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百年呢?
台灣歌壇裡,第一代校園民歌手餘威尚在,第N代的新人已冒出頭來。
林隆旋、張清芳、范怡文、周秉鈞是其中的佼佼者。且聽他們談這一代民歌手的心情:
林隆旋:(文化大學音樂系畢業。「三分之一的時間」詞曲作者兼演唱者)
早期我喜歡聽楊弦的歌,也喜歡李建復的作品,感覺上他們是很有抱負的歌手,像李建復的「夸父追日」概念性很強,雖然不能朗朗上口,也有曲高和寡的批評,但我很欣賞他特有的風格。
大家都看得出,現在的校園歌曲商業氣息較濃,不一定比以前好,但也不能判定它比以前差,這很難說。我願意承認的是:以前的民歌手似乎更有抱負,基礎也較深厚。
過去彈把吉他可以迷死人,今天只拿一把樂器,沒人會欣賞。我覺得現在的創作者(包括我在內),考慮的東西多了,創作的出發點不再那麼單純。
比如說,商業性的考慮就是其中之一。我在創作時會揣測群眾的反應和分析他們的好惡。像「三分之一的時間」,歌詞短而反覆出現,就是利用廣告原理來加深聽眾印象,使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朗朗上口。「連根拔去」有很順暢的旋律,也許容易流行,但不夠耐聽。我的死黨都懶得聽!
其實我還有一些自認比較耐人尋味的作品,但沒拿出來發表。我顧慮到它比較深沉、晦澀,怕聽眾無法接受這樣的東西。這種心態對不對呢?我不知道。
然而太過在乎市場的反應,就可能阻礙創作。所以我最近暫時休息,思考、反省一下。很多東西不夠完整,就讓它先擺著,經過時間的醞釀,或許將來會更好。
我學音樂,主修作曲,應算是科班出身。但我從不認為非科班的作品一定比科班的差。也許在技巧上差一點,但不損害它內容的深刻,像羅大佑、李壽全的作品就是。
我自認我的作品在曲調、曲勢和主題的結合上較講究,但歌詞有時不夠順暢,文筆不太好,常會用蠻輕浮的字眼,也許因為思想的空間比較狹窄。
年輕人的東西不太成熟穩健,但可能會有職業作詞家所不敢寫的露骨和坦白,有人認為這是我的特點。
在演唱方面,我又沒有作曲、作詞那樣有把握。
因此灌錄唱片時,我對編曲有很多要求和意見;但演唱部分,只讓製作人反過來要求我。
眼看著就要服兵役了,或許這段時間能讓我好好的思考。
張清芳:(中國工商專科學校企管科畢業。「激情過後」演唱者)
由於第一張唱片「激情過後」銷售成績不錯,人家都說我「紅」了,還問我:「有沒有成名的壓力?」
我說實話你會不會不相信?
我真的不覺得自己「紅」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機會讓我體會成名的「樂趣」。也許開歌友會能立即體會那種滋味,但我感覺這樣對我沒有好處。我寧可慢慢來,讓基礎打得穩一點。
所以,做第二張專輯,我也沒什麼太大壓力。雖然我已畢業,但感覺上好像還是暑假打工。對於票房好壞,當然免不了有點緊張,但市場不停在變,擔心也沒有用!
把注意力放在歌唱的表現上,可能比較實在吧!第二張專輯唱法較難也較富變化,我很高興自己又學了新東西。
走入歌唱圈,其實滿偶然的。念書時,只是覺得好玩,參加台視「大學城」節目舉行的歌唱比賽;結果得到最佳演唱獎,後來唱片公司就找我灌錄唱片。一開始是與別人合灌,後來看家人不反對,我才嘗試出專輯,反正是寒暑假玩票。
「激情過後」專輯,前後花了十個月才做出來。起初並沒有刻意針對校園歌曲的方向來製作,大概是我的學生身分,出來的產品蠻符合校園民歌的味道。然而想要把今天的校園歌曲劃清界限,也不容易。只要是好歌,我都愛唱,不管它屬於那一種。
平時,我一有空就聽現在流行的西洋、國語歌曲,訓練我對旋律的敏感度,算是我的在職進修吧!
什麼,打算唱多久?目前我給自己的時間是三年。之後,我打算找個好歸宿,也希望能從事本行的企管工作。我覺得可以做的事好像蠻多的。慢慢來,反正我還年輕嘛。
