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公室自動化是未來必然的趨勢,國內許多機關、企業,也都忙不迭地購置電腦,趕搭「自動化」列車。但同時卻傳出電腦已淪為「現代花瓶」的說法。
實施辦公室自動化應該注意些什麼?那些情況不值得用電腦?如何才能使電腦用來得心應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自動化的衝擊?……
最近國內一家出版社與電腦公司發生買賣糾紛,出版社一狀告到法院,控訴電腦公司詐欺。
出版社認為,電腦公司沒有提供足夠的應用軟體,致使所購置的電腦,未能發揮預期的功能。
電腦公司則說明,依照合約規定,軟體應是雙方合作開發,他們已投入許多人力與財力,但出版社卻有意打退堂鼓,遭受損失、該提控訴的應是他們。
這件事,目前雙方各執一詞,已進入訴訟程序。值得注意的是,此案發生後,起了「登高一呼,四方響應」的作用,許多電腦用戶紛紛出面,表示也遭遇過類似問題,還有人請求消費者基金會代為「討回公道」。

右圖:電腦是辦公室自動化的利器,秘書可利用它記錄、安排老闆的時間表,及打文件等。(張良綱)
電腦淪為「現代花瓶」了?
然而,這些都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還有更大的部分隱藏在海水下。一位資訊界人士持平地說:「若以是否發揮預期功能為標準,恐怕70%以上的電腦買主都要告到法院了。」
這句話道出國內推行辦公室自動化已亮起了紅燈。許多機構或企業投下鉅資,實施自動化作業,原冀望能提高工作效率,大展鴻圖。不料電腦未能發揮預期功能,或僅能勉強使用,投入的資金、人力與回收不成比例;或閒置一旁,成為辦公室的「擺設」。而沉重的資金負擔,也將成為企業營運上的巨大陰影。
有人形容:電腦就像一隻巨獸,駕馭得法,就能發揮無比的威力;不懂應用之道,可能反遭其噬。
因此推行電腦前須先瞭解:這隻巨獸有那些能力?如何才能驅使它好好做事?專家多主張,非必要或無力控制,最好別急著去招惹它。

圖1:事先對員工進行教育,較易順利推行辦公室自動化。圖為聯成公司請電腦專業人員給員工上電腦課。(張良綱)
自動化並不等於電腦化
近幾年來,全球刮起一陣辦公室自動化的旋風,各國的機關行號紛紛購置電腦,以實施自動化。前些日子世界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唯有資訊工業大幅成長。
「事實上,辦公室自動化並不等於電腦化」,哈佛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洪良浩說:「所謂辦公室自動化,是利用一些機器設備,使白領階級的生產力提高。因此,凡能提高辦公室作業效率的工具,如影印機、電話、微縮影機、傳真機、電腦等,都屬自動化設備。只是其中以電腦功能最大。」
他強調,採用自動化設備,使工作效率提高,是每個機構應走的方向,電腦也確是辦公室自動化最重要的利器,但未必每個機構、每種情況都適用。

圖2:傳真機也是辦公室自動化設備之一。圖中職員正以電話通知對方,將文件傳真過來。(張良綱)
殺雞焉用牛刀
行政院主計處電子中心組長劉勝東同意這種說法。他指出:「企業在實施自動化前,應先瞭解自己的需求,據以選擇合適的設備;不要看到別人買電腦,就跟著買。電腦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些工作,用電腦處理反而更麻煩。」
舉例來說,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古物資料,以圖片為主,沒有文字需要編輯或數字要運算。如果實施電腦化,電腦所能做的,是把古物的名稱輸入,並在名稱下註明類別,查詢時可以很快找出某一古物屬於某類,或某類古物有那些。
「用電腦處理這些資料,可謂『殺雞用牛刀』,與其買電腦,不如買微縮影機,將其製成微膠卷,以便保存。查詢時,只要分類卡製作完善,從卡片找,比操作電腦還快。」主計處電子中心另一位工作人員指出。

圖3:哈佛企管總經理洪良浩說:「能提高辦公室生產力的機器,即屬自動化設備。但自動化不等於電腦化。(張良綱)
國內電腦化的方向有偏差?
另一個決定應否購置電腦的要素,是預估投資金額與回收效益,看是否值得。電腦化的目的,是提高辦公室作業效率,以提高服務品質,加強對外競爭力,不能與追求經濟效益的原則相悖。
例如:五十位員工公司的人事、薪資資料,只要製成卡片或表格,就能一目了然,雇一個人即可管理得很好。如也要實施電腦化,則又買電腦、又請操作員,就不划算了。
那到底什麼情況下較需用電腦?什麼情況較不需要?可有判斷的原則?
