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vs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合併的背景
各位在高中時學習世界史的時候,我想克里米亞半島應該只出現兩次。
第一次出現時,一定是在「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役打響了主要戰場塞凡堡要塞的名聲,戰爭當中,由於南丁格爾的活躍,成為日後國際紅十字會成立的契機,這些內容應該有人還記得。
另外一次,就是在「雅爾達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英、蘇三國召開這場會談,討論日後的國際秩序,而會談的場所就是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雅爾達。
克里米亞半島開始受到世人矚目,是在二○一四年爆發的一次事件。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這對現代國際關係而言,簡直是如「晴天霹靂」一般讓人震驚。
這個事件,讓世人們聚焦在統治克里米亞半島的國家,也就是「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遭到俄羅斯併吞一事,可以說是改寫戰後歷史的一個大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從來沒有一個大國敢如此明目張膽,擅自「變更領土」。但是,俄羅斯的普欽政權,卻做出這樣的事情。
烏克蘭的起始
首先,讓我們先來確認烏克蘭的地理位置。
希臘的巴爾幹半島與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半島,包圍起來的海域即是愛琴海。從愛琴海穿過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伊斯坦堡沿岸),就可以看見寬闊的黑海。克里米亞半島位在黑海北部,是一個中央部位凸出的半島。
克里米亞半島西北部,有一條巨大的河川流入黑海,同時貫穿烏克蘭中心部位,名字叫做聶伯河。這條河川連結了波羅的海和黑海,形成一條重要的航路。最廣為人知的事例,就是諾曼人利用這條航路,從波羅的海出發,經過黑海抵達伊斯坦堡,這條貿易航路名為「瓦蘭格之路」。
十到十一世紀,弗拉基米爾一世統治基輔.羅斯,與拜占庭帝國關係密切,勢力範圍遠播至保加利亞,是國力最強大的全盛時期。一直到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一世的時代,國家仍舊相當繁榮。然而,到了十二世紀,諸侯開始自立門戶,整個國家迎向分裂與弱化,到了十三世紀難以避免遭受蒙古統治的命運。
「烏克蘭」這個名稱,最初出現是在十二世紀,但是當地民族主義精神,直到十九世紀才開始萌芽。長久以來,「烏克蘭」僅是一個地區的名稱,直到二十世紀都尚未成為國名。
俄羅斯併吞烏克蘭
波羅的海三小國最南端是立陶宛,西南方是波蘭,這兩個國家都因為俄羅斯及德國的侵略,長久以來為其所苦。然而,在中世紀時期,立陶宛和波蘭的國力曾經相當強盛,甚至還統治過波羅的海及黑海這一整片地區。兩國在十五世紀共戴一君,也就是波蘭歷史上的亞蓋洛王朝,統治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地。
此時,居住於烏克蘭以及俄羅斯南方的高加索一帶的哥薩克(俄語意為流浪者)民族,自成一個社會體制。史稱他們為「自由農民」,由於俄羅斯本土的農奴制度日漸嚴苛,許多農民群起反彈,加上一些犯罪者和沒落貴族,組成了這個團體。這些哥薩克人建立了獨特的軍事組織,並且採取民主制度來運作。
不久,哥薩克民族又對波蘭的統治感到不滿,相對地,由於俄羅斯承認哥薩克擁有自治權,他們轉向臣服於沙皇。在一六五四年的佩列亞斯拉夫協議中,哥薩克與俄羅斯達成這項共識。
