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住居博物館位於該市鬧區,超過一百名義工長期且規律的投入,不僅讓該館的人事成本大幅下降,也增添了該館的人文面貌。
西多鶴雄的退休生涯本來可以輕鬆一點。
頭髮花白的他,高大的身形在人群中穩健地跨著大步。今天早上,一如過去幾年的早晨,他搭著地鐵要到天神橋筋六丁目站。今年七十二歲的西多,修長的身形、古樸的外掛和銀框眼鏡,幾乎已成為他的註冊商標,至少對於經常光顧大阪住居博物館的小朋友來說,西多爺爺就代表博物館。
身懷絕技的歐吉桑
位於外觀現代的「大阪市立住居信息中心」大樓內,大阪住居博物館只使用該大樓的七到十樓。這個早上,西多一來到八樓,早已有家長帶著一群小朋友等著他。
和日本大多數公營博物館不同的是,住居館並非轄於教育體系──大阪教育委員會之下,而是由建設單位住宅局所設。這種由住宅局出資協助博物館經營的特例在日本不但是第一,也是唯一。
西元二○○一年四月開館後,大阪住居博物館主要是蒐集日本最早期的住宅、建築模型加以展示,並且提供、販賣相關資訊給媒體。不過,由於資訊的可利用性太過狹隘,館方對於經營方向是否正確也有疑問。當時,一群自稱「町家眾」的社區民眾,主動向館方表示願意在館內提供免費服務,包括導覽、傳統文化演出、實作工坊的指導等等。
「町家眾」除了執行導覽等例行性工作外,還主動提案,協助規劃該館的未來,他們的數目也從最早的四十二人,成長到今日的一百二十人,成為該館的一項特色。而風格特出、夙夜不懈的西多先生,更可說是町家眾中的代表性人物。館長谷直樹說,許多來館參觀的人都以為西多先生是館長,特別是小朋友。
身為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高達日本人口數三分之一,由於健康水準的提升,這些長壽人口往往還有能力奉獻自己。
這些自發性高的義工,不但能勝任導覽工作,谷直樹表示,過年的時候,義工們都會自掏腰包準備T糬,讓遊客品嚐。此外,這些活歷史們還會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種種大阪故事,更讓參觀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西多站在模型前,六座微縮模型展示著從明治維新到近代的大阪城的轉變。小朋友睜大了眼睛,看著停放在蔓草和廢墟之間的破舊巴士。老先生向他們解釋,那時候有場戰爭,許多房子被摧毀了,有些人沒有地方住,所以政府就在城北公園放了巴士,當作臨時住宅......。
為呈現近代大阪的變遷,具體而微的模型可說是最好的工具,而身為模型玩具大國,日本模型製作的精細和考據也在此展現無遺。除了前面的「大阪六景」之外,這裡還有聲光效果十足的「通天閣和月光公園」模型,月光公園內有座天藍色屋頂的音樂廳,柵欄上排列的音符,是當時大阪市的市歌樂譜。
在模型之外,「都市住宅年表」則以年表和實體生活用具對照的方式,呈現該市近代住宅的沿革。
人間國寶
從八樓來到九樓,時間從近代的大阪往前拉回到江戶時期(主要是日本天保年間,西元一八三○至一八四四年)的大阪,從觀景窗看去,樓層挑高達十公尺以上,弧形的天花板下,則是按照原尺寸復建而成的大阪街道。在著名「落語家」(類似單口相聲,由一位藝人講笑話的表演)桂米朝的聲音誘導下,遊客走進九樓的木板門,來到江戶時代「大阪町三丁目」老街。
既然要求寫實,老街內所有町屋的建造皆有所本。由木板門中望去,建材店、婦女用品、洋貨店、綢緞莊等店舖比鄰而居。
