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燕、洋燕、棕沙燕、赤腰燕、毛腳燕、小雨燕,各種小燕子都以蟲維生。築巢地點有的在屋簷,有的在橋下。而巢形也各自不同,半碗狀、隧道狀、半隧道狀、半球狀,不一而足。
「又來了!又要來拍鳥了嗎?」
「是啊!燕子來幾天了?」
雖名為街,事實有些像小巷。這些年來,每歲造訪,早和他們熟稔,拍照時總會得到居民的熱情協助,拿梯子、椅子……。而且爭相邀你去拍他家的,理由是他認為「我家的燕巢比較好看,小仔燕比較多。」
三月初,家燕南來,陸陸續續進住小山城。走在窄窄的小巷,還得留意橫衝直撞的燕子,牠們正急急忙忙尋找合適的巢位。而溪邊、不太多水的水田裡也開始有了燕子,叼土、啄草穿梭不停,雄鳥、雌鳥在巢邊出現時總是嘴裡有物,不是濕泥巴就是小枯草,賣力地築巢,接著下蛋、孵化,然後就是異常忙碌的餵食生活。面對一窩五、六隻的幼鳥,隻隻張著的大嘴,真擔心牠們會累垮。驚人的餵食頻率,說明作為鳥父母的辛苦。大約怞隃十四天之後,小燕展翅離巢,父母會繼續抱第二窩卵,時間如果充足,還會不辭艱辛的抱第三窩。
每年七月後,燕群紛紛北返,小山城早已習慣了這些過客,也成為恬靜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他們眼中,鳥要育雛,人要養兒,這就是生活。
作者簡介
林顯堂
台灣台南人
野鳥生態攝影工作者
p.107
家燕台北縣
p.109
家燕台北縣
p.111
小雨燕台南縣
p.113
棕沙燕嘉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