到線頭,就放過了;織布時發現這批紗易斷,既不深究、亦不向廠方反應;……凡此種種不求精確的態度累積起來,品質自然會受影響。
針對工人漫不經心可能造成的問題,目前有些工廠已採行責任制。凡下段生產單位發現由上段輸入的產品品質不佳,就必須向廠方反應,廠方則針對發生失誤的環節進行檢討、改進;若無反應,待廠方發現失誤,責任就由下段單位擔負。這套制度,實施以來頗有成效。
紡織工人的流動率高,也是一個問題,有些廠一年的流動率甚至達100%。「為了儲備人員,以免有人臨時辭職,工作接不上,工廠都得多雇幾個人,造成人力浪費與成本增加。」周錦文說。
更嚴重的是,工人流動率高,生產線上的生手多,效率就差,致使品質不易提高。
管理與技術息息相關,如管理得法,每個作業環節的精確度提高,熟練後,技術自會提昇;反之,管理方法不佳,人員流動率高,企業因此不願培育人才,技術就無法生根……。
雖然深知改進管理方法與提昇技術的重要,但國內大多數業者屬中小企業,鮮有能力顧及。因此今年三月,經濟部工業局成立「棉紡工業服務團」,由六位棉紡專家組成,他們多系大公司的總經理或廠長,且為科班出身,欲借重他們的學養與經驗,為其他業者指點一二。

圖2.3:遠東紡織總經理徐旭東(圖2.)與新光紡織總經理吳東。(鐘永和)
降低生產成本自有佳計
業界對服務團成軍,反應熱烈,近卅家工廠申請協助,最後擇定其中十家,做為第一階段的服務對象。至七月底,服務團已到過這十家工廠訪視、調查,並提出改善意見。即將開始進行第二步工作——分析、檢討建議實施後的績效。
協助同業,不是等於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團員之一的東興紡織公司總經理嚴義雄說:「我國紡織品絕大多數外銷,打的是世界市場,國人應團結一致,與其他國家競爭,不必把自己人視為對手。」
看了十家公司,嚴總經理發現有的機器只要稍為改裝,就可更節省人力。如:某些自動化機器,在輸入與出口處各需一位管理員;只要設法加條輸送帶,使其入口與出口都在中間,就只需一位管理員了。
服務團也提供其他的工作經驗。例如:空氣調節不良,人造纖維容易產生靜電,會捲入機器,應注意避免;梳棉時,機器速度必須適中,不可求快,否則棉上會起疙瘩。
服務團有時建議改變作業流程:如原棉運來臺時,都是以高壓打包,將棉花壓得又緊又密,清花(棉紡的第一步,將原棉結構打鬆、去雜質,製成棉捲)前廿四小時,宜先將棉花打包鬆解,使其一方面恢復蓬鬆,另方面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濕度提高後較易除塵。

與新光紡織總經理吳東賢(圖3.),都是紡織界的後起之秀。
往長遠看,為大局想,培植人才絕不吃虧
服務團畢竟只能救急、治標。治本之道一方面要加強員工的敬業精神,另方面企業也應盡量提供員工好的待遇及福利,並注重人才培育。
信華臺鐘毛紡公司董事長陶子厚呼籲:「老闆應把員工當寶貝,員工則把老闆當飯碗,雙方建立共存共榮的關係。」
由於人員流動率高,企業多不願費心培育人才。紡拓會一位高級主管說:「業者應放寬心胸,想想培育的人才雖離開公司,但仍在紡織界工作,對整個紡織業來說並無損失。何況企業如不重視人才培育,資深工作人員就會覺得沒有發展而思跳槽;反之,肯投資培養人才,往往可降低人員流動率。」
經營事業,不能太短視;只圖近利的心態,會使企業無法有長遠、恢宏的發展。國內廠商普遍不注意研究發展,總以為投資於此,利益回收太慢。殊不知如不注重研究、設計,沒有能力積極主動地不斷開發新產品,只知埋頭苦幹拚命生產,最後必難逃產品滯銷、資金積壓、被市場淘汰……的噩運。