資訊界人士認為:大體說來,數量愈多、分類愈細、處理方式固定、且需花很多人力的資料,愈有必要採用電腦;反之,數量少、種類單純、處理方式不固定的資料,就較不需要。

圖4:行政院主計處劉勝東組長認為,企業在購買電腦前,應先確實瞭解自己的需要,及電腦的能力。(張良綱)
戶政工作最適合借重電腦
因此,「基層的工作,如戶政事務所辦的戶口遷出與遷入、戶籍謄本、印鑑證明等業務,每區的戶籍資料很多,每當有人要辦某項手續,櫃臺人員便得起身到檔案櫃中把他的資料找出來,工作是固定的、重覆的、且極耗人力的,最適合借重電腦。」國科會副主任委員王紀五說。
他又指出:「所以,辦公室自動化雖應由上至下倡導,卻宜由下而上實施。但現在我們多將電腦看成進步、權威的象徵,而有在較重要單位先施行的趨勢,方向似乎有點偏差。」
但是,所謂需不需要電腦化,並非一成不變的。劉勝東舉例說:「電冰箱剛問世時,有些家庭主婦認為自己天天上菜場,不需要冰箱。但隨著時代進步,一方面是社會結構改變,出現了許多職業婦女;另方面則是冰箱的性能加強、售價降低,使大部分人都買得起。現在冰箱已是極普遍的家電用品,即使家中主婦仍天天上菜場,冰箱也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設備。」

圖5:聯成公司總經理苗豐強指出:推行電腦化失敗,有時原因不在電腦,而是單位本身制度不善所致。(張良綱)
該不該電腦化,標準非一成不變
同樣的,未來或因機關、企業的業務擴大;或因電腦售價降低、功能加強、操作更簡便,每個人都很容易學會,現階段覺得不該、不需電腦化的作業,也許就變成需要了。
再以前述故宮古物資料的例子來說,現僅需以微縮影方式處理,有朝一日,電腦普及、網路溝通便利後,大家希望不必去故宮,也能查到有那些古物;或電腦科技進步,能將古物圖像直接儲存,就該實施電腦化了。
要知道在現階段是否需要或值得電腦化,可委託管理顧問公司或軟體公司,做可行性研究。
問題是,國內這兩種行業尚未發展成氣候,大部分公司規模嫌小、水準偏低,研究結論的可信度不高。而且,他們往往為了「可行」後有生意可做(如軟體的規畫、分析與設計等),研究時往往不夠客觀,不斷將客戶導向「可行」的方向;加上國內許多欲進行電腦化的單位,有強烈的「可行」動機,因此雙方「一拍即合」。結果往往是,憑添了許多電腦化失敗、電腦閒置的事例。

圖6:王安電腦台灣分公司經理林榮生提醒消費者,一定要肯投資開發或購買軟體,電腦才能發揮效用。
消費者的態度要正確,業者的研究才會客觀
如何避免上述情況呢?劉勝東說:「消費者應盡量委託聲譽佳的公司進行研究,且不要預存冀其『可行』的主觀立場。更重要的是,務必瞭解可行性研究是該付費的。許多用戶在請軟體或企管公司進行研究後,結論若為『不可行』,就因沒看到具體結果,而拒絕付費;若為『可行』卻又期望對方將可行性研究贈送,理由是接下去的種種工作也要委託對方進行。在這種情況下,若不說『可行』,就『血本無歸』,實也難怪業者不夠客觀、嚴謹。」
辦公室電腦化的方式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經過整體規畫,設立電腦中心,購置較大型的電腦主機,各部門設終端機或微電腦與主機相連。另一類是若某個部門資料特別多、特別雜,難以處理,便先買個微電腦,借重套裝軟體處理這一部門的工作;其餘部門有類似情況,就再買一個,彼此不一定要連線作業,也不一定能連線(不同廠牌者連線有困難)。
一般說來,後者情形較單純,投資額不高,效果有限,在國外有些小公司採用。國內則由於中文的套裝軟體數量尚屬微乎其微,採用者極少,故本文以前者為討論重點。

圖7:美國安全太平洋銀行電腦中心的系統分析師周可說:「人們對新東西都有排拒心理。電腦化初期遭到阻力的情形,中外皆然。」。(張良綱)
以開放的胸襟、正確的態度,面對電腦化趨勢
電腦進入辦公室,會使傳統作業方式產生很大的改變。過去的辦公室作業,是透過人與人間的溝通進行;自動化後,將轉變為人與電腦、電腦與電腦間的溝通。人如何來面對這種改變?
