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潮在幽夢影中曾說:「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在今天,讀書、用書、記書仍然不易,而一般人又多了一「難」:選書為難。世界上每月、每日都有那麼多書出版,到底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
在這個專欄裡,我們嘗試每個月在出版的新書當中,挑選一本國內作家的作品,透過作者和專家、學者的評介,為您展現這本書的面貌。
本期為您介紹的是「琦君寄小讀者」。這本書是由旅美作家琦君在報刊上發表的書信集結而成。書中的每一封給小讀者的信,都是真實的故事;有四處旅遊的所見所聞,有蒔花弄草和小動物帶給作者的歡樂,有在國外出洋相的經驗和童年的回憶。廿六篇短文,並附上十餘幅作者「無師自通」的插畫,使得這本書更容易為小讀者接受。
同時我們請到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多年,現任職國語日報社出版部經理的林良先生(子敏),來說他對這本書的看法。
這本書是我無心中完成的。從前我寫過很多關於童年的往事,孩子蠻喜歡看的,常常寫信給我,談到自己的生活,挨了爸媽和老師的罵,也會跟我說。
等我到了國外,路那麼遠、郵票又貴,我就告訴小朋友可以把信寄到報社,因此,中華日報副刊、九歌、純文學、爾雅出版社都幫我轉信,我也儘量回覆。
後來中華日報的編輯建議,這樣一封封的回,只有一個小朋友收到信,不如在報紙上發表,所有的小朋友都讀得到。
我的第一封信——小松鼠,寫我家門前草坪上很多松鼠跳來跳去的情形,我也描了松鼠的樣子寄去報社,後來文章和畫一起刊出來,我看了好難為情,但也很得意自己的畫居然上了報紙。
以後愈來愈多人寫信給我,欲罷不能,只有將題材擴充。人家去旅遊,都寫經驗或風景,我不擅於寫風景,所以都是寫個人遇到的有趣事情、出洋相的經驗、童年的回憶或值得介紹的書本。題材相當多,只是時間不夠,而小朋友的信,也會增加我寫作的靈感、情趣,所以就開闢了一個不定期的專欄,叫作「琦君阿姨的來信」。
後來純文學的主編夏祖麗覺得可以出書,我又臨時惡補了幾幅圖畫,書名就定為「琦君寄小讀者」。
寫給孩子看的書,格外要口語化。我寫這些文章時,就有孩子的心情,自然變成小孩子說話的口氣,譬如在威尼斯迷路,我就描寫那時候心裡孤獨、害怕的感覺,因為確實有這種情況,小孩子也能接受。
我覺得寫作最重要是「真誠」。很多人寫童年,文字寫得真好,但是他會說,「我記得童年是什麼樣」、「那個時候如何如何」,孩子覺得還是大人在說話。真誠就是「情要真」,這是最基本的要點;還有文字要「精」,文字若散漫就好像平常說話一樣,所以語言在變成文字的過程當中,要經過修飾,而且修飾得要自然;另外是「心要輕」,心態要輕鬆,不要過份緊張、拘束。人都有得失之心,求好心切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太緊張,覺得自己寫得很糟糕,或是覺得自己寫得這麼好為什麼沒有人欣賞,這就不好,所以說寫作「情要真、文要精、心要輕」。
我常常譬喻,寫文章有個好題材就等於抓到一把好茶葉。泡一杯茶,如果茶葉放太濃或把茶葉拿來嚼,都很糟糕,要喝到嘴裡,濃淡剛好,每一口都有茶的味道,這才是一篇好文章。
談到指引兒童,我覺得避免說教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已經聽過老師、爸媽說教,總要讓他覺得我是朋友,不是長輩,即使有些教育意味,也要放入故事裡,孩子們才會接受。
有小朋友來信說,本來要反抗老師、不聽爸媽的話,可是看了琦君阿姨的信,心情就改變了。使我無形中覺得負有一種責任,並不是以為自己多麼重要,而是要讓孩子覺得除了老師、父母關心他,也有別人關懷他。
此外,我從小朋友那種關切、期待的語氣中看出,他曾經鼓起很大勇氣寫信給我,如果不回信,他會很失望,這種失望不是對我個人,因為有些小朋友對文學有興趣,這樣一來,他可能整個否定文學,覺得作家筆下文章寫得那麼熱忱,可是很驕傲,根本不理人,這樣他原來可以走上文學的路,現在卻否定這條路,這個因就等於種在我身上。
所以每個寫作的人都要有這種責任感,不是把自己看得多麼偉大,但是有些事可以去做,「一顆種子的收穫是無形的」,種下美好的種子,會產生好結果,社會健全、道德復甦也是這樣。