江戶時期的《翁草》一書記載,在京都的店裡,展示的商品少,價值較高的商品都放在倉庫裡。大阪可就不同了,各類商品琳瑯滿目:「小間物屋」展示的紅豬口(口紅)、梳子、髮油和化妝用的白粉等婦女用品一應俱全;書店內除了各種中國刻本、日本刻本和印刷品之外,製作精細的文房四寶應有盡有,更有當時廣受歡迎的大阪歌舞伎演員的畫像;吳服屋(專賣綢緞和和服)內,每一種布料盡皆細緻,也讓人看到當時生活富庶的樣貌。
除了上述店舖,老街上還有澡堂、名為「丸鯛」的玩偶店和藥舖等商家,此外,更有一個供當地居民集會使用的會館,會館旁還立有「望火樓」,是舊時防範火災的瞭望台。
這條老街雖是複製品,但是嚴謹的學術考證可說是一點也不馬虎。除了町屋的建構完全依照當時的材料和工法之外,館方還自記載詳實的古籍中考證出每一家店面的業主姓名。書店「文海堂」,店主為吉文字屋歌助,兩個相疊的正方形內加上一個「吉」字則是該店店印。從該店的規模看來,平時的看店人數應為兩人。為協助研究興趣濃厚的參觀者,由館方出版的專門介紹上詳列了參考書籍的出處,羅列了「浪花百景」等重要參考文獻。而老街上的「風呂屋」則是參考了「大阪名所G卷物」。
老街在電腦控制的燈光效果下,呈現出從早晨而正午,然後日光由直射轉為斜照,進入黃昏。等老街陷入一片黑暗,電腦投射的巨大月亮掛上屋頂。當公雞朝啼此起彼落,又是一天開始。
除了光線變化外,館方也配合著一天之中活動的進行,製造各種聲音效果。緊接著雞鳴,早市開始,賣蛤仔的小販的聲音、厚重的木板門開門聲、麻雀和其他鳥類的鳴叫呼應著貓狗聲,再加上吆喝、打招呼,一百多年前的大阪就這麼鮮活起來。
浪花町來去
自德川家康開埠以來,大阪城就享有「全國廚房」的美稱,此外,至今仍廣受遊客歡迎的心齋橋筋商店街即形成於江戶時期,在善於經商的大阪人經營下,該市更是早就確立了全國商業中心的地位。
為了吸引顧客上門,精明的大阪生意人不但在店頭裝飾上費盡心思,叫賣的功夫更不可少。而除了叫賣,各個商店還流行以表演吸引顧客。
為忠實呈現市況,在燈光昏黃之際,另一名年長義工北野文代耍起「南京玉簾子」,展現她走江湖的絕活。在參觀者的目光注視中,西多爺爺也來到北野身邊,兩人就這麼一搭一唱,參觀者霎時成了古早時代的顧客,此起彼落的叫好聲也炒熱了黃昏的江戶街頭氣氛。
表演中,北野文代一個不小心讓竹製的玉簾子掉落地上,撿起來後卻又再次失手,觀眾笑著看她「凸槌」,卻更大力地鼓掌為她鼓勵。再三嘗試才成功後,北野扯著嗓門說,大阪人的精神就是一試再試,失敗也沒關係。關西人樂觀的性格由此一覽無遺。
同時也在大阪市立大學任教的谷直樹解釋,大阪市府近年推動居住、工作和遊憩的平衡發展,該館的設置可說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事實上,歷經二次大戰、一九四五年空襲高峰,該市江戶時期的屋宇幾乎毀於一旦。今日的大阪雖仍維持高度商業發展,在著名的新梅田大樓帶領下,各式玻璃帷幕大樓撐起的天際線越來越高,電車、火車在蛛網般密佈的鐵道上竄來竄去,卻也使許多人開始懷念起大阪舊時的居住環境。
不過,毫無疑問的,被參觀者簇擁著的一班町家眾仍是該館最大的魅力。看著他們載歌載舞、聽著他們鉅細靡遺的導覽,在宜蘭縣史館工作的廖英杰開玩笑說:「要是我們也能找到這樣的義工就『卯死』了!」也許吧,但對於這個城市,以及和她生死相依一輩子的人,似乎另有博物館展出之外的什麼東西,等著人去探索。
北野等義工大多已經退休,推算一下,至少六旬開頭的他們幾乎全部經過戰火洗禮。開城幾百年,大阪災禍不斷卻也屹立不搖。而今,城市由戰爭走向另一波繁華,看到他們穿梭在講述該城歷史的博物館內,活躍的身影和笑顏映在玻璃上,心中也好似感染了這個城市的勇氣......。