洪良浩說:「現在人們對電腦的態度趨向兩個極端,一種是太過熱切,視它為『萬靈丹』,以為有了電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另一種則是太過冷漠,認為過去沒有電腦,我們也能生活、工作得很好,未來亦是如此,何必去找麻煩用電腦呢?當然,這二者都是不正確的態度。」
面對資訊時代的來臨,我們應持的態度是:瞭解電腦為協助人處理資料的工具,借重它可提高工作效率及品質。它雖不是「萬靈丹」,但卻是未來生活不可或缺的設備。一味排斥、逃避,就會愈來愈隔閡,終會被時代潮流遠遠丟在後面。
那麼,在辦公室自動化作業中,人們如何應用電腦?它又能發揮什麼功能?
臺大教授楊維楨分析:「電腦在辦公室中,最基本的效用是處理繁雜的資料,以節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並可減少錯誤,加強精確度,即具『作業性』功能。此外,這些資料以電腦處理,能迅速提供正確的數據,做為經理人製定決策的依據,稱為『資訊管理系統(MIS)』。」
藉作業電腦化促使管理現代化
神通電腦董事長苗豐強說:「以前常因資料過於繁雜,難以計算精確,或計算起來費時太多,不能及時提供,以致經理人往往依經驗及感覺作決策。建立資訊管理系統後,這些問題會大為減少,乃至消除,可提高判斷的正確度。」
舉例來說,一個工廠需要幾百種原材料,除常用的幾種外,其餘的到底該何時叫貨?已叫過多少?已使用多少?還剩下多少?……這些問題,管理單位很難記得清楚。有時要找某樣材料,以前進貨的單據混在一堆檔案中,非常難查;又記不清這項材料是堆在倉庫中的那個角落,不易清點存貨;甚且不能確定到底還有沒有。依過去的處理方法,管理人員全憑印象,若依稀記得半年前叫過貨,似乎是用完了,就再叫吧。
建立資訊管理系統後,每次進貨、取用的記錄都輸入電腦,當工廠要添購某樣材料時,只需按個鍵,調出存在電腦中的檔案,馬上就能查出還有沒有存貨、前幾回購買的時間與數量、當時的價格、供應商名錄……等。還可令電腦運算過去每一單位數量的貨可用多久?亦可進一步得知此次進貨的時間是提前或延後?
如果這次進貨的時間提前,為什麼?那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造成浪費?如果各部門其他記錄都很正常,那麼是不是這批貨的品質較差、耗損量較大?
如果這次進貨的時間延後,為什麼?是那個環節造成的?該單位最近的做法有何改變?這種做法是否值得進一步研究、推行?
憑藉詳細、正確的資料,可查個水落石出,找到管理上的優缺點,再據以決定是要改進還是推行。
「辦公室自動化最大的好處,不在於節省人力,而是促使每個環節的工作更精確,作業流程更合理化與制度化。」苗豐強說。
若規畫不佳,電腦也會有「化簡為繁」之處
但電腦畢竟只是個工具,能否促使作業流程合理化,主要還是取決於使用者。
美國安全太平洋銀行電腦中心系統分析師周可舉例說:「我們銀行實施自動化作業時,由局部做起,再漸次擴展至整體。實施自動化作業的項目頗多,例如客戶只須憑磁卡就可直接指示電腦辦理領款、存款、匯兌、信用狀……等手續,我們每增辦一項業務,就發行一種磁卡,最後磁卡竟多達十九種。有天我們忽然想到為什麼不將各種磁卡合一呢?此事說明瞭一點:電腦是由人使用的,安排得不夠好,仍會有效率不佳的情形。」
此外,要電腦發揮功能,還得先將正確的資料有系統地輸入。如果單位原先的制度不健全,資料混亂、零碎、錯誤百出。所得結果也必然謬誤連連。
劉勝東指出:「有許多機關或企業,實施電腦化後發現並不能發揮多少功能,問題不在電腦,而在本身的制度。」
因此,施行電腦化的第一個步驟,是檢討機關內的作業流程,按電腦能接受的方式重新規畫。