范怡文:(文化大學俄文系畢業。「一生情一生還」演唱者)
從初中開始,我聽的唱的一直是西洋歌曲,就連參加歌唱比賽,也是一樣。我覺得西洋歌曲的歌詞很吸引人,能把感情表達得很深刻。
並非我刻意排斥國語歌曲,而是唱起來感覺「不像」,味道不對。
第一次灌錄校園歌曲「塵封已久的回憶」時,聽到的人都很奇怪:原來校園裏還有這種「歷盡滄桑」的歌聲。
而後我和張清芳合唱「這些日子以來」,講的是兩個女孩同時喜歡上一個男生的三角戀愛。我接到很多來信,說他們正像歌中所描述的人物,而「你幫我唱出來了!」
事實上,這首歌歌詞很生活化,曲調也很簡單,甚至諸多重覆;但它的迴響卻如此熱烈,使我領悟:淺白易懂的東西也能打動人心。
然後,我有了機會出個人專輯。有人說我歌聲裏的滄桑感,最能讓飽受挫折的人得到安慰;而這也是以前校園歌曲所沒有的一種歌喉。有些三、四十歲的聽眾甚至會寫信告訴我聽過歌曲後的感想。
看了來信最大的發現是,他們喜歡的歌曲都不一樣,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顯示了專輯的品質整齊,每首歌都可堪「入耳」。
現在的聽眾要求越來越高。一張唱片,如果只有一首歌好聽,消費者自然只買搜錄各個專輯精華的盜版錄音帶;如果首首好聽,他就願意買正版的專輯了。
人家常說校園歌手多半是「實力派」,我不知道實力派的另一種解釋是不是「長相不怎樣、穿著邋遢」?我覺得,人的長相如何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只要有特色,再多的歌手出來競爭也不怕。
常有人問我,歌手學歷越來越高,除了唱歌,還可做別的事,會不會因「志不在此」而馬馬虎虎。我卻有不同的看法,校園歌手由於知識程度較高,對自己的要求更多,對自己的認識也更清楚。不投入則已,一旦投入,就會更用心地表現。
今年,我剛從學校畢業,目前把唱歌當成職業。
周秉鈞:(政大統計系畢業。「無怨的青春」演唱者)
我唱歌、寫歌的動機很簡單,因為我喜歡音樂。
在五首已發表的歌中,有二首是英文歌。說實話,我覺得國語歌比英文歌更難寫,西洋歌大家都不是很「清楚」,而國語歌好壞一眼就看出來了。對我而言,創作國語歌曲是更大的挑戰。
我曾參加學校的創作比賽,而後參加大學城的全國民歌比賽,接著就開始灌唱片、作專輯。想到要掛自己的照片和名字,現在的一點一滴,將來都會留下來,便情不自禁地關心,有時忍不住纏著一同工作的人「囉嗦」。
但由於自己不是專業,只能關心多少算多少。像在編曲、錄音技巧方面,就經常和老師商量討論。而我喜歡一種概念時,便會一直纏著老師問:「你看這樣好不好?那樣可不可以?」有時為了一個小節纏鬥二天。
唱情歌,我總希望唱得比較纏綿悱惻,所以要求老師:「拜託啦,我要再唱二遍!」老師卻回答:「適可而止就好了。」
葉佳修老師說我很敬業,但太過緊張。有首歌我怎麼唱怎麼不對,手插腰唱,不對!抱頭唱,不對!最後是雙手高舉成V字型才順利唱完,歷時廿小時。
音樂創作和製作是我的興趣。我希望自己能——儘量用業餘的心情,但達到專業的水準。

集詞、曲、唱、製作於一身的民歌手梁弘志,是目前國語歌壇的「少壯派」。

資深民歌手吳楚楚自立門戶,他所主持的飛碟公司出了很多叫好叫座的唱片。

張清芳(點將唱片公司提供)(點將唱片公司提供)

「為人作嫁」已久的李壽全,在新作「八又二分之一」專輯的發表會上,向記者解釋「為什麼從幕後走向幕前?」。

長江後浪推前浪,在第一代歌手蘇來主持的廣播節目中,新生代歌手周秉鈞侃侃而談。

范怡文(點將唱片公司提供)(點將唱片公司提供)

「誰說我們是無歌的一代?」至今校園的民歌演唱會仍然引人。

周秉鈞(海麗唱片提供)(海麗唱片提供)

現在年輕人彈奏的不再是一把木吉他;各種新式樂器的加入,使歌手如虎如翼。(簡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