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音樂還沒開始,沙灘上卻早就擠滿了人潮。戲水、閒晃、吃零食,除了短褲和比基尼,沙灘上攤販也不少。
艷陽當頭,啤酒已開始熱賣,一張張紅通通的臉孔分不清是曬傷還是酒精作用,而人們的腳步總是搖搖擺擺,跳舞似的,雖然搖滾還沒有上路。
終於,下午五點左右,巨大的喇叭傳來第一聲怒吼──是個不清楚的音符,開唱樂團的主唱先吆喝一聲:「海邊的朋友們,我們要開始了!」人潮開始向沙灘另一端的舞台行進。
這樣的音樂盛會每年在台灣上演兩次,今年,除了主辦的台北縣政府外,擔綱演出的其實還有國內外一共五十四個樂團、負責加開列車疏運的鐵路局,還有號稱「做三天就可以吃一年」的福隆商家。
事實上,與國外搖滾音樂節不同的是,這場由官方出資主辦的音樂祭,標榜的不是什麼叛逆、顛覆主流的嚴肅社會意識,而是以海洋和音樂為內涵的休閒活動。
追本溯源,這場「不喊口號」的搖滾盛會,其實是台北縣政府著眼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公部門資源提供苦無表演機會的獨立創作樂團一個表演的舞台,並藉此振興貢寮鄉當地產業而舉辦的大型群眾戶外音樂活動。
在海上及濱海休閒活動極度缺乏的台灣,這項適合闔家光臨的大型戶外活動人數年年攀高,今年更一舉湧進三十萬人,遠遠超過主辦單位預期。
而在鼓勵獨立創作的大旗下,每年的「海洋獨立音樂大賞」不但是海洋祭的重頭戲,更是觀察國內樂團趨勢的好機會。
今年參與決賽的十個樂團,除了呈現多變的年輕曲風外,表演也延續了一貫的活潑且互動性強的風格。除此之外,女性搖滾客的大增絕對是最值得一書的一大特色。這些搖滾生力軍除了詞曲創作外,也拿起吉他、貝斯,更大舉搶佔主唱麥克風,十個團體之中就有四個團體主唱為女性。七月十八日,在長達六個小時的馬拉松式大賽後,由女性主唱領軍的「假死貓小便」奪得最大獎「海洋大賞」,而「評審團大獎」和「觀眾票選人氣獎」則分別由「蘇打綠」和「夢露」兩個樂團拿下。
至於以往海洋祭標榜「獨立創作」性格,在今年開放發片樂團參賽後已有小小轉變。事實上,今年一路從地區預賽過關斬將,不少決賽團體早就被唱片公司或經紀公司簽走,而豐富的演出經驗更是以往樂團所少見,整體的表演水平也趨於一致化。
十年前,第一場「春天吶喊」在墾丁舉行,其後「野台開唱」以及貢寮海洋祭等活動陸續開唱,成為固定性的活動。而去年,巡迴世界各地多年的「西藏自由音樂會」更移師台灣舉行,顯見即使在缺乏大型場地的不良條件影響下,戶外大型音樂會已慢慢在台灣紮下根基,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就是要吶喊!沙灘上、艷陽下,以年輕世代為主體的觀眾高呼,這樣的場景每年都出現在貢寮海洋音樂祭上,而國人與海洋之間的距離也獲得拉近。圖為歌星陳珊妮現場演唱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