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服務大陸觀光客和本國民眾,自6月30日開始,人民幣正式在台灣14家銀行掛牌,展開雙向兌換業務。
6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38條與92條修正案,授權中央銀行會同金管會在兩岸簽訂貨幣清算協定或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前,可訂定「人民幣在台灣地區管理及貨幣清算辦法」。
等待多年,人民幣終於可以合法登台了。
現在只要本國國民攜帶身分證,外籍人士攜帶護照、入出境許可證或居留證,就可在台銀、土銀、合庫、兆豐銀、彰銀、國泰世華等14家銀行、1,204家分行,以及46家旅館、15家百貨公司、機場免稅店等67個外幣收兌處兌換,每人每次以2萬元人民幣為上限,沒有次數限制。
觀光熱門景點如台北故宮、台北徐州路上的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除了可以用美金、日幣交易之外,也開始接受人民幣,匯率則以當天銀行的公告牌價為依據。
事實上,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朝野就曾合力催生開放人民幣兌換,但因遲遲無法與大陸簽訂貨幣清算協定,以致延宕至今,原因仍是政治及風險的考量。
曾任親民黨立法委員的日商大和總研公司首席經濟顧問劉憶如指出,「『協定』這個字,在國際上是很敏感的政治字眼,涉及『國與國』的問題,勢必捲入『一中原則』的無解方程式。」這也是至今兩岸金融監理協定無法落實,造成台灣銀行、證券業遲遲無法登陸的主要障礙。
為了打開政治僵局,新政府就位後,國民黨財經立委再次提案,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38條原條文的「簽訂雙邊貨幣清算協定」,修改成「建立雙邊貨幣清算機制」,4字之差,就為匯兌難題解了套。
形式上雖解套,但風險仍然存在。台灣因非聯合國會員國,本就被排拒在各種國際貨幣清算機制之外,兩岸匯兌的風險更在於,人民幣是受到管制、並非國際流通的貨幣,台灣各銀行一旦開放人民幣兌換,必須確保能與可靠的「清算銀行」進行人民幣的買賣、拋補等業務,才不致出現貨源不足的窘境。
此外,隨身攜帶人民幣的陸客來台後,如果不能經由官方兌換據點查驗人民幣,偽鈔可能滿天飛,不但民眾破財,國內的金融安定也將備受威脅。
不過,由於每年台灣到大陸觀光的民眾超過450萬人次,以每人兌換2萬人民幣來計算,就有900億元的需求;現今每天最多有3,000位陸客來台,依中國規定,每位陸客最多也只能攜帶2萬人民幣出境,若全數在台兌換,一年大約有600億人民幣進入台灣。一加一減之間,仍有300億人民幣的缺口。央行擔心人民幣的「貨源」仍很棘手。
但也有財經立委認為,銀行收多少、賣多少,自己會取得平衡;香港經驗也是先於1997年開放銀行小額兌換人民幣,直到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在香港成立第一個海外分行,並被指定為境外清算銀行,才與香港銀行簽訂清算合作備忘錄。
2005年10月3日,小三通來往密切的金門、馬祖開始試辦人民幣兌換業務,也是循香港模式,當時人民幣的貨源主要透過台銀金門分行向香港匯豐銀行和美國銀行購買。目前台灣本島的銀行也是先用美金向兩大外銀買進人民幣現鈔。
以趨勢來說,人民幣持續看升,已是「奇貨可居」的搶手貨,除了現買現用外,未來台灣民眾能不能將人民幣存進銀行帳戶,還有待兩岸就金融資金來往進一步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