圖4.5:設備現代化的紡織廠,不僅生產設備自動化,廠房內並設有自動空調系統,環境整潔。(鐘永和)
市場是決定產品設計的關鍵
過去紡織業者的營業方式,多為承接訂單,很少自行開發新產品。隨著市場競爭激烈與潮流所趨,勢必走向主動設計與推銷產品的路。而且要想提高產品的售價,前面說過,必須生產少量多樣的精美產品,設計部門因此格外重要。
設計要與市場銷售、生產技術、原料採購等系統密切配合——先確定銷售對象及用途,參酌技術部門的製作能力,再決定採用的原料及設計的風格。「就是必須『本末倒置』——以市場決定產品的規格與花色。」周錦文說。
以少女套裝的布料來說,多屬中級品,原料不宜採用純棉或純毛(否則成本太高),多加入人纖混紡,以降低售價;套裝料要求挺、帥,混紡後的結果應能達到這個要求;花色則宜活潑、俏麗。
依內外銷不同,花色設計也有所不同。以高級西裝料來說,國內客戶偏愛穩重的顏色,國外則喜歡明朗的色調,因此國內外市場各色產品所佔的比例就不同。又如:歐美人士身材高大,設計格子布時,格子單位可以大些;反之,內銷布的格子花樣則應稍小。
設計的高明與否,固會影響銷路,可是,「決定銷路的最大因素,還是在於能否跟得上流行。好在目前傳播事業很發達,國內外流行的趨勢很相近。」信華臺鐘毛紡廠總廠長簡茂男說。
在跟進潮流上,有個較取巧的方法:依今年的銷售實績推測,凡銷路好的料子,明年大概還有一半市場。至於新開發的花色與規格能否合於時潮,取決於資料蒐集的詳細與正確程度。

圖4.5:設備現代化的紡織廠,不僅生產設備自動化,廠房內並設有自動空調系統,環境整潔。(鐘永和)
努力向外伸出觸角
蒐集商情的方法很多,業者常採用的有:訂閱國外服飾雜誌;派員出國,尤其是至歐洲服裝先進國家看服飾發表會;花錢買商情,多是向日本人購買,因為他們的資料最齊全……等。但各方資訊很多,自己去蒐集、購買,不見得能切中所需,也不一定正確,因此新光紡織採用一種較特殊的方法——聘請日本大紡織公司退休的高級職員做顧問。
這些顧問在日本紡織界人頭很熟,消息靈通,可以為廠方引進真正有用的商情,並居中媒介交易。透過顧問,也可安排員工到日本大工廠參觀、受訓,並買到需要的技術。
也有人認為,我們應設計出屬於自己風格的產品,但業者多半覺得時機尚未成熟。「創造風格、帶領潮流,固然是我們的理想,但以我們現在的設計能力及聲譽來說,還有一段距離。目前我們能做、該做的,是抓住國外流行的趨勢,再加以融合、變化,設計出相同系列、風味卻有所不同的產品。我們可把這個階段,視為設計師的訓練期,待他們成熟了,我們的聲譽與市場也確立了,接著就可以談如何創造風格、領導流行了。」一位業者指出。

