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醫學史上,獲得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德國哲學家醫師史懷哲(1875-1965),因為年輕時看到巴黎傳道雜誌一篇呼籲非洲剛果急需醫師的文章,毅然到蠻荒大陸設立醫院、行醫奉獻,他所標舉的「尊重生命」精神,至今仍為世人傳頌。
同一時代,仍處於二戰終戰後止痛療傷的台灣,一位滿懷熱情與理想的年輕醫師,因為目睹貧困落後的故鄉遭霍亂疫情蹂躪,決定放棄人人稱羨的高薪與教職,返鄉執業。一甲子的勤懇付出,讓現年84歲的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創辦人許文政,與企業家林百里、李焜耀等人並列,成為2006年台灣大學首屆遴選出的6位傑出貢獻校友之一,也為台灣醫界樹立了一座標竿。
這兩年,每個月的第2及第4個週一上午,進入許文政創辦的羅東博愛醫院,除候診人群外,還有一些身心障礙的朋友充滿自信地義賣自製手工香皂禮盒,他們是天主教靈醫會「聖嘉民啟智中心」學員。雖只是一塊小小香皂,卻是這些重殘學員自力更生的重要管道,同時也是羅東兩大醫院──博愛醫院與聖母醫院──歷經半世紀後的再次合作。

許文政強調,經營者的氣度與視野,將決定其醫療服務的境界,並希望打造羅東博愛醫院為新世紀「台灣的梅約醫學中心」。
醫界情緣
在宜蘭,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與財團法人羅許基金會羅東博愛醫院,雖比鄰而居,且都是縣內首屈一指的區域教學醫院,卻視彼此為主要競爭對手,平時少有互動。而這段波折,要從56年前兩院的初次合作談起。
1950年,許文政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返鄉服務,以父親之名成立「羅許阿隆博愛醫院」;1952年,中國天主教會從雲南撤退來台,其所屬的「靈醫會」在全台各地尋找據點,最後決定在當時台灣最落後的羅東小鎮落腳,由靈醫會併購許文政的醫院後開辦「羅東聖母醫院」,醫師陣容有內科許文政、南斯拉夫籍的一般外科范鳳龍、女醫師羅裁則負責婦產科。
然而,對醫療服務有著更遠大夢想的許文政,囿於與靈醫會經營理念不合而選擇離開,1953年在聖母醫院旁另行成立「羅東博愛醫院」,並從最早的30床擴展成目前一千餘床的大型綜合醫院。而在各自努力這麼多年後,直到這次與聖嘉民中心合作,兩家醫院才終又攜手。
許文政表示,創立於1976年的聖嘉民中心,是東台灣第一家啟智中心,長期服務身心重度殘障朋友,為台灣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創辦者──義大利籍的呂若瑟神父──更是他最欽敬的友人之一,向來支持公益活動的博愛醫院,當然樂意提供場地,讓這些學員來圓夢。

羅東博愛醫院寬敞明亮,空間設計充滿藝術氣息,為來此求診的鄉親提供了舒適的環境。
小留學生的醫師夢
圓型手工香皂在掌心散發淡淡花香,讓許文政回想起12歲那年,獨自帶著行李和棉被,坐在底艙,從基隆搭「高砂丸號」到日本求學。小小年紀的他,對當時的宗主國日本只有模糊的想像,但當醫師的心願卻已十分堅定。
「小時候,宜蘭地區醫療很落後,只有眼科、小兒科、皮膚科,連設備最完備的宜蘭醫院,也只能處理盲腸手術,其他緊急重症一律要送往台北治療。」有氣喘宿疾的阿姨,每個月都必須先從羅東渡河到宜蘭,再轉搭五、六個小時的火車到台北求醫。為此,父親和阿姨都希望他讀醫科。
1935年羅東公學校畢業後,許文政前往日本,4天3夜的航程一路暈到九州。回想七十幾年前的這趟旅程,許文政笑說:「雖然暈船睡不好也吃不下,但是第一次出國的新鮮感讓我忘卻痛苦,而且無意間訓練我日後去原住民部落巡迴義診時,即使在巔簸難行、峰迴路轉的山路間穿梭,也不會暈車。」
依據當時日本的教育制度,若要讀醫科大學必須先考進高等學校,而他就讀的四國香川縣盡誠中學是私立學校,為了擠進當時全日本僅有的34所高校窄門,他拚命苦讀,冬夜裡還用冰水洗臉提神,終於考上日本本島的「富士高等學校」,並成為盡誠創校五十多年來,第3位考上高校的學生。

