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先生:
我是一個光華的老讀者,看過這一期關於志工的報導,讓人在一片講求經濟力、競爭力、奢華美感的氛圍中,感受到光華一向予人的氣質──溫潤而雋永。
一一閱讀報導中的主角,發現大多都是所謂六、七年級,青春洋溢、熱情活潑的年輕孩子。看著張幸運那甜美的笑容,孫嘉豪憨厚又細心的模樣,還有惹人心疼的潘怡寧,或是徐匯中學那些才剛長出鬍渣子的靦靦大男孩,他們獨立,具有國際觀,懂得尋求資源來達成自己志願服務的心願,除了功課、事業,他們更在乎自己的生命價值,可見,這一代孩子,也不全是脆弱、抗壓性低的草莓一族。
反求諸己,作為一名職業婦女,總是心繫忙碌工作,一刻也放不下孩子的我而言,每每看到新聞報導中,各地發生的災難,或是可憐的社會邊緣人,儘管心有戚戚,卻總是覺得擠不出任何一點時間來,頂多就是發點善心,捐款了事。即使擔任孩子學校的志工媽媽,老實說,這也是為了給孩子在學校加點分,多少還是帶點私心的。
相對的,一位住在高雄的朋友,同樣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她卻「放得下」孩子,經常三五天不在家,到處擔任救難志工。她覺得,作為一位母親,要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將來孩子也會如自己一般,萌生追求理想的勇氣,這是她給孩子的一份愛與禮物。
下一代究竟是脆弱的草莓,還是照亮黑暗的手電筒?其實父母的教養方式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如果作父母的,永遠只要孩子好好唸書就行,連讓孩子在學校打掃廁所都不願意,還忙著幫著孩子拿志願服務卡去拜託里長蓋章,那你怎能怪他們變成自私嬌縱的一代呢?
作父母的,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看過這一篇報導,給了我另一種視野,發現在這充滿不公平、不幸的世界中,要活的更踏實,更開朗,擔任志工付出善意應該是一個最容易,最好的開始吧。
同時也希望媒體能發揮「顯正去邪」的功能,多多深刻地報導這些人間大愛行者,讓善意來消解人間諸多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