到了十七世紀,烏克蘭面臨一個極大的轉機。對於烏克蘭反抗波蘭統治,展開各種鬥爭行動時,莫斯科大公國提供支援與波蘭作戰,最後雙方約定聶伯河以西屬於波蘭擁有,東部地區則成為俄羅斯領土。其後,烏克蘭依附於俄羅斯,繼續施行自治體制。
十八世紀初,俄羅斯發動大北方戰爭,烏克蘭企圖趁機獨立,和瑞典結盟與俄羅斯作戰,最後戰敗導致俄羅斯加強對烏克蘭的拘束,哥薩克民族也因此失去原有的自由。
十八世紀末期,波蘭再度遭到瓜分,原屬波蘭領有的烏克蘭成為俄羅斯的領地,從此開始,烏克蘭全境都歸俄羅斯所有。
徹底鎮壓與俄羅斯化
在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烏克蘭,全面禁止使用烏克蘭語,當地徹底實施俄羅斯化。當時,俄羅斯、德國和奧地利,這三個國家瓜分了波蘭,其中奧地利取得加利西亞地區,由於統治風格較為自由,該地就成為烏克蘭民族主義的中心。但是,加利西亞地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經遭到俄羅斯軍隊占領,烏克蘭的民族主義勢力也受到徹底的鎮壓。
一九一七年,隨著俄羅斯二月革命爆發,烏克蘭民族組成政治組織,宣布獨立。但是十月革命後,俄羅斯革命政府派遣軍隊前往鎮壓。在德軍入侵俄羅斯之後,俄領波蘭成為革命軍與反革命軍內戰的主要戰場,相對地,奧領加利西亞地區的烏克蘭人也發起獨立運動,烏克蘭陷入極度混亂的局面。
一九二○年代,烏克蘭境內興起一股反帝政勢力,同時強力推動恢復使用烏克蘭語,以及回歸烏克蘭文化的運動。然而,到了一九三○年代,烏克蘭又再度強制施行俄羅斯化。而且在這段期間內,蘇聯政府開始強制徵收烏克蘭的穀物,烏克蘭農民群起抗議,甚至將做為「生產工具」的動物殺害,造成一場「人為」大飢荒,據說有數百萬至一千萬農民因此餓死。時至今日,烏克蘭稱這個事件為「烏克蘭大飢荒」,歐美各國將其定義為「種族屠殺」。
烏克蘭獨立──克里米亞半島的紛爭
史達林過世後隔年,一九五四年,為了回應烏克蘭境內日益增強的民族主義聲浪,蘇聯藉著紀念簽定佩列亞斯拉夫協議三百週年的機會,將克里米亞半島割讓給烏克蘭。
一九八六年,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災事件,這個事件雖然使得改革的速度加快,但國內東部以俄羅斯人居多,西部大多是烏克蘭人,這些地緣政治相關問題導致烏克蘭共產黨內部,基輔派(烏克蘭)和莫斯科派(俄羅斯)的對立愈發激烈。
到了一九九一年,烏克蘭終於獨立建國。除了加盟俄羅斯主導的獨立國協,同時也與西方各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眾所矚目的克里米亞半島,在一九九七年,俄羅斯也承認該地屬於烏克蘭。另外,烏克蘭憲法規定克里米亞半島是烏克蘭唯一的自治共和國,這一次,普欽總統採取強迫的政策,形式上舉行公民投票,但是做法和過去專政主義時代毫無改變,都是以大國的勢力來欺壓小國。
另外,烏克蘭西部國境與聶斯特共和國相接。這個聶斯特河沿岸的細長國家,在國際上認定這個國家應屬於摩爾多瓦共和國(位於烏克蘭與羅馬尼亞之間)的一部分,此次趁著烏克蘭問題的機會,他們也和烏克蘭東部的俄羅斯人一樣,主張脫離烏克蘭,並加入俄羅斯。
這個與烏克蘭相鄰的摩爾多瓦共和國,居民基本上都是羅馬尼亞民族,而且中世紀羅馬尼亞人曾在此建立摩爾多瓦公國。十九世紀初,此地遭到俄羅斯占領,重新命名為比薩拉比亞。俄羅斯革命後,蘇聯與羅馬尼亞為了比薩拉比亞,展開複雜的軍事角力,最後蘇聯徹底阻止羅馬尼亞再度統一摩爾多瓦。
但是,在蘇聯改革的過程中,摩爾多瓦的民族主義精神再度復燃,隨著蘇聯瓦解,摩爾多瓦共和國也宣布獨立。聶斯特河沿岸比摩爾多瓦具有經濟能力,而且國民全體幾乎都是親俄羅斯派。因為俄羅斯而產生的第二個克里米亞問題,或許將發生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