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癌症一直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去年更凌駕腦血管病變之上,躍居首位,對國人生命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今年國建會流行性疾病組特把防癌列為討論主題之一。與會學者一致認為,癌症「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在國內極待建立。
過去癌症由於病因不詳,沒有有效治療方法,患者死亡率極高,一直被人們視為絕症,也不知從何預防。十幾年來,學者用心鑽研,發現癌病發生的原因90%以上與環境因素有關,可經由環境因素的控制加以預防。
近年來國內傳播界也有不少有關癌症預防方法的報導,但因效果並非絕對,大家多半存著觀望或猶疑的態度。此次國建會學者的呼籲極富權威性,重新引起大家對預防癌病的關切與重視。
癌症預防之道中,被談論最多的是飲食,同時這也是日常生活中個人最能控制的因素之一。
臺大醫學院教授林仁混在國建會指出,十年前若談食物與致癌有關,很少人會相信,但今日科學界已舉行許多大規模研討會,深入研討兩者間的關係。
最近來華訪問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專家馬克馬洪博士即指出,人類癌症中的30%至70%,可能與食物有關。
林教授說,近代人類食物的種類繁多,食物中的成份常因加工處理而變得複雜。因此要研究某種食物對人類癌症的影響,實相當困難。某些結論見仁見智,不易令人信服。直到最近,癌症與食物的關係才被肯定。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一份報告指出,在男性的癌症中,有30%至40%可能由食物引起;在女性的癌症中,則高達60%。最受食物影響的為胃癌、大腸癌,其次是乳癌、子宮癌及肺癌。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實驗研究結果,提供下列幾點指引:
一、高脂肪食物與乳癌及大腸癌有關,建議盡量減少食物中的油脂。
二、日常應多食水果、蔬菜與穀物,可減少癌症發生的可能。
三、居住在中國、日本及冰島的人,由於常攝取醃漬與煙燻食物,罹患胃癌與喉癌的比率較高。
四、過度飲酒及吸煙,會增加消化器官與呼吸器官的癌症,宜戒除或節制。
此外,食物中的致癌物質可能由污染而來,如發霉花生中的黃麴毒素;亦可能由食品加熱處理而來,如烤焦的肉類魚類,會產生某種致癌物質;也有研究指出,牛內或豬肉燉得過久,也會產生突變物質。
食物中除上述可能致癌的因素外,也有抗癌因素。研究顯示,足夠的維他命A與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化為維他命A)可增加抗癌能力。維他命A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動物內臟、魚、蛋等。胡蘿蔔素在深綠色蔬菜中很多,在深黃色蔬菜中也有,例如;青椒、胡蘿蔔、南瓜、馬鈴薯……,在水果則有蕃茄、香瓜、杏仁……。
不過要注意的是,維他命A服用過量會中毒,只要常在食物中攝取即可,不必刻意服用藥物。
含維他命C的食物亦有抗癌作用。有人做過試驗,將維他命C加入煙燻食物中,發現可阻止致癌因素亞硝酸鹽的形成。有趣的是,很早人們吃煙燻烤製食物時,就習慣搭配維他命C豐富的水果,如燻魚配檸檬汁、火腿配鳳梨等。
此外,日本也作過研究,發現多食用菇類(草菇、香菇、金針菇……)、豆類(紅豆、綠豆、薏仁米)、豆芽、金針菜等,也有減少罹患癌病的功能。
目前有關食物與癌症的知識與理論尚不夠充分,有待進一步研究發展;對於研究可能致癌的其他環境因素,亦有待加強。
流行性疾病組另一位組員楊憲桂博士強調,世界各國雖都致力於癌症防治,但各國因天候、地理、人文發展等環境的不同,生活習慣各異,我國有必要自行發展研究。
林仁混教授亦認為,我們迫切需要成立一個國家防癌機構,以領導與推動防癌工作。
孫院長在國建會閉幕致詞中指出,政府已決定在三軍總醫院設立臨床醫療研究中心,以協調國內的防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