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的低調風景
日治初期,北台灣使用洗石子技法的代表建築物首推建於1908年的「台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園區自來水博物館」),外牆大量採用洗石子,並運用洗石子可塑性的特點,用開模洗石與泥塑洗石仿製愛歐尼克(ionic)柱頭、穗帶花飾與卷草紋飾,將洗石子作為石材替代物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1901年落成、1913年改建完工的原「台灣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仿歷史樣式建築形式洗石子的外牆,呈現洗石子工藝的精鍊成熟。
洗石子約從1910年~1970年被大量使用在建築外牆,在1930年代面磚出現後,更可見建築外牆裝飾由洗石子、紅磚和面磚組合成的多元搭配。1930年改建完工的台北北門郵局,外牆除了大面積的十三溝面磚,亦可在立面山牆、裝飾的柱頭、窗台下牆面看見使用洗石子的希臘式回紋雕刻、哥德式葉飾和球形花飾等多種造型。以紅磚建材搭配上白色洗石子外觀的台灣總督府台北醫院(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西址」,1912年整建),外觀以紅磚與洗石子相間砌成,女兒牆上嵌入華麗的牛眼窗,並以在地的各式熱帶水果,如香蕉、蓮霧、鳳梨為綴。
透過官方的推動,洗石子迅速普及,從公共建築延伸至民間住宅,成為一種在地化的建築語言。建於1933年的新北市三峽拱橋,橫跨三峽河,是以精密力學測量所打造的拱橋,外型優雅簡練,橋體即是洗石子鋪面。全台許多老街上流行的牌樓建築,如台北迪化街的街屋、桃園大溪和平老街、三峽民權老街、台南新化老街等等,都可見匠師們精湛的洗石手藝。在寺廟裡可見洗石子龍柱,以洗石子工法完成的神龕,還有洗石子洗手台,洗石子毫無違和地融入了台灣人的生活中。
走進位在民生西路上,台北市市定古蹟的「新芳春茶行」,外觀是1930年代大稻埕華洋混合的現代建築,室內多處也以洗石子裝修,第一進天井處的洗石子欄杆,做成寶瓶形狀,象徵諧音「保平安」之意;在第二進及第三進間的天井,設有外形典雅的竹節落水管,取其節節高升之意,細看其質地亦是洗石子的工法。
洗石子不只是建築裝修的材料,更藏了一段段關於城市、匠心與美感的故事。它是構成台灣街景的靈魂細節,一種可被觸摸的詩意,訴說著一種台式靜美的生活哲學。想經驗「台灣感性」,摸一摸老屋的牆面,探一探樓梯的轉角,或許就能聽見洗石子的呢喃。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已有90多年歷史的三峽拱橋,外型優雅簡練,橋體是以洗石子鋪面。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台灣許多老街上的牌樓建築,是泥塑洗石的代表。(外交部圖庫資料)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新芳春茶行的天井處,可見以洗石子施作的竹節落水管。(鄧慧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