什麼是電腦能接受的方式?苗豐強說:電腦是很死板的東西,說一不二、一絲不苟。例如填寫人事資料,若規定是先寫性別、再寫年齡,對先寫年齡、再寫性別者,它就不接受;如果這個格子應填的答案為「是」或「否」,它就只接受這二種答案,不接受模稜兩可的指示;如果答案應為數字,就只接受數字……。它要求每一環節的答覆明確,不接受傳統文書上常有的「備註」,除非另有程式指示,那些情況可列為備註。
規畫與分析宜整體進行,實施則宜局部推進
「把每個單位應做的工作固定,使權責分明,並不是遷就電腦。」苗豐強指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原就應講求精確,使作業流程標準化——如工廠的生產線一樣,每個人的工作明確、固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及塞住所有可能產生流弊的漏洞。這是趁電腦化之便,促使制度合理、完善。」
軟體規畫是進行辦公室自動化的第一步,接下去的工作依次為:系統分析、程式設計、系統維護(軟體常因業務量或作業流程的改變,而需要進行修改)。
規畫(製定作業流程)與分析(規畫整個電腦作業系統)時,必須有電腦、管理與對這項業務有充分瞭解的人員參與。一般說來,進行辦公室自動化時,宜先整體規畫與分析;但程式設計及實施時,則可一部門、一部門推進,以便發現不妥處,即時修改,避免「全盤皆輸」的風險,也讓員工逐漸熟悉電腦作業。
在美國,有專業的電腦顧問公司,提供從頭到尾的服務,包括協助客戶購置電腦、派員駐在客戶處,進行操作與維護。有的用戶甚至不必備置電腦,只需裝個終端機,與這些公司連線,使用他們的電腦。
國內這些軟體工作,有企管顧問公司及軟體公司提供服務。一般說來,企管公司偏重於進行規畫、分析等前段的工作;軟體業則偏重分析、設計、維護等後段的工作。
規畫與分析都是非常專業的工作,除要賦予電腦處理當前工作的能力,還要顧及機構未來業務的發展,所以進行時通常要預估三年成長。
先軟後硬?先硬後軟?
「進行電腦化時,先委託專業公司,由他們依客戶的需求、預算、未來成長情形等,進行軟體分析、設計,及建議採取的硬體品牌、規格,這種『先軟後硬』的做法較為理想。」楊維楨教授說。
但目前國內機構進行電腦化的步驟卻非如此,而是先與硬體廠商接觸,由硬體公司推薦合作的軟體業者。雖然也有硬體業者認為,由硬體業者推薦合作關係密切的軟體公司,雙方較有默契,可以達到「軟硬兼施」的效果,使軟體、硬體密切配合。但這種做法,因已先決定硬體,就難免會發生遷就機器,而使作業較為不便的情形。
造成國人多採「先硬後軟」方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國人不瞭解軟體的重要性,而較信服於可見規模的硬體設備;另一個原因則是國內軟體業者普遍規模嫌小、專業水準不夠,且不乏工作做了一半,即無以為繼的事例,因此難得消費者信任。
軟體協會理事長高照訓表示,協會願擔任業者與消費者間的橋樑,消費者若想選擇獨立、客觀及水準高的軟體公司,他們可代為推薦。
但觀念的轉變並非易事,因此短期內,大多數要進行電腦化的機構,還是會先買硬體。於是問題又來了:每家硬體公司的銷售員都是舌燦蓮花,將自家產品說得神奇無比,價格又最公道,讓人難以取決。這時應如何選擇呢?
善用同業的經驗
「事先打聽這些公司的信譽、服務情形,做為選擇的參考。但最好還是聽取這家公司的客戶、尤其是同業客戶的意見。」曾在IBM服務十三年,現任第一信託公司電腦部經理的麥蘭德說:「用戶可請電腦公司提供客戶名單,以便前往參觀,電腦公司都會樂意提供的。」
但電腦公司勢必提供最成功的例子,參觀的結果是都很順利、完滿,這種參觀如何達到幫助選擇的目的?