人稱「宜蘭史懷哲」的許文政,60年前毅然放棄高薪與教職,回到羅東小鎮從事基層醫療服務,永不退卻的熱情與醫者的悲憫心懷,被遴選為台灣大學首屆6位傑出貢獻校友之一。
烽火震撼
然而,這位一心想當醫師的台灣學子,尚未「救生」就要面對嚴酷的「死亡」課題。高校3年級時,太平洋戰爭已白熱化,日軍一心求勝,許多讀文科的學長被徵調編入以自殺攻擊震驚國際的「神風特攻隊」;讀理科的學長也必須到兵工廠「勤勞奉仕服務」半年。
「由於高等學校規定新生一律住校,學生間彼此感情深厚,」許文政表示,眼看許多才情洋溢、成績優異的學長編入「神風特攻隊」後一去無回,讓他深切體會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隔年,許文政進入名古屋帝國大學醫學部,在兵荒馬亂中開始習醫,終戰不久後又返台進入台大醫學系3年級繼續攻讀,由杜聰明、董大成、魏火曜、葉曙等多位知名教授授課。其中,台灣病理界先驅、原任日本千葉醫科大學的葉曙教授,嚴格卻自由的學風讓他印象最深刻。
葉曙以嚴謹著稱,他的課僅有少數學生能第一次就過關,大多數要重考,許文政也在苦讀多日後去找教授進行重考,適巧葉曙正要開車回家,便叫他坐到車裡,然後邊開車邊口試,他的病理科就在這場意外的伴遊中通過了。

(右)許文政(中坐者)1960年代召集宜蘭醫師公會同仁,籌辦巡迴醫療服務,對原住民及貧苦民眾義診,連交通最不方便的龜山島也可看到他們的身影。
艱苦抗「疫」歲月
終戰初期,日籍專業人員被大量遣返日本,台灣各領域都呈現真空狀態;加上戰火摧殘下公共設施毀壞、民生凋弊,醫護及公衛防疫都出現漏洞,許多在日治時期已獲控制的傳染病,如肺結核、瘧疾、霍亂、日本腦炎、鼠疫等接連爆發。眼見家鄉的霍亂疫情嚴重,1947年許文政號召、發動十餘名台大醫學系同學組成服務隊,協助駐在省立宜蘭醫院的台大醫師進行檢驗、宣傳、消毒防疫等工作。
「博愛醫院現址前方,原本有一條南門圳,當時家家戶戶都在圳裡洗衣服,卻無意間加速了霍亂的傳染,短短兩三天疫情就一發不可收拾。」回想當時慘痛的情況,加上隔年又爆發狂犬病疫情,許文政返鄉服務的心志油然而生。
當時一紙台大醫學系文憑,等於名利雙收的保證,在社會上更是地位崇高,許多醫科畢業生留在台大醫院從事臨床或教職,有些追隨杜聰明教授轉任高雄醫學院發展,有的則到美國、日本留學深造,僅有極少數人選擇回自己的家鄉服務。
畢業前夕,許文政也陷入返鄉做個小鎮醫師,或是在台大醫院擔任臨床兼教職的抉擇,但是父親一句:「家鄉需要你!」讓他毅然決定回到羅東從事基層醫療服務,並在家族支持下籌建醫院。

