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朋友有弄璋或弄瓦之喜時,我在賀卡上總是寫三句話:「生孩子最痛,養孩子最累,教孩子最難」。有過來人經驗的友人,莫不頷首稱是。其中,正因為教孩子最難,朋友們日積月累,各有以難攻難之道,我也不例外。
在海外的中國父母教導孩子所面臨的最大困境,是要中西合併,華洋兼顧;而兩者又因客觀環境易有衝突。
以學習中文來說,恐怕絕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都有痛苦的經驗。個人的施行方法是,並不特別強調中國文化或中國傳統的大道理,純粹先把「中文」當做是一種英文之外的第二種或第三種外國語文,讓孩子覺得這種學習和學習其他如西班牙文、法文、德文等一樣。因為中文是父母的母語,父母如能稍稍多花一些功夫協助子女學習,效果比子女學習其他外國語來得大。等孩子學習上了軌道、不排斥之後,再慢慢培養孩子們的「中國意識」,讓他們由語言的認同開始,進而接受自己的中國血統。
中文學校嚴格說來,不是完全合乎當地教育制度的規定,以師資而言,水準參差不齊,多為家長義務服務,並不具教師任用資格,因此中文學校只能說是非營利的進修輔助組織。故此,中文學校不時面臨教師教學寬嚴不一的問題。一個學生,有時碰到的老師極其嚴厲,等到另一學期遇到的老師卻又寬鬆,學生程度因而浮沉不已。
小女曾經遭遇上述的問題。我的觀念是,先反問自己:「你對孩子學習中文的標準是什麼?」倘若自己都不能夠先有原則,又怎麼能夠要求孩子?有人說,希望孩子「能說能聽能寫能讀」便夠了,這似乎不夠具體。小女就讀的芝加哥西郊「合作中文學校」,成立至今已有廿四年歷史,該校的目標是:學生在校十年,能夠認、讀、寫中文字一千,以此基礎,再進一步加強說與聽。我以此為小女學習中文的標準,自己感到踏實,而孩子覺得明確,彼此皆感泰然。
平日一般的教導,個人以為,應參與孩子的學習生活。
隨時注意孩子功課的進度,從旁解決孩子課業的難題,並觀察他們的心理及生理變化,適時地溝通討論。但另外一種精神上的參與同樣不可忽視,那就是身教。
許多父母反覆叮嚀孩子要用功讀書,培養氣質,自己卻是離開學校後,不接觸書本,至多翻翻和專業有關的書刊就已不錯了。天天逼孩子練習樂器,自己卻不聽音樂。命令孩子不要讀言情小說,自己也根本不親近經典或有代表意義的作品。孩子看在眼裡,恐怕不易服氣,更不用說潛移默化了。
父母對於有些事物未必有興趣,在所難免。但是,教導孩子首在以身作則,能夠努力和孩子一起參與,不但有示範作用,並且親子之間容易相互激勵,齊肩並進。自己雖然沒有興趣,只要嘗試過了,盡力而為了,孩子總會體諒,這也是一種以身示教。在平時的教育中如此,亦可用之於中文教育。
教孩子的確很難——因為我們同時也在面對自己,教育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
〔圖片說明〕
P.107
廖慈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