麥德蘭說:「每家公司都提供成功的例子,還是在一種平等的基礎上比較。而且既然別人能做到,我們應該也能。此外,在參觀時,不只要聽他們介紹電腦如何好用,還應分辨那家公司的管理制度、作業型態與自己較接近,然後選擇曾經做過類似個案、且又十分成功的電腦公司,較為可行。」
選用電腦是「天長地久」的事
選用電腦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因為目前不同廠牌的電腦連線尚有困難,且價格極昂,因此一旦買進或租用某種廠牌的電腦,以後擴充或換新時,為使軟體程式及資料能繼續使用,多會再選擇同一廠牌。
「買電腦就像娶老婆,是長久的事,不要只看第一年的投資。貪小便宜可能蝕大本。」王安電腦林榮生說。
舉例來說,電腦機種日新月異,每種產品約只有三、五年生命。在產品生命的末期,電腦公司往往會降價促銷。有人因買到便宜貨而沾沾自喜,未料不久之後,這種機種已經淘汰,很難找到零件,修護非常麻煩。
千萬別因小失大
一家實施電腦化失敗的公司負責人提供經驗:「在選擇電腦機種時,雖須顧及自己的預算,但也不必向電腦公司透露預算的數字。因為這樣一來,對方為了做成生意,會極力推薦價錢合適的產品,也不管未來是否合用。」他建議,進行電腦化寧可寬列預算,免得未來弄成上下不得、進退兩難。若財力實在困難,寧可暫緩實施,先把內部的管理做好。
另一個選擇電腦應注意的問題,為它的擴充性。具可擴充性的電腦,在擴充時只須更換中央處理機,周邊設備、應用軟體等仍能繼續使用;有的甚且不必更換處理機,可以再連接數個處理機,擴充容量。
此外,電腦公司都會免費訓練用戶使用電腦。規模較大的公司,訓練課程通常較完善,為實際操作者、部門主管、經理人開有不同的課程,使大家都具備電腦概念,有助順利實施辦公室自動化。當然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因此大公司的電腦售價通常較高。
「一分錢,一分貨」的情形,同樣存在於軟體部分。
一分錢一分貨,有錯買的,沒錯賣的
業者都知道一種情形:負責推動電腦化的單位分別編列軟體與硬體預算,結果非但不被接受,還被高級主管訓了一頓,因為長官聽說,別的公司實施電腦化時,軟體是由硬體公司附送的。
其實,如果把電腦比做人,硬體是軀體,軟體就是大腦。電腦好不好用,固然受機器性能的限制,但若軟體設計得好,可使電腦的功能全都發揮;反之,設計不善,即使硬體再好,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國內許多單位都願意花費鉅資購買硬體,在軟體方面的投資卻斤斤計較,結果造成電腦,「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用來自然不順心。
外包與內製宜相輔相成
有關軟體設計工作,如前所述,可全包給專業公司。但在國內而言,雖然知道這樣做很方便,但一來國內軟體業尚未發展成氣候,不易找到可靠的委託對象;二來也不願「受製於人」,因此幾乎沒有單位完全採「外包」方式。
與「外包」相對的是「內製」——欲實施電腦化的單位,本身成立電腦中心,雇用電腦專業人員,從規畫、分析、設計到維護,全部自己包辦。
這種方法也不很理想。機構內若編制很多電腦人員,開發初期的高峰過後,人員閒置,會成為管理上的困擾;若編制較少的電腦人員,則開發速度慢,緩不濟急,且品質可能也不及專業軟體公司。
因此大部分機構都採折衷方式,內部編制有電腦人員,與軟體公司合作進行開發、設計。
一般說來,規模較大的機構,有能力負擔較多的人員編制,可自行負責維護工作,只在初期及有額外大計畫時,才找軟體公司合作;規模較小的單位,則將大部分工作外包,機關內電腦人員擔任和硬體、軟體業者接觸、磋商的工作。
電腦部門負責人必須得當
無論採何種形式,電腦部門的負責人都很重要。「這個人選的得當與否,幾乎就可決定自動化的成敗。」苗豐強指出:「他不但要有電腦方面的專業知能、具建立資訊管理系統的經驗,還得善於表達與溝通,做為使用部門與軟、硬體公司間的橋樑。」
如前所述,進行軟體的規畫、分析、設計時,應有電腦、管理及熟諳此產業的專門人員共同參與,組織完善的軟體公司應有這三方面的人才,但仍要使用者配合,因為「只有使用部門最瞭解業務情形,也最知道自己的需求。軟體設計的好壞,深受使用者配合程度影響。」苗豐強說。
使用者雖瞭解業務,但因對電腦一竅不通,在將公司業務狀態及對電腦的期望告訴軟體公司時,難免不能切中要點或掛一漏萬;軟體公司的系統師與分析師講的術語,他們也不太懂,常會「答非所問」。這時就得公司的電腦人員居中「翻譯」及補充說明。