首開風氣
當時宜蘭極缺醫療專業人員,也沒有專業分工的概念,沒有檢驗師、麻醉師,更沒有專業的護理人員,醫師必須身兼數職,負起全責。
由於當時肺結核病患很多,而傳統簡陋的聽診通常要等病情嚴重時才能聽出有異;為了提早治療,許文政斥資購置了移動式X光機,透過X光片正確判斷病情,同時引進設備,做血液、尿液、糞便等生化檢驗,作為抗生素投藥的依據。
此外,台灣東部交通不便,多數民眾生活困頓、無錢就醫,少有醫師願意來此服務。1954年,台灣醫師公會應國防部要求支援醫療人員,地方醫院的醫師必須輪流到軍中服務,許文政於是趁自己赴軍中服務時另闢蹊徑,邀請國防醫院、榮民醫院的醫師到博愛醫院協助看診。
為提高醫療水準,1962年許文政又在當時台灣省衛生處長許子秋協助下,與日本京都大學建教合作長達3年,首開台灣醫院的國際建教合作風潮。京都大學派出了婦產科、胸腔外科、骨科、一般外科的講師級醫師,博愛醫院也因此成為全台第一家使用「胃鏡」的醫院,開啟台灣內視鏡檢查先河。
「京都大學派駐的醫師,每星期至少兩次巡房、研究討論,讓我受益甚多。」有了臨床經驗,許文政又希望加強理論研究,由於經常深入山區義診,加上南澳、大同等鄉以泰雅族居多,便決定以泰雅族的人類學作為主題,1966年向台大申請為「研究員」,由台大解剖學教授余錦銓指導。
在三年半的研究員求學生涯中,許文政每週六、日都要穿過「九彎十八拐」的北宜公路到台北上課。「一到週末中午,我就買兩個便當,和司機輪流開車、吃飯。」1969年,他發表了《泰雅族的人類學研究》論文,這是國內極少見、由執業醫師以原住民族為對象所做的人類學研究。當時全台灣尚無博士論文審查機制,於是許文政將論文送交日本長崎大學,並獲頒該校的醫學博士學位。

1962年,羅東博愛醫院與日本京都大學建教合作,首開台灣醫院國際建教合作的風氣。許文政(右)親自到車站迎接京都大學來台醫師。
轉型公益事業
1950年,政府實施了勞保制度,1958年又針對軍公教人員開辦公保,台灣醫療事業開始大幅成長,然而多數民眾仍然無法享受這類保險,因無錢就醫只好放棄一線生機的案例仍然普遍。許文政與同為醫師的兄長羅文堂磋商後,決定擴大博愛醫院的公益服務範疇,並慨然捐出父親遺產,1969年成立以慈善公益為宗旨的「財團法人羅許基金會」。
除原有的醫療服務外,基金會還增加了低收入戶照顧、社區醫療教育及醫療補助等工作,並免費提供病床給貧病學童,另外又召集當地的醫師公會同業,籌辦巡迴醫療服務,展開對偏遠原住民及貧民的義診,連交通最不方便的龜山島也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羅文堂和許文政兄弟,在宜蘭醫界和政界都素孚人望,羅文堂還是當年蔣經國總統的10大「民間友人」之一。讓人好奇的是,親兄弟怎麼姓氏不同?許文政解釋,原為許姓的祖父入贅羅姓祖母家後,將身負兩家香火的父親取名為「羅許阿隆」,但日治時期戶政單位規定一個人不准冠兩個姓氏,父親便將家中男孩依出生排行,單數姓羅,雙數姓許。
而有感於台灣的醫療政策,往往重大醫院輕小醫院、重城市而輕鄉鎮,尤其私立基層醫療院所的資源匱乏,始終無法滿足民眾的需求,甚至小病無法即時處理而拖成重病,因此許文政在連任兩屆宜蘭縣議長後,1980年代擔任監察委員期間,便積極建言衛生署,共同促成了「醫療法」的立法。
1986年「醫療法」通過,自此全台灣的醫療機構才有了管理依據,特別是基層醫療院所的發展管理與資源分配有了一定的規範,也為日後建立全國醫療網奠定了基礎。

