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西式建築的痕跡
隨著歷史的更迭與人事的替換,近年台灣從北到南時有日治時代建築經修復後重新開放的消息。參與過不少修復工程的黃郁軒說,這必須歸功於文化部所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對古蹟修復著墨甚深。數年後,不同場域陸續竣工,這些空間重新進入大眾眼簾,不僅吸引了台灣人,就連外國觀光客也受其觸動。
「讓日本人『懷念的街景』並不在日本,反而在台灣誕生。」來自日本的一級建築師渡邉義孝如此說。多次來台的他深深感佩於台灣對於文化財保護政策的先進,以及民眾對於這些歷史建築支持並認同應予以保留的信念,「台灣人民持續熱衷於發現古建築的價值,進行保存、修復,並賦予其新的生命。年輕人、懷有日治時代記憶的長者、以及想要保留台灣歷史的知識分子……在這裡,能感受到一種日本無法比擬的活力。」他如此說。
2016年初次來台,來台灣已超過20次,作為專業建築師的他,甚至親自手繪、記錄下全台無數的日治時代建築,並在台灣付梓出版《台灣日式建築紀行》、《台南日式建築紀行》兩本書,儼然是「最愛台灣日式建築的日本建築師」。
趣味的是,這批在台灣人眼中常帶有日式情懷的房子,渡邊義孝直言,就建築專業來看,並不能稱是「日式建築」。傳統的日式建築,指的應是神社、寺廟、城堡、町家等有著榻榻米、屏風的空間。而這些興建於日治時代的建築作品,卻有著明顯自1868年明治維新後,向西方學習的痕跡。
黃郁軒舉例的湖心亭也可作為佐證。外牆比例明顯取經自文藝復興時期歸納出的黃金比例,這也成為這座亭子至今仍能百看不厭的理由。離湖心亭不遠,同樣位於中區的台中州廳,以石板瓦及銅片構築出的藍灰色屋頂,則是模仿歐陸「馬薩式屋頂」(Mansard roof)的設計,仔細一瞧,復古華麗的線條造型,是否跟巴黎建築極度肖似呢?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來台灣超過20次以上的日本一級建築師渡邉義孝,以其專業又深情的視角為台灣日治時代的建築留下紀錄。(渡邉義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