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凍,也是印石石材的一種,俗稱「牛角凍」,青田、壽山二地都產,其中以青田縣產量較多,故一般稱之為「青田醬油」。
色澤瑰麗雅緻,是醬油凍的特色。因它紅中帶黑,南方人叫它醬油凍,北方則謂之「燻凍」,饒富趣味。
古時的醬油顏色較淺,與今人所食用者不同。有好事者將印石色澤較紅者稱為醬油凍,略帶灰黃色的則稱牛角凍,其實並無確切的標準足供判別。由於它光華內蘊、雅而不豔,是文人喜好收藏的印石種類之一。
除上述醬油凍外,另有一種帶醬油紋的青田石(石上有類似醬油倒入水中時呈現的紋彩),以花紋的變化取勝。
醬油凍發現較晚,約於明末始見;加上開採量少,物稀而貴。上品醬油凍質潤、色純而勻,極易奏刀,刻印者下刃時多能得心應手。若石色黑而帶砂者,則為下品,不能歸入「凍」品級。
和易受刃的青田石一樣,醬油凍可塑性極大,可刻成各種形狀。上期本專欄曾介紹印石形制,本期則介紹印形。
最初的印章以方印最多,其次是圓印。待金石之學逐漸蔚為風氣,才有種種變化。此處所謂印形,乃指鈐蓋在紙上所現印文形狀而言,若現方形,便稱方印;印文為圓,則稱圓印;有時印體為方形,卻刻圓形印文,依然稱為圓印。印形大致可分:
方印——方形印面,是印石最普遍的形式。古時方印多為扁方體,形狀體積較小。明清後,印身漸改為方柱形,體積亦漸加大。
半通——也稱「半章」,是方印的一半,呈長方形。半通之印,多為社會地位卑微之人所用。
圓印——數量較方印少,最初印體圓而扁,上有鈕,明後變為圓柱形。
橢圓印——由圓印變化而來,較晚才出現,在古印中少見。
葫蘆印——印文形狀如葫蘆。有的葫蘆印印體為長方形,有的體形本身也呈葫蘆狀,玲瓏可愛。
凹凸形印——是古印的特殊形式,方印上又伸展出一塊小方形,而成凸字形;有的凹入一塊,成為凹形印。
連珠印——把一顆長方形印,中間隔斷(析為二個方形或一圓一方),鈐蓋在紙上,看來像是二顆印,事實上是一顆一體相連的「連珠印」。二方印同刻一處,使用時較便利,也不易弄錯。
其他——印文形式變化多端,除上述印形,尚有鼎印、琴印、三扇形印、扁方形印……等,五花八門,難以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