二次大戰終戰初期,台灣公共衛生出現防疫漏洞,羅東爆發霍亂,這條博愛醫院前的南門圳,就是引爆當地霍亂疫情的禍首之一。
積極面對挑戰
1987年,許文政卸下監察委員職務後,又專心家鄉事務,積極為宜蘭爭取醫療資源。
早年台灣與沙烏地阿拉伯邦交甚篤,政府每年都會派出農業技術團和醫療團予以協助;1986年台沙斷交,台大醫療團赴沙國服務的計劃受阻,許文政便力邀台大醫療團到羅東博愛醫院,並於隔年與台大醫療團簽訂合作案,此舉大大提昇該院與宜蘭地區的醫療水準,各專科也逐漸完備。博愛醫院在1994年完成了宜蘭地區第一例眼角膜移植手術,且陸續與榮總、長庚、陽明等國家級的教學醫院合作,讓罹患重症的宜蘭鄉親能夠就近求醫,免於長途奔波之苦。
1994年「全民健保」上路,也全面改變了台灣的醫療生態。
「過去醫病關係非常單純,『救命治病』是醫師的唯一要務。但隨著醫療環境改變,醫師角色也趨向多元,醫院不單要提供病人最佳的醫療服務,還必須透過企業管理、成本分析、資源調控,才能通過嚴苛控管的健保給付審核,醫院也才有發展。」
全民健保對醫院限制重重,而2006年6月雪山隧道通車後,宜蘭縣納入了大台北一日生活圈,對當地醫界而言,又是一個憂喜參半的新變數。
據醫界評估,一般急症病患最重要是把握搶救的黃金時間,因此第一線就醫仍會留在當地;但少了原本穿山越嶺、巔簸震盪的顧忌後,病患極可能在病情穩定後就轉送台北的各大醫學中心,對宜蘭的醫療業務勢必造成衝擊。
許文政卻抱持不同看法。他認為,隨著雪隧通車後的便捷,未來台北各科權威醫師到宜蘭服務的意願相對提高,有助於提升當地的醫療水準。他強調:「只要醫療品質能提升,雖然約有兩成重症病人會到台北就醫,但鄰近的東部縣市病患也會到宜蘭就醫;加上隨著交通便利後旅遊人口增加,旅途不適需要緊急就醫者,也會在宜蘭就近治療,因此我們要更努力才行。」
向「梅約」看齊
「經營者的氣度與視野,將決定醫療服務可以做到什麼樣的境界。」對醫療始終懷抱夢想的許文政,希望羅東博愛醫院未來能仿效同樣由鄉間醫師世家所創立的全球醫學權威──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成為「台灣的梅約」。
許文政表示,梅約醫學中心於1800年由梅約父子3人創立,從偏遠的美國北部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小鎮起家,經過兩百多年的悉心經營,如今已是全球歷史最悠久、專業度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醫療體系,旗下擁有包括醫護人員與科學家在內的4萬5千人醫療團隊。
在架構與地域上都與梅約相似的博愛醫院,未來也會將服務版圖擴大至醫療服務、教學、研究,與跨領域的健康相關產業,希望在每一個領域都能有同樣卓越的表現。
長達3小時的訪談,84歲的許文政思路清晰且精神奕奕,讓人好奇他的養生之道。他強調:「要活就要動。」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每天慢跑半小時到一小時的習慣,經常從居所跑步到醫院上班,遇到下雨天就在家裡用跑步機,毫不懈怠。
持之以恆的生命態度,就像他對家鄉醫療服務所奉獻的心力一樣;儘管在不同年代需面對不同的難題,但永不冷卻的熱情與醫者的悲憫心懷,都是鼓舞他克服困難的動力。
這位人稱「宜蘭史懷哲」的醫師,不僅為蘭陽地區開辦最具現代化與高科技醫療水準的醫院,同時也為有心踏入醫療服務體系的學子們,立下了「只問耕耘,勇往直前」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