但即使「翻譯者」很稱職,使用單位與設計人員也很難「皆大歡喜」。因為使用者不懂電腦,不能適切表達需求,往往每天有不同意見,讓設計人員不堪其擾;也有些設計人員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明知按使用者的要求設計,未來會發生若干問題,或電腦的能力無法達到,也不明說,糾紛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必須做到充分的雙向溝通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做到充分的溝通,彼此都肯花時間與心力,體諒對方的侷限之處,不要求快,沉下心來聽對方說,有問題就問,這樣還是可以合作成功的。
另一種影響軟體設計的問題,是使用者的態度。
有些員工,尤其是基層、業務性質固定性與重複性高的員工會擔心,使用電腦後,需要的人力減少,自己是否會有失業之虞?還有的則因自動化後,有些已做熟的作業程序改變,覺得不便,因此對電腦不表歡迎。
主管得大力支持,並應費心宣導同仁的觀念
這時,就得高級主管出面做宣導工作,耐心講解使用電腦的種種好處,以爭取支持。
王安的林榮生說:「肯投資進行自動化的機構,都是有心求發展和成長的。自動化後雖可省些人力,但因業務不斷擴展,還是需要人處理,因此並不會裁員。只是在公司繼續成長後,可以不必增加、或者只需加較少的人。」
電腦化初期,許多資料要整理,並按規定輸入。開始進行電腦作業時,還需有一段測試時間,多半要三個月至半年,電腦使用才能上軌道,那時方可將原本的人工作業方式廢棄。因此,必定有一段「雙軌作業」的過渡期。
在整理資料及雙軌作業期間,許多使用者、甚至部門主管的工作都加重了;而電腦在測試期間,難免會發生錯誤,這時反對者就更理直氣壯地質問:電腦有什麼用?還不是會出錯?
中鋼公司在實施電腦化初期,也曾發生類似情事。當時的董事長、現任經濟部長趙耀東就反問:「人難道就不會犯錯?尤其剛開始做一件新工作時,能保證不犯錯嗎?」對方無言以對。若沒有趙部長當年的堅持,恐怕就不會有今天以效率聞名的中鋼。
電腦部門還擔負著「教育」的使命
在這最初的調適期,其他單位對新設的電腦部門,也不免有些排拒。「電腦部門人員應主動到各使用單位,詢問有何問題及是否需要幫忙。」第一信託電腦部經理麥蘭德說:「這時切忌擺出專家或指導者的態度,對某些使用錯誤的情形,也得特別耐心、和婉地指正。只要這段調適期順利渡過,以後就能慢慢上軌道了。」
另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美國貝爾實驗室曾做過一個研究,結果顯示,最少利用電腦的是高級主管。他們既決定耗費鉅資實施電腦化,必是肯定電腦的用途,為何自己反而少用呢?
一位資訊界人士指出:「電腦是種新東西,而高階人員多半年歲較長,不太了解電腦,又不好意思向屬下請教。因此雖然知道電腦的好處,卻苦於無法好好利用。中國人最好面子,這種情形一定比美國還多。」
麥蘭德認為:「有這種情形時,電腦中心的負責人應該『善體人意』,時常給主管上報告,報告要由淺漸深,不著痕跡地給長官一些再教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應不恥下問
電腦部門人員固應體貼上司或同事,但其他人也宜修正自己的觀念及態度: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這分工精細的時代,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不懂的就應向專家請教。即使對方的職位不高、年紀也輕,但在這專業領域內,他是強者,就應「不恥下問」。
在我國推動辦公室電腦化還有個困難:電腦源於西方,可處理中文的軟體猶在發展中,索費較高。此外,中文是圖形文字,輸入較拼音字困難,目前雖有簡易輸入法,但歐美人自小就有使用打字機的習慣,而國人則無,故尚需一段時間適應。
綜合看來,實施自動化作業最大的困難還是在「人」。自動化的發展,勢必為人類傳統的生活與工作型態,帶來巨大的變革,在人的心理上,多少會產生撞擊。
然而,文明的腳步是無人能阻擋的。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發生時,也曾有許多工人反對、抗議,但機器仍是勢如破竹地攻入人類生活。現代人在面對電腦帶來的變革時,應有更高的處理智慧,那就是面對它、適應它、駕馭它,讓它成為用來得心應手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