記得我的老師曾說,一個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渺小,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在人群中是個重要分子,把事情做好,至少可以影響左右的人。
得到金鼎獎對我是很意外的驚喜。到了這年紀,我是懷著回報的心情寫作,當年受父母的愛、師長的薰陶,現在只希望把舊時代的心情用懷念的手法寫出來。當然今天的社會型態已經不同,但是屬於中國東方文化的精神還在,既然小朋友喜歡看,我就應該繼續寫下去。
書名:琦君寄小讀者
作者:琦君
出版時地:純文學出版社 七十四年六月
琦君寄小讀者,雖然用書信形式,卻洋溢著散文的趣味,可以說是作者為孩子寫的散文集。
琦君的為人,有很多特點,她是一個軟心腸的人,非常仁慈,還未出國前,就常聽到她為迷途的貓、狗操心,這種仁慈的性格對孩子有好的影響。琦君還有另外一面,比較不為人知,就是她的正義感和愛國心。她認為應該做的,就有一種自在和堂堂正正的感覺,這對孩子也有好的影響。
俗語說「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看到作家好像從散文走出來,因為這樣,所以散文對讀者的影響相當大,甚至比小說、詩詞、戲劇的影響還大,因為這是一種人格影響。
琦君的文字,一向真誠自然。不喜歡矯揉造作、玄奧晦澀。在這本書裡,她更對自己的文字作了適度調整,使它更適合兒童欣賞。她運用淺語從事文學活動,讀來更覺清新生動,十分可喜。
琦君的風趣、仁慈、正直和富包容性的思想,是這本書最令人欣賞的特質。
基本上要寫一本成功的兒童文學作品,光是文學淺顯,並沒有多大意義。作者要瞭解孩子說的話,能夠與孩子「會心」;文字淺,要讓孩子「會意」。「會心會意」,才是理想的兒童文學風格。
「會心會意」固然不很容易,但也不代表什麼,更要緊的是,要有文學作品的趣味。所以作者的機智、幽默感和對事物的描繪,應該和成人文學一樣豐富,這才是難得的兒童文學。
本書中敘述的雖都是日常生活瑣事,但是寫來飽含趣味,引人入勝,對小讀者具親和力,是一本理想的兒童文學讀物。
就兒童文學而言目前我們社會對它的重要性,價值和創作興致,已經到達高潮。欠缺的是一些好成績。
創作和工廠生產不同,我們可以要求量的增加,但好作品的出現只能期待、祝福。
不過目前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人,在有進一步成就前,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即兒童文學創作者的待遇問題和所受到的尊重。
寫兒童文學的人,都是少數,以我個人為例,因為從事兒童副刊主編工作,需要自己寫作。我們的探索,通常是二個方向,第一是向國外探索,第二是在國內尋根。
由中國文學史看,我們有很多具有兒童文學精神的作品,例如宋代有一本為兒童編的四字課本,孔子教學生讀詩經,詩經在當時也是一般兒童讀的教本。再順延下去,還有「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中曾記載童年的故事,這些都具有兒童文學精神,只是需要改寫創作。
兒童文學發展到今天,要注意的不單是從國外輸入,我們的孩子需要本土的讀物,讓孩子懂得欣賞、愛他的居住環境。
現在二十幾歲的青年,讀的都是外國的兒童文學,我們對他們的教育已經失責。如果童年時代就拋棄本土,將來長大,精神上是個流浪漢,無所依歸。
孩子應該由自己的環境開始,愛他居住的小巷、街道,使他有親切感,長大以後再往外擴充。像現在的大學生,可以很流利地引用羅曼羅蘭、托爾斯泰的話,但不太會引用孟子、荀子或莊子的話,不是他不引用,而是沒有時間接觸,不知道書中有何內容。這種結果使我們比外國人還不懂得中國。
固然,要累積成績需要時間。目前我們並不是不重視兒童文學,而是實質的鼓勵相當困難,第一是兒童文學作家的待遇,第二是兒童文學市場的問題,這二者之間又有相關性。
國內出版的兒童讀物在香港和新加坡沒有市場,因為香港不用注音符號,那裏大部分的孩子不學國語,而新加坡也採用相當多的簡體字,所以書的外銷有限。
今後我們應努力朝圖畫讀物方向發展——不是翻版外國讀物,而是發掘本土性的作品,這樣比較容易介紹到國外去。
目前的解決辦法是期望兒童讀物出版者,精密分工,各有各的出版理想,不要看其他出版者有點成績就仿冒跟隨、浪費投資。兒童出版品銷路好,稿費跟著好,就是對作者的鼓勵,也是我們應努力的方向。
(文.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