圖:台元紡織製作牛仔布的染色過程。(鐘永和)
染整構成進步的瓶頸
一般人判斷布料好壞,多是憑目視——看花樣、色彩及顏色染得是否均勻等,與觸感——摸來是否舒服、柔軟……等。其中,色澤花樣方面全賴「染」,觸感方面雖與採用原料的品質、加工過程的精確度等有關,但如果「整」得好,胚布上的瑕疵也可用化學助劑加以彌補。
染整如此重要,卻是我國紡織業中最弱的一環。因為染整業需要很大的投資,往往在新臺幣數億以上,而回收卻慢,因此願投資者不多。
除遠東、中興、信華臺鐘等少數一貫作業的大廠,設有染整部門外,一般工廠都將胚布的染整工作,交由專業染整廠負責。染整包括:染色、印花及整理,是成品布製作的最後一道手續。
然而,由於過去我國多生產低級品,不講究品質,染整業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處於一種代工階級;客戶又不願為此多花錢,染整業者自也不必提高服務品質。如此因果循環,造成我國染整業的「積弱不振」。
引進最新染整技術
近年來,我國產品朝高價位方向邁進,染整業漸受重視。更有許多染整廠已脫離代工方式,成為紡織廠的客戶,向他們買進胚布,染整後以自己的品牌銷售。這麼一來,染整廠為維持自己的聲譽,品管較以往嚴謹。
以近年業務節節上升的聯一紡織而言,品質管制由進貨開始講求,周錦文說:「我們除向參與聯營的公司購料外,其餘胚布多向大廠購買,因為我們較信任大廠的品質。進貨後,先目視,看紗的支數是否均勻、小結多不多……;然後進行化學試驗,檢驗胚布的含漿率與混紡率,據以選擇適用的染料和助劑。」
染整是項技術性很高的工作,所需考慮的因素包括:胚布的成分、染料與助劑的選用、各色染料的混合比例、溫度與時間的控制……,各個環節都有特別需要注意之處。以羊毛與人纖混紡的胚布來說,在高溫下,羊毛纖維會受損,而人纖染色一定得在高溫下進行,這時就得採用羊毛保護劑。
國內已有多家染整廠引進電腦設備,用以分析客戶指定的顏色或提供的樣本,將所含顏色量化,使配色精確。
但整體來說,我國染整業水準仍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國紡織業未來勢必發展高價位產品,染整業扮演的角色將愈來愈重要。因此經濟部目前正計畫邀國內業者投資,與西德尼諾工程顧問公司合作,成立一個現代化的染整廠,專處理高級品,以引進最新技術。
最大的敵人仍是自己!
我們的紡織品以出口為主,國外市場是業者的生命線,而這其中又一直以美國為最大市場。近年來紡織外銷已愈來愈難做——產制低級品,價格敵不過菲律賓、印尼及中國大陸;做高級品,品質又無法與日本、歐洲國家相提並論。
然而我們面臨的最大敵人卻是自己。如前所述,國內小廠林立,經營規模不符經濟效益,他們為求生存而彼此殺價,形成惡性競爭,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彼此不合作、在海外市場「自相殘殺」,是國內許多行業都存在的問題,紡織業應如何解開這個結?紡拓會一位工作人員指出:「未來我們應學日本,由大貿易商統籌外銷,就可避免這種情形。」
目前我國成品布,約半數直接外銷,半數內銷,內銷多售給下游成衣廠;而成衣廠加工製成衣服後,則絕大部份外銷。成衣的附加值高,近年來在紡織品出口總值中所佔的比率愈來愈高,目前約佔60%。
支援成衣業發展,就等於幫助自己
愈來愈多的紡織廠與成衣廠間建立了「合作外銷」關係。在這種情形下,紡織廠有固定客戶,不必到國外打市場,亦能就近掌握客戶需求;成衣廠與固定布廠合作,可不必擔心交貨拖期,品質也較可信任,發覺布料有什麼問題也容易解決,對雙方均有利。
也有的紡織廠與下游成衣業合作開發新產品,如新光紡織經常提供商情及構想,做出樣本,供下游成衣業參考、採用。
一般而言,成衣廠的投資較小,經營規模多不大;相較之下,紡織廠顯得規模大、資金雄厚、商情也靈通。紡織業若能把眼光放遠,提供技術、商情等支援,協助成衣業發展,就是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事,等於為自己的產品開拓最可靠的銷路。
加強紡織業與成衣業的「縱向聯合」關係,也是促使我國紡織品走向多層次